3.19
今天,我们要一起读的书是《少有人走的路·勇敢的面对谎言》。 你有没有和自己撒过谎,并且还在明明知道自己撒谎的前提下选择相信那些谎言? 比如面对一个可以提高自身能力的挑战时,我们不敢应战,会和自己撒谎说我没有能力完成;比如爱上一个人,忘不掉,又不敢表白,我们会和自己撒谎说,她那么优秀,表白了也是会被拒绝的;比如做错了事伤害到其他人,可是怕承担责任不敢承认,我们就会和自己撒谎说是别人的错,和我没有关系…… 我想你一定也有过上面那些经历,那么你就一定知道最后的结果,我们相信自己给自己布下的谎言之后,日子并没有过得很轻松。 《勇敢的面对谎言》这本书里,它是一本书,更是一本探索人性内心的心理秘籍,翻开它,你会认识到一个你从没认识过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勇敢的面对谎言》作者斯科特·派克,是美国著名作家、医学博士。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咨询。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心理医生。” 《勇敢的面对谎言》是派克的《少有人走的路》系列书籍中的第二本,华盛顿时报曾评价这本书说,“它是一本大胆揭露人性深处谎言,真正的直指人心之作”。 作者派克说,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两只狼,我们内心深处畏惧胆小,逃避责任的信念是邪恶的狼,勇敢,诚实和爱的信念是善良的狼。这两只狼在我们心中不断地较量和博弈。 最后我们生活过得好不好,是否会走向心智的成熟,完全取决于我们最后选择和哪一匹狼为伍。 很显然只有培养善良的狼,规避邪恶的狼,才是让我们内心成熟的唯一途径,《勇敢的面对谎言》这本书就是来帮助我们分析和规避掉我们内心那只邪恶的狼。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去认识自己内心邪恶的一面,开启新的一段直面真实的自己,战胜邪恶的心智成熟之旅。   谎言是心理痛苦的根源,不敢面对痛苦,就要承受更多的痛苦。 谎言我们并不陌生,不论是出于何种的目的,我们每天都会与各种各样的谎言打着交道,但是你一定不知道,有些谎言是让我们内心持续不断痛苦的根源。 书中讲述了乔治的故事,一个被谎言折磨的痛苦不堪的案例。 乔治的童年生活很不好,他的母亲是一位疯狂的信徒,曾在深夜里强迫他跪着给生病的牧师祷告。 那时候乔治才11岁,他无法理解妈妈荒诞的举动,可是他只能默默的忍受,也因此他和妈妈的关系很不好。 在他的整个童年只有外婆是他最想亲近的人,然而在外婆家居住的日子同样让他很痛苦。 他的外公十分的暴躁,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打外婆一次,他担心外婆会被打死,可他又没有能力阻止外公对外婆的施暴。 无奈之下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在家里,眼睁睁的看着外婆被打,他告诉自己,他在,外婆就不会被打死。 童年生活的痛苦埋在乔治的记忆里还没逝去,长大结婚后的乔治婚姻生活再一次的让他遭受打击,他和妻子克劳迪的关系非常的不好,两个人经常的吵架,夫妻生活严重不和谐。 乔治的所有生活经历让他很痛苦,但是他不敢面对这些痛苦,他就用谎言的方式掩盖痛苦,让自己在谎言之上看起来,无忧无虑,英俊潇洒,从容淡定,是一个销售能力十分强的业务员,还在34岁的时候拿下一个大订单,成了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 然而,隐藏在乔治心里的痛苦无法释放就以另外的形式爆发。乔治出现了严重的强迫症和妄想的心理问题。 乔治的脑海里开始经常的冒出一些离奇并且邪恶的念头。他同妻子克劳迪参观教堂给捐款箱里投55分硬币,他的脑海里突然生出了他55岁就会死亡的意念。 接着邪恶的意念逐渐升级,在他开车的时候会闪过他会在那里被人杀掉的意念,看见高楼会有他会被坍塌的大楼掩埋的意念。 这些意念严重的影响了他的生活,他没办法专心的工作生活,他必须去反复的求证自己的意念是不会发生的,才能让自己的心得到些许的宁静。 但是邪恶意念并没有因为证实不会发生而减少,相反意念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痛苦。 乔治最大的问题是他逃避问题,他用谎言掩盖了他很痛苦的真相,但是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的痛苦就会被现实的提示而强化,加倍。 最后当乔治在派克的帮助下敢于面对自己的痛苦,脱离谎言,他肯讲出那些让他痛苦的童年记忆,承认他婚姻不如意的时候,他才真的慢慢从他自己痛苦的中走出来。 派克说,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遇到“正确”与“轻松”的抉择时,人的内心大多会倾向于选择不让在自己感觉累的 “轻松”之路,绕开有压力的“正确”之路。 我们中很多人都会像乔治一样,不想面对痛苦的压力,就会和自己撒谎,会逃避,但是逃避过后我们发现要面对的痛苦一点没有减少,轻松是暂时的,因为太好走的路大多是下坡路,轻松过后等待我们的是更大的人生低谷。 远离谎言和懦弱,直面问题和痛苦,才是真正缓解痛苦,消除痛苦的方式,不敢面对痛苦就会承受更多的痛苦。   我们内心的“恶”很可怕,但被我们忽略的“伪善下的恶”才更具有伤害性。 爱因斯坦提出人有善和恶两种本能。那么如何界定人性中真正的爱和恶呢,难道爱就是做好事,恶就是做坏事吗? 当然不是,派克说人性中的爱和恶应该用罪恶感有无来衡量,爱,是做了坏事后有罪恶感,恶是做了坏事之后没有罪恶感。 基于人性的爱和恶,还有人内心的罪恶感,让世界上出现了三种人,善的人,恶的人,还有伪善的人。 我们都会以为恶的人是最可恶最可怕的,因为这样的人没有罪恶感,所以什么事情都做的出来。 但是,其实最可怕的人是伪善的人,伪善的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们会有意的用善伪装自己来逃避罪恶感,所谓大奸似忠,大恶似善,就是伪善。 伪善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善人的形象会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而且伪善的恶可能正在发生在我们的身边。 书中讲述了一对伪善的父母,为了维护自己是好父母的形象而不惜给孩子带去痛苦的案例。 有一个小男孩叫比利,他被作为忧郁症的患者送到了派克的急诊室,而让派克更加疑惑的是,比利的哥哥,在前一年选择了开枪自杀,为什么同样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会相继的自杀和抑郁? 比利在被送来诊治之前,一个人去偷了一辆车,把车撞的面目全非。 可他只是一个16岁没有驾驶证的未成年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一个孩子做出这么疯狂的事情?  在和比利的父母交谈的过程中,派克发现,早在比利偷车之前,证实他就已经出现了反常,并且学校也提醒他们要带比利去做心理辅导,但是他们并没有带比利去做。 在派克的面前,比利的父母没有为过多的为孩子的行为担心,而是不断的为自己开脱。 没有按照学校的提示去做辅导,他们狡辩说以为是做课业辅导,他们因为没有时间所以没去。 比利情绪低落,出现异常,成绩下滑时他们没有关心,也狡辩说他们觉得他会在一段时间后就恢复了。 最让派克无法理解的是,圣诞节,他们居然把比利哥哥自杀所用的枪作为礼物送给了比利,而导致比利在内心压力极具增加的时做出了偷车这样不适合他年龄的报复方式。 面对派克的质问,比利的父母却说他们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因为他们觉得孩子成年了,枪应该是他最好的礼物。 比利的父母就是伪善之人,他们为自己开脱,逃避他们做为父母应该为两个孩子的遭遇所要承担的责任和罪恶感,他们只记得维护自己善的形象,忽略了对孩子该有的照顾。 伪善的人,为了掩饰自己的恶,为了逃避罪恶感带来的痛苦,会不惜任何代价去抹掉他“邪恶”的证据。 恶念很可怕,但是伪装在善之下的恶更可怕,伪善的恶不单单会伤害身边的人,还会限制自己心智的成熟。 只有勇敢的面对自己该面对的罪恶感和责任,才可以让自己远离痛苦,才能不去伤害身边的人。   只有爱才能打败谎言,只有勇敢的面对谎言我们的心灵才能够成长。 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这本书里我们了解过爱,真正的爱是帮助自己和他人成长的源动力,所以只有爱能给我们力量去面对谎言和邪恶。 说到爱就会想到恶,爱与恶原本是对立存在的,但是往往在恶出现的地方,一定也是需要爱的地方。 例如在夫妻之间,最好的爱应该是在彼此关心和鼓励下让自己和对方逐渐完善,独立,然后趋近更美好的生活。 但是如果夫妻间给彼此的爱不足以满足对方时,恶就有了出现的机会,并且随着恶的出现,谎言和痛苦也会慢慢的充斥在婚姻之中。 书中的桑德拉和亨利就是生活在恶环境婚姻里的一对夫妻,亨利是一个身材中等有点犹豫的老人,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萌生自杀的念头,来见派克之前,他刚刚经历了一次自杀。 亨利十分胆小和懦弱,他进诊疗室需要妻子桑德拉的陪伴,他从很多年前开始就不再工作,没有桑德拉带着一个人根本不敢离开他们家。 同样没有妻子桑德拉的允许,亨利不敢做出任何决定。但是这么听从妻子的亨利并不是桑德拉心中完美的丈夫,桑德拉一面控制着亨利一面瞧不起他的懦弱和无能。 在同派克的交谈过程中,亨利几乎都在桑德拉的指示下回答问题,而桑德拉一听到派克对亨利有好的评价时就会立即的反驳。 在充满爱的婚姻里,两个人应该是当一方取得成绩的时候,能得到另一方的鼓励,一方遇到困难时也能从另一方那里得到关心和帮助。 而亨利和桑德拉之间却冷嘲热讽和暗自怨恨。 在他们的关系中,亨利因为完全没有自我的依赖着桑德拉而怨恨,所以他才会在心理障碍发作时有自杀倾向,而桑德拉也因为享受她能控制一个人的快感而持续着无爱的婚姻。 亨利和桑德拉因为不敢面对“不爱”的痛苦,所以选择相信“很爱彼此的”谎言,他们把病态的依赖和控制当作是爱是离不开对方,病态的关系导致了他们病态的人格,以及承受的心理痛苦。 其实真正的爱的爱一个人就不会过分的控制他,不会过度的依赖她,真正的爱是给彼此关心和呵护,真正的爱也离不开独立的自由空间。 做到真正完全的爱,恶就会消失,亨利桑德拉就会独立起来,桑德拉爱亨利就会放手,给他更多的自我。 完全的爱时,被恶念带来的谎言会不攻自破,被谎言掩盖的痛苦也会消失。 只有在爱的帮助下,勇敢面对自己内心的谎言,不逃避现实,不躲避自己遇到的问题和痛苦,我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跨越过痛苦之后那份来自内心的幸福和轻松,我们的心灵才能够在不断磨练的状态成长。最终越来越接近心智的成熟。   我们经常有遇见挫折时想后退,遇到困难时就想放弃的念头。 我们以为后退是让自己更轻松的选择,就像迎头遇上一座山挡住了去路,于是我们就不再前进了,以为这样就可以免去攀爬这座山的痛苦。 可是最后我们才发现,我们也永远的失去了抵达终点的机会。 相比之下,看不见山另一面的风景比爬过山要付出的体力更让我们觉得懊悔。但是我们还是会再下一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劝说自己放弃。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我们选择一次次的放弃而妥协呢? 不是我们努力不够,也不是我们天生就不好,真正让我们放弃的是我们不够勇敢的心理,因为不敢面对痛苦,所以选择不挑战自己。 可是我们的一生会面对很多问题,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我们痛苦,但是却也能让我们在解决它的同时成长,遇到更好,更完善的自己。 所以,如果你正在因为什么焦虑,你正处在迷茫的路口,你正要去面对某个难题,那么不要等,不要逃,勇敢的站出来,接受挑战。 问题和痛苦就像弹簧,你强了它就弱了,人生就像社会,禁不住你勇敢的去闯一闯。 希望我们都有勇气面对我们的人生和人生中要经历的各种苦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