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盖娅假说7——进化上的革新和环境变化
七、 进化上的革新和环境变化
下面探讨生命对地球的影响到底是怎样一种影响。本章不考察源自生物之外的变化,如冰期/间冰期更替,小行星撞击等。本章只考察因为进化革新而产生的新生命形式带来的对环境的改变:新产生的生物体,带着新的操控环境的手段,会引发环境何种变化。我们考察两种因进化而产生的生命革新:光合作用的出现、植物的登陆。
从盖娅的角度说,生物导致的变化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在这个视角里,“生物让世界更适合生物生存”的断言最能得到有意义的判断。按照盖娅的看法,因进化而产生的生命革新总会使环境更稳定、更友好。所以,我们有必要考察两个重大的进化革新,看它们是否都使环境对生命整体变得更加有利。
7.1 地球大气变成氧化性大气
生物对地球的最大规模影响是产生了富含氧气的大气。氧气具有高度反应活性,能和许多岩石里的物质和火山喷出的气体发生反应,但尽管如此,氧气却大量存在,这点本身像是一个谜。
7.1.1 谁产生了氧气
最早的生命一定是通过无机物的化学反应而获得能量的,它们一直生活到这些无机物被消耗殆尽的地步。然后,有的生物开始利用阳光为能源,产生出存储阳光能量的生物分子(如糖类),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次革新,因为阳光几乎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最早利用阳光的光合作用可能还不是产生氧气的。至今都还存在以硫化氢、氢气为反应原料的光合作用。不过,进化很快就优选出了一个我们今天更熟悉的化学反应,即“二氧化碳 + 水 → 糖类 + 氧气”,这是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最成功途径。从此,氧气不断产生,直到今天。
7.1.2 何时产生了氧气
各项证据(包括大规模氧化铁(+3价)沉积层)都指向一个时间,那就是24亿年前。
7.1.3 氧气出现对地球宜居性的影响
一个最有利的影响是推动了真核生物的产生。
原核细胞大部分都小于2微米,而单细胞真核生物则具有2—100微米的尺度。虽然我们不知道真核生物产生的具体时间,但可以肯定它不会离“大氧化事件”太远,应该在27—21亿年之前。到15亿年前时,已经有真核生物存在的很明显的证据了。由于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这个利用氧气的细胞器,所以真核生物不会出现在氧气变充足之前。另外真核生物更加不耐紫外线,它也必须要在氧化性大气的一个产物——臭氧层产生之后才能获得进化发展。
但是对于当时的生物而言,氧气的产生不是好事,而是大灾难。氧气对于之前繁衍生息的厌氧生物是有毒的。氧气达到一定浓度时,这些生物就被毒死了。
除了中毒外,氧气还给厌氧生物造成了第二个困难,那就是需氧生物在代谢效率上有比厌氧生物更大的优势。摄入同样能量的食物,在有氧代谢时单位食物产生的能量明显高于无氧代谢时产出的能量。这种代谢优势让需氧生物得以在各个有氧的环境中排挤掉厌氧生物。
氧气的出现使得能利用氧气的生物进化出来。但最早第一次释放出氧气的生物却不在利用氧气的生物之列,它们自己把自己局限进了少数偏僻的无氧环境里。
第三,氧气的出现影响了气候。甲烷等温室气体因被氧化,从大气中消失。就在此时,地球出现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冰河时期(休伦大冰期,24-21亿年前)。
7.1.4 大氧化事件符合盖娅假说的观点吗
如果你预先把真核生物的出现贴一个“进步”的标签,那么氧气的产生可能是件好事。但是,对于当时的生物而言,氧气带来的却是灾难。之前统治世界各地的厌氧生物,现在只能居住在少数无氧的“保留地”内。
那么这个由生物自身制造出来的变化,是不是对生物的生存有利呢?可能判断前提有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不过就当时的生物来看,这个变化显然是不利的;如果“事后诸葛亮”,似乎又觉得它对生物整体有利的,因为产生了更复杂、利用能量更高效的真核生物。
7.2 植物登陆吸掉二氧化碳
地球生命造成的第二个大革新就是陆地披满植被。从生命诞生之日起,生物一直只生活在水中,这种情况持续20余亿年。“登陆”顶多只是某些绿色的藻类附着在海岸岩石上。
7.2.1 植物登陆何时发生,发生在哪里
植物登上陆地不是只出现过一次,蓝细菌和藻类都先在陆地上发展过。在4.5亿年前,苔藓植物出现在陆地。之后就是一批有一定高度的树木在陆地上繁衍。从“影响气候能力最强”的角度看,要关注那些含有大量木质素(树干)的有根的植物体(树木)。生成树干(由木质素构成)会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树干进化出来的原因就是让植物能用体高来争夺阳光。为了配合树干高度的增加,同时还产生了把水送到树冠的维管体系,以及锚定大地、避免被自重或侧推力推倒的巨大根系。最早的树木和森林出现在3.85—3.70亿年前(泥盆纪中到晚期)。1870年在纽约州发现了8米高的木质蕨类植物的化石,包含树冠和树干。接下来的2000万年里,树木进化出了更深的根系,获得了把水送到更高树冠的能力,又产生了新的繁殖技巧(种子),能将后代散布到更加干旱的区域,森林面积变得越来越大。
7.2.2 树木和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影响
虽然在地质史上,树木的出现时间相对较晚,但它们一旦出现,就极大地改变了地球气候。当地层中开始大规模发现树木化石时,同样的地层也记录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减少的过程。由于我们已经找不到几亿年前的冰芯,二氧化碳减少是通过间接证据推定的,比如植物化石的气孔越来越多,海洋中形成的碳酸钙里的碳同位素比例发生改变(反映的是以有机物形式存在的碳被掩埋的情况),土壤碳酸盐中碳同位素比例发生改变,以及和气候变冷有关的其他证据。
7.2.3 源自二氧化碳的植物机体被掩埋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净减
有两个原因导致大气二氧化碳净减。一是巨量植物机体被掩埋,二是(下一节叙述)硅酸盐风化速度增大。
虽说植物总体的碳存量(约600吉吨)远小于大气及海洋中的碳存量(40000吉吨)。但是年复一年的植物机体被掩埋而不再露出,就可以逐渐改变大气二氧化碳水平。这里的关键是“不可逆”:若有机体暴露于细菌中被分解后,又会变成同量的二氧化碳回大气中;但如果有机体被封闭进近新形成的岩石中,这些碳就会被隔离住,很长时间都不能返回大气。
在泥盆纪中到晚期和石炭纪里(约3.8-2.5亿年前),有巨量的二氧化碳因变成被有机体然后被掩埋,而脱离了大气层,据分析失去的二氧化碳总量达4百万吉吨。这个过程发生的地点基本是在水中:植物残骸掉入水里,石化变成泥炭或煤。
也有其他进化优势助长了这个长期都在发生的碳被掩埋事件。比如在生物界内,产生木质素的能力和降解木质素的能力(有的真菌能降解木质素)出现时间就差错了几百万年。分子钟证据显示,有一些因素阻碍了降解木质素的酶的快速进化。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是一个方面,放出氧气又是另外一个方面。和大规模有机碳掩埋同时进行的是氧气的大量集聚。这时地球上就开始有了火,火烧毁树木会形成焦炭。从泥盆纪到石炭纪到二叠纪,都形成了大量的焦炭化石,当时大气含氧量达到25% 。这么高的含氧量也支持了大型昆虫的出现(昆虫输氧效率低于有肺的动物),如翼展达半米的蜻蜓,体长1米的百足虫等。
7.2.4 风化加剧大气二氧化碳消耗
陆生植物的庞大根系(及其共生的真菌)会分泌有机酸,以便从土壤中萃取出营养物质。这些有机酸会加剧了硅酸盐岩石(或其土壤碎屑)的风化。
风化,简单地说就是“硅酸钙 + 二氧化碳 → 碳酸钙 + 二氧化硅”。风化越剧烈,二氧化碳损失就越大。【有机酸酸度一般大于二氧化碳(碳酸),其与硅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硅的速度更快,有机酸盐也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植物分泌的,最初也是从二氧化碳来的。】
有机碳掩埋,硅酸盐岩石风化,都会把二氧化碳消耗掉。生物自身进化出的木质和庞大根系是消耗二氧化碳的根源。
7.2.5 二氧化碳减少对地球宜居性的影响
和盖娅所以为的相反,二氧化碳下降总体上对于生命是有害的。比如植物登陆后,地球上就反复出现冰河时期。在3.7—3.2亿年前(晚期泥盆纪到早期石炭纪),全球大气二氧化碳量大幅跌落(从4500 ppm跌落到500 ppm),温度也随之跌落。
这种气候改变对生命是不利的。地球温度变得更低,引起的冰河时期导致了泥盆纪中晚期的大灭绝(灭绝持续时间跨越2000—2500万年,由先后几轮灭绝事件组成),其中40%的海洋生物属灭绝。而石炭纪又是一个大的冰河时期,冰盖从极低延伸到了30度纬度。
二氧化碳陡降后,植物为了获得足够营养,开始进化出大的树叶,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7.2.6 植物布满大陆的后果支持了盖娅假说吗
不支持。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全球冷化,总体上对生命不利。
7.3 结论
进化对于环境的影响,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本章所述事实表明进化上的革新并非该删了宜居性,并不支持盖娅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