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童话——维也纳
从捷克到布达佩斯,维也纳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城市。
音乐之都,金色大厅,对于我这个五音不全的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欧洲最古老的动物园,著名的古老游乐场,可是我每周都可以看到熊猫呢,如果我想的话。茜茜公主,奥匈帝国,是我想看的历史的一角。当我翻阅lonely planet发现这里拥有克里姆特最多的作品时,当即决定美术馆就是这座城市的主题。

在维也纳的几天都在下雨,温暖而富丽堂皇的美术馆更成为了避风港。走进艺术史博物馆,被美轮美奂的设计所震惊,这座茜茜公主的老公下令建造的博物馆,展示了奥匈帝国的雄厚财力和不凡品味,墙上的装饰画都是克里姆特的手笔。走进展厅,整面墙整面墙的画,有你想得到的所有名字。拐进小小的偏厅,维尔米尔的名作赫然出现在眼前。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黑白格子地板,背对观者的画家,蓝色衣服的少女,小小的一幅画,就那样静静的在那里看着我的惊喜,似乎并不认为这于我是多么奢靡。
坐在沙发里,看满墙的画,伦勃朗丢勒提香拉斐尔鲁本斯,由衷感激艺术巨大的感染力。身处时间长河中一瞬的驻足,得以一瞥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宝藏,于自己的生命是一种滋养,而后在滚滚红尘中摸爬滚打,匍匐前行,被光辉抚过的瞬间会历久弥新。错神间似乎时空错乱,光阴弹指而过,经历了多少岁月,被多少目光注视过的这些作品,永恒的镶嵌在时间里。

在 albertina 博物馆和美景宫,比恢弘的建筑更加耀眼的是从塞尚到丢勒,是毕加索到罗森伯格,是我偶遇的梵高特展和心心念念的克里姆特。当看到克里姆特的吻和死亡与生存,茱蒂丝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梦想成真。美术作品照片不同于风景照片,再高超的摄影技术也无法展现真实笔触带来的震撼,无法反应真实色彩的融合。在看过了无数次照片之后得见真迹,只会感慨原来这么美这么生动。绘画怎么可能被摄影取代呢,面对原作的震撼是照片永远无法给与的,仿佛整个人被作品散发出的光线温柔的罩住,画家绘画时的笔触,油彩的厚度,甚至边框的斑驳,都有了呼吸的温度。色彩强烈又伤感神秘,颓废情欲又平静自由,所有这些感觉在看到克里姆特原作的时候一一浮现,充盈着空气,遗忘了时间。

而梵高是意外的惊喜,之前在北京看过柏树,浓郁堆积的色彩和有力的线条是对梵高的唯一印象。这次一下子看到十几幅,发现了梵高的另一面。除了旺盛的生命力,同样可以表现平静安详。我很喜欢一张人物走在麦田中的画,太阳在背后,麦田色彩斑斓,人物大步流星,并不能说是充满希望的,有哀伤但并不痛苦,像是知道明天并不会更好但依然要享受当下阳光照在后背的温暖。色彩依旧浓郁饱满,但不知为何整幅画却有一种清淡的味道,像春天阳光照射新绿的青草,像傍晚夕阳下落叶干枯的清香。


我并没有想到,在 Leopold博物馆会毫无征兆的被席勒击中。之前看过一些席勒作品的照片,并没有太多感觉。 Leopold博物馆收藏有最多的席勒作品,一幅幅看下来,越看越觉得佩服。寥寥数笔,人物跃然而出,表现力超强。夸张,痛苦,扭曲,情欲,诡异,挣扎,都充分表现在简单的线条之中,一个眼神都摄人心魄。他的作品是流动的,是人物种种情绪起伏中的一瞬间,你不知道下一秒要去向哪里,但你深知是痛苦的,自毁的。色彩是激烈的,线条是夸张的,你能感觉到他的痛苦,但你也能感觉到他的冷漠。这种张力与疏离奇妙的混合在一起,有点熟悉,深深吸引着我。很久之后一次我再看到八大山人的作品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这种熟悉从何而来。在席勒的画里,我看到了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