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改变心理学界的重大实验之一【美国电影R18分级的由来】
环境对于孩子至关重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想分享这个著名的心理实验, 波波玩偶,但我一直把它叫做“洋娃娃实验”:
被试是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参加实验,年龄3-6岁,平均年龄不到4岁半,他们平均被分成两组,带到两个房间,每个房间中有一位成人演员和洋娃娃玩偶,这群孩子需要观察的就是这位成年人怎样和他的洋娃娃相处。
其中一个演员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不断的摆弄芭比娃娃,换衣服等;
另一个房间的演员则不断的对芭比娃娃摔打攻击,骑在它身上,猛击它的鼻子,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这一攻击性行为连续重复三次。其中还伴随着“打死你”“踢死它”“怂包软蛋”等语言的暴力攻击。
十分钟后,两组孩子被带到一起,这个时候成人演员不在了,新的房间里摆放着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吸引人的玩具,同样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玩具,包括锤子、标枪,还有用链子吊起来的涂成脸庞形状的球,还有芭比娃娃。房间里也有其他非攻击性玩具,包括蜡笔、纸张、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等。每个孩子都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
心理学家和观测者们通过摄像头观察这两群孩子:
暴力行为组的孩子们倾向于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暴力行为;非暴力行为的那组孩子们(无论性别)比其他孩子的攻击行为表现更弱。
换句话说,观察暴力行为组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比观察非暴力行为组的攻击性行为要多得多。
实验的策划者班杜拉由此得出结论,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孩子的暴力行为。他还说,实验结果证明,在未来受到攻击时,观察暴力行为的孩子更倾向以暴力的方式做出反应。其中男孩子攻击性行为更多,而女孩子暴力言语,比如“打它的头”“踢死它”则更多。
所以,孩子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学习,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认为“暴力是被允许的”,因此榜样对孩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父母无疑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育儿先育己。
如果父母热爱读书学习,孩子则会觉得读书和学习是很正常的生活行为;父母热爱音乐,孩子则认为欣赏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放松方式;父母热爱看电视剧,孩子从小就会觉得看电视是一个普遍的娱乐项目;父母热爱讲脏话,而孩子自然而然出口成脏;父母热爱打人,孩子则认为暴力是一个表达情绪的好方法。
所以很多小朋友不是他们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实验成功后,心理学家班杜拉想外界公布了这个实验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会说,心理学实验有时候对于被试者非常不公平,有时候的确是这样的(比如著名的津巴多斯坦福那个实验)。
这个实验在1961年的美国,而1968年,美国出台了电影分级制度,并给予法律性的规范。
R18就是这样来的。
-
NK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23 17:4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