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二都蚶在民间的趣闻
很久以来,人们都把“二都”这个古地名同当地生产的泥蚶紧密联系在一起,称为“二都蚶”。 蚶产于内湾港区中潮区的中、下部及低潮区的上部滩涂中。幼蚶多生活在表层一至二毫米的软泥中,成体穴居泥下一至二厘米处,故称“泥蚶”。关于二都蚶,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一段趣闻。

清乾隆年间,二都人林鼎,力大无比,兼精拳术,很受村人敬仰和信赖。养蚶人为使二都蚶能站稳福州的泥蚶市场,防止福州码头上流氓地痞的骚扰,就推选林鼎常驻福州,作为绛销二都蚶的联络人。那时,福州码头商船云集,各地抵达的蚶,不下数十艘,都得排队等候。泥蚶需在保鲜期内食用,方能品出鲜味;拖延时日,就会干枯,血量减少,珍品成为劣品。

林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就和收购鲜蚶的公茂行交涉。公茂行老板刁难地说:哪个能左右手各提一筐鲜蚶,由船上通过跳板上岸者,谁就优先过秤收购。林鼎心里估摸,一筐鲜蚶的重量,是“红花秤”一担,折合130市斤,两筐就是260市斤!林鼎二话没说,两手各提一筐,运气走上跳板,跳板瞬间变曲,船头下沉。正当人们为他喝彩赞叹之际,林鼎已将两筐二都蚶放在公茂行老板的面前。

林鼎此举,轰动了福州码头,都说他是吃二都蚶长大的,才有这么大的力气。福州人钦佩林鼎,也就更爱吃二都蚶了。二都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有着很大的贸易量。在以往一些年份,收成时每天有三四百担的蚶装船运往各地。二都蚶以味道鲜美而著称,其肉嫩、血满、色红,因此也被一些人叫做“血蚶”。更其的是外壳独有18褶(纹路),壳顶突出、壳表白色、铰合部直、齿细密、其壳薄、肉质肥满、咸淡适宜,也与众不同。即《宁德县志》所描述的“壳如屋瓦”。鲜蚶每斤以70—80粒大小适中之佳品,90—100粒个小其肉嫩外壳圆润似珠,称之“珠蚶”,而每斤60粒以内更是极品,配上糯米酒砂锅文火炖之美不合嘴,有补血养颜之功效。
▍内容来源:百度百科宁德城市资讯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