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桃花
清明节了。
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是祭奠故去的亲人的时刻。
记得很小的时候,陪着母亲去给外公上坟,昏黄的地垄上,有鲜绿的麦苗。坟地一旁,有成片的杏花树、梨树和桃树,花朵分别是水红色、雪白色和粉红色。童年时,对花朵有天生的敬畏感,那花瓣太轻,太夺目,一团一团的,是质地上好的纱,花蕊纤细优雅,在风里颤动,有白色的梗和深红的头。长在苍老的枝头。因为没有叶子,没有绿色,那鲜亮的红的白的粉的,更加触目惊心。这一树一树的花朵,没有过渡的成分,直接就是怆然的生的绚烂。
与这生的绚烂相伴随的,永远都是死亡的寂静寥落。
死亡。
每年春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尤其是和母亲、姐姐在一起闲谈,总会提到姥爷。对于这个男子,我只能从只言片语中获得印象。曾经看到过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深眼窝,窄的脸,法令纹很深,有刚毅的嘴角和颧骨。不像亚洲人的血统,更像俄罗斯人。眼睛黑的,灼热。母亲骄傲的说,你看到的那张照片,是他已经生病的时候,已经不够精神了。言下之意,健康时候的他更加桀骜不驯。
这个男子的性格在母亲的身上展露无疑。果断、强势,偶尔会霸道蛮横,但是内心深处极其温柔。他心里生长的是一种浪漫,这种浪漫促使他放弃原有的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年代,爱上外婆,与原来的妻子离婚,顶着压力,与外婆结婚。在五十年前的农村,这都是不可想象的离经叛道,然而他敢做,也确实这样做了。
他最喜欢的是他的小女儿——我的母亲,能干,坚强,而且倔强。他在母亲十三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了一个大家庭,无可奈何。当我听到他的故事,都会去试图想象那样的场景。一米八几的男子,被癌症折磨的精瘦,到最后的时刻。母亲为了照顾他,在家休学一年。他在癌症后期,冷着一张脸对着家里其他人,唯独会在与小女儿独处的时候,逗她开心,开玩笑说要给她留下一份嫁妆才能安心走。
我不知道母亲在那个时候偷着哭了多少次。在一个人给他熬稀饭的时候,给他擀面条的时候,一勺一勺喂给他吃的时候。
但是,我知道,她那时候能感到一种快乐,在这个大家庭里,作为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分享外公喜悦悲伤的人,她少女的心思里还是有天然的喜悦。
假设外公还在,母亲应该是一个更加柔和的女子,从小拥有完整的父爱,可以长出女孩子的娇弱甜美,长大之后应该是可以倚在男子肩头,安心微笑的人。假设他还在,我想我也应该是对童年更有信心的孩子,不会经受家庭里的人情冷暖,因为有一个老人会懂得爱他小女儿的小女儿。
外公去世之后,母亲过得十分坎坷。外婆对她并不关心,她很早的跟父亲在一起,用功学习,上大学,做老师,到后来生活困窘,着手做生意,直至今天。有时候,我非常讨厌她的固执,可是在我讨厌那种固执的时候,又会觉得心里酸酸的难受。我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只能懂,只能是懂得,懂得一个最重要的人就此离去之后,生命里会有一个永远都不能填补的缺失。
母亲说,前些年,去给外公上坟,她会掉眼泪。而这些年,生活安稳,已无太多苦痛需要向父亲倾诉。
她说,是因为你很多事情做的出色,妈妈内心觉得安慰。于生活已无怨言。
事情久了,就是风清月明了。剩下的,是淡淡的惆怅。
我和母亲对男子的欣赏由于外公而定型。长相西方的,高的结实的男子。窄的脸,高颧骨和深的眼窝、法令纹。这样面相的男子大多情感隐忍,性格桀骜。我的形容是,内心有巨大花园的冷淡人。母亲渐渐老去,家族基因的轮廓在她的脸上更加明显,而外公的轮廓也可以隐约从她的脸上辨识。
我们三代人有着太多的共同特征。强势霸道的脾气,莫名的冷酷清醒,心底深处的狂热和叛逆。蔑视游戏规则的人们。甚至遗传下来的脆弱的胃,敏感的体质。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
如果他还在,应该是七十多岁了。不知道会不会还是黑发呢?不知道他会不会在周末等着母亲过去给他讲讲一周里的闲事,等着我从国外回来给他看照片。不知道。因为故事不能重新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于是遗憾都不能称之为遗憾,都是写好的。在生之前写好,等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到结局。
有那么一句浪漫至极的话,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
也许就是这样的。他在四十四岁那年去世,带走了母亲一生最郑重的等待。
春天的时候,北京的气候是十几年来的不稳定。桃花刚开,一树粉色云朵。我走过去,看到的却是陌生的样子,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见过昏黄土地上的桃花了呢?我也记不清楚。如果这个男子还在,我可以牵他苍老满是皱纹的手,央求他,带我去田地里看桃花。
刚才打电话,母亲说明天要去上坟了。
不知道她有没有准备好酒签,然后坐在乡间的风里,静静地对着黄土下的父亲,良久无言。
每年的这个时候,总是祭奠故去的亲人的时刻。
记得很小的时候,陪着母亲去给外公上坟,昏黄的地垄上,有鲜绿的麦苗。坟地一旁,有成片的杏花树、梨树和桃树,花朵分别是水红色、雪白色和粉红色。童年时,对花朵有天生的敬畏感,那花瓣太轻,太夺目,一团一团的,是质地上好的纱,花蕊纤细优雅,在风里颤动,有白色的梗和深红的头。长在苍老的枝头。因为没有叶子,没有绿色,那鲜亮的红的白的粉的,更加触目惊心。这一树一树的花朵,没有过渡的成分,直接就是怆然的生的绚烂。
与这生的绚烂相伴随的,永远都是死亡的寂静寥落。
死亡。
每年春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尤其是和母亲、姐姐在一起闲谈,总会提到姥爷。对于这个男子,我只能从只言片语中获得印象。曾经看到过他年轻时候的照片,深眼窝,窄的脸,法令纹很深,有刚毅的嘴角和颧骨。不像亚洲人的血统,更像俄罗斯人。眼睛黑的,灼热。母亲骄傲的说,你看到的那张照片,是他已经生病的时候,已经不够精神了。言下之意,健康时候的他更加桀骜不驯。
这个男子的性格在母亲的身上展露无疑。果断、强势,偶尔会霸道蛮横,但是内心深处极其温柔。他心里生长的是一种浪漫,这种浪漫促使他放弃原有的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年代,爱上外婆,与原来的妻子离婚,顶着压力,与外婆结婚。在五十年前的农村,这都是不可想象的离经叛道,然而他敢做,也确实这样做了。
他最喜欢的是他的小女儿——我的母亲,能干,坚强,而且倔强。他在母亲十三岁的时候去世,留下了一个大家庭,无可奈何。当我听到他的故事,都会去试图想象那样的场景。一米八几的男子,被癌症折磨的精瘦,到最后的时刻。母亲为了照顾他,在家休学一年。他在癌症后期,冷着一张脸对着家里其他人,唯独会在与小女儿独处的时候,逗她开心,开玩笑说要给她留下一份嫁妆才能安心走。
我不知道母亲在那个时候偷着哭了多少次。在一个人给他熬稀饭的时候,给他擀面条的时候,一勺一勺喂给他吃的时候。
但是,我知道,她那时候能感到一种快乐,在这个大家庭里,作为几乎是唯一一个可以分享外公喜悦悲伤的人,她少女的心思里还是有天然的喜悦。
假设外公还在,母亲应该是一个更加柔和的女子,从小拥有完整的父爱,可以长出女孩子的娇弱甜美,长大之后应该是可以倚在男子肩头,安心微笑的人。假设他还在,我想我也应该是对童年更有信心的孩子,不会经受家庭里的人情冷暖,因为有一个老人会懂得爱他小女儿的小女儿。
外公去世之后,母亲过得十分坎坷。外婆对她并不关心,她很早的跟父亲在一起,用功学习,上大学,做老师,到后来生活困窘,着手做生意,直至今天。有时候,我非常讨厌她的固执,可是在我讨厌那种固执的时候,又会觉得心里酸酸的难受。我说不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只能懂,只能是懂得,懂得一个最重要的人就此离去之后,生命里会有一个永远都不能填补的缺失。
母亲说,前些年,去给外公上坟,她会掉眼泪。而这些年,生活安稳,已无太多苦痛需要向父亲倾诉。
她说,是因为你很多事情做的出色,妈妈内心觉得安慰。于生活已无怨言。
事情久了,就是风清月明了。剩下的,是淡淡的惆怅。
我和母亲对男子的欣赏由于外公而定型。长相西方的,高的结实的男子。窄的脸,高颧骨和深的眼窝、法令纹。这样面相的男子大多情感隐忍,性格桀骜。我的形容是,内心有巨大花园的冷淡人。母亲渐渐老去,家族基因的轮廓在她的脸上更加明显,而外公的轮廓也可以隐约从她的脸上辨识。
我们三代人有着太多的共同特征。强势霸道的脾气,莫名的冷酷清醒,心底深处的狂热和叛逆。蔑视游戏规则的人们。甚至遗传下来的脆弱的胃,敏感的体质。还有一头浓密的黑发。
如果他还在,应该是七十多岁了。不知道会不会还是黑发呢?不知道他会不会在周末等着母亲过去给他讲讲一周里的闲事,等着我从国外回来给他看照片。不知道。因为故事不能重新写,因为人死不能复生。于是遗憾都不能称之为遗憾,都是写好的。在生之前写好,等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到结局。
有那么一句浪漫至极的话,女儿是父亲前生的情人。
也许就是这样的。他在四十四岁那年去世,带走了母亲一生最郑重的等待。
春天的时候,北京的气候是十几年来的不稳定。桃花刚开,一树粉色云朵。我走过去,看到的却是陌生的样子,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见过昏黄土地上的桃花了呢?我也记不清楚。如果这个男子还在,我可以牵他苍老满是皱纹的手,央求他,带我去田地里看桃花。
刚才打电话,母亲说明天要去上坟了。
不知道她有没有准备好酒签,然后坐在乡间的风里,静静地对着黄土下的父亲,良久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