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歌
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 唐 岑参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我们遥望远方的那座天山,山上的云雪凝结,终年不开, 千座峰,万座岭,那样连绵宽广。诗人写“雪崔嵬”,很有意思,他不说山崔嵬,可见更突出地写雪,那是覆盖了千峰万岭的厚厚的积雪,是它让山峦更加的庄严。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上句写静景,而此句为动。晚上,我们听到北风呼啸起来,在黑色的夜里,席卷赤亭口。关于这个“赤亭口”,我查了一下资料,它在一座小山上,是唐代时建起的一座要塞。诗人是不是就曾在这个小要塞里,度过了风雪交加的边关的夜呢?“一夜天山雪更厚”:我们睡时听着北风呼啸,次日醒来便发觉天山的雪更厚了。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我们朝天山看去,那些雪在冷冷的月色下面,泛着银光,以至于整座山也是银色的。而这些雪追着边疆的风,飞过铁关。可见天山的雪啊,光华照人,是它安静的美,又可一路飞驰,这是它奔放的气魄。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我们来到交河城边。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若实在江南,城郊一定是芳草鲜美,鸟语花香,而这里呢,飞鸟的踪迹已经没有了。轮台,它在南疆,我们骑着战马在宽阔的路面上行军,但天气实在是太寒冷了,马蹄时不时的会打滑。可见,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行程。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我朝四周看去,雾霭沉沉,寒气弥漫,万里的空气仿佛都在身边凝结了。“阑干”,是纵横交错之意,阴崖,是背阴的山崖。我们行军,看到了纵横的山崖,交错在阴暗中,而那里,悬挂了千丈的坚冰。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我们的将军身着狐皮外套,应该是保暖效果很好的衣物了,可就算蜷缩起来,身子依旧不暖和。而都护呢,他携带着一把宝刀,而那样精致的武器,也仿佛要被冻断了。至此,以上六句,写的是下雪天,但却不描写雪,从城边到路上,阴崖,狐裘,宝刀让我们今日读来,仿佛可以想象自己就在那只行军在冰雪间的队伍里,身临其境,大感严寒。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天山的雪依然在下,而我的朋友啊,我就要送别你了,你将要骑着马回到京师。我可以送些什么给你呢,只有折断一枝青青的松枝啊。读来,可想诗人的心境,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奋战在冰天雪地,其英姿应该是凛然的,这不也像那傲雪迎风不改颜色的松枝吗?所以诗人以松枝相赠,细细体味,其中便是男儿同袍的情谊吧。
读岑参这首诗,易让人想起一组新闻图片:海拔4700米的哨所,挺立着的“两棵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