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
差不多两年前,筹划了一场聚会,为社团上一届的学长学姐作别。
是时,自是不会有推己及人之类的想法,因而,尽管状况频出,待结束后,暗自竟有一丝如释重负的喜悦。
一个月前,父亲送我到车站。
我走出很远了,隐约听见他在后面喊着什么,停下来等着他走进讲,一个人住外面过马路要小心,注意安全。
几天前在豆瓣。见到有人写“关于《棒球英豪》和《四叶游戏》的若干回忆”,有些年不看新番的动漫,读下来,晓得是类似《棒球英豪》的另一部漫画完结勾起的记忆。
去年夏天,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看房间一间间空荡。
小时候,关于别离这件事,记忆最深的是余光中的那首《乡愁》。
那时候不懂,以为海峡再宽,船也是可以到的,再不济,不是还有飞机吗,怎么就回不去呢。
四岁的时候,太姥姥过世。她病倒那一天还带着我去后院玩,也是这样的一个春天,我见她跌倒在地,试着扶起她,却没有那么大力气。我吓坏了,去叫妈妈…
后来,妈妈与我讲太姥姥再也不会回来了,她走了,我不懂,认为她只是去了遥远的地方,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带我玩。
那篇“关于《棒球英豪》和《四叶游戏》的若干回忆”中,作者说小时候看《棒球英豪》,和也死的时候,很难过,可是并不懂达也反应。
现在明白,从前并未真正经历亲人或是朋友的离开,如今重看的时候,完全不同的感受。
很意外的事,之前这些年,关于死亡,最大的印象是来自那部动漫。
十几岁那些年,经历的死亡都是用泪水铺就的。
爷爷走的时候,我站在门边。他身边,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我听见哭声,和大家一同落泪。
外公出事的晚上,有人来通知父母,他们赶去医院,我被留在家中。我那时在看一部动漫,一位行将故去的老人给哭啼的孙子讲述人生犹如燃烧的灯芯的事理,总会有尽头。
和也离开的时候,是悄无声息的 。
这便是那些不懂,静默,时间同世界,就此停住了。
《倚天》后记里,金庸写到“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一些状况,难免与矫情扯上关系。比如毕业集体回忆日志,比如某人失恋后的言必提及,都是充满不容辩驳的理由。
又比如自己,之前以为死亡便是小时候那些伤心留下的无助泪水。
去年的秋天,许多人都在看、都在讨论龙先生那本书,尽管真理部禁令已下。
我读到“四郎”那一章,落泪了。
有一个词,它叫“生离死别”。
我们用它来描绘人生在世的那些极悲之情。
想见而不能见,欲回而无路回。
和菜头推荐张至璋先生《镜中爹》时说,这是一场最漫长的潜伏。
为了孤岛上家人的安危,独处大陆的父亲不但要隐姓埋名,甚至要切断同此前人生的所有联系,如若不是儿子得到因缘际会的线索,重绘了这幅图景,怕是无法有人得知这个五味杂陈的故事。
我们喜欢讲一个词,物质人非。
龙先生回到大陆寻找家乡,却是物非人亦非。
她的家乡,就在那千岛湖下。
之前看罗琳在官网上做的访问。
有读者提问,“为什么《凤凰社》里哈利才能看见夜骐?难道他不应该更早地看见它们,因为他曾经目睹他的父母/奇洛/塞德里克死去?
罗琳:这个我被问及很多遍了。哈利没看到他的父母死去。那时他在他的小床上(他刚一岁多),就像我在《魔法石》里写的,他看见的只有一束绿光。他同样没有目睹奇洛的死亡,哈利在奇洛死前就晕过去了,只不过最后一章里邓布利多告诉了他这一点。
然而他确实目睹了塞德里克被杀,也就是为什么哈利最终能够看见夜骐。那为什么他回到火车站的途中没能看见它们呢?在第四部的结尾我并不想设置一个新的谜团,那可能长期无法解开。因此我决定直到哈利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他真正体会到死亡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当他深切意识到塞德里克永远不了,也永远不可能回来。不管你有多大,这需要时间),才让哈利能够看到夜骐。
哈利远离学校两个月,在此期间他无尽地思索塞德的死亡、做恶梦,夜骐的形象也渐渐明朗,哈利于是可以清晰地看见它们。”
约翰伯格说,死亡走向每个人,而亡灵只能独悼,这就是真理。
新年的时候,在一本杂志上无意读到《大风车》停播的消息,不甘心的打开央视主页查找一套的节目预告,那个留在记忆里十几年的位置上赫然写着 ——《智慧树》。
你走的那么急,我们甚至来不及同你告别。
一切都好像陈医生那首歌的歌词“每一件不得不放手的玩具,总算带来过快乐。每一段不得不完结的关系,只是一种选择。”
是时,自是不会有推己及人之类的想法,因而,尽管状况频出,待结束后,暗自竟有一丝如释重负的喜悦。
一个月前,父亲送我到车站。
我走出很远了,隐约听见他在后面喊着什么,停下来等着他走进讲,一个人住外面过马路要小心,注意安全。
几天前在豆瓣。见到有人写“关于《棒球英豪》和《四叶游戏》的若干回忆”,有些年不看新番的动漫,读下来,晓得是类似《棒球英豪》的另一部漫画完结勾起的记忆。
去年夏天,最后一个离开学校,看房间一间间空荡。
小时候,关于别离这件事,记忆最深的是余光中的那首《乡愁》。
那时候不懂,以为海峡再宽,船也是可以到的,再不济,不是还有飞机吗,怎么就回不去呢。
四岁的时候,太姥姥过世。她病倒那一天还带着我去后院玩,也是这样的一个春天,我见她跌倒在地,试着扶起她,却没有那么大力气。我吓坏了,去叫妈妈…
后来,妈妈与我讲太姥姥再也不会回来了,她走了,我不懂,认为她只是去了遥远的地方,会有一段时间不能带我玩。
那篇“关于《棒球英豪》和《四叶游戏》的若干回忆”中,作者说小时候看《棒球英豪》,和也死的时候,很难过,可是并不懂达也反应。
现在明白,从前并未真正经历亲人或是朋友的离开,如今重看的时候,完全不同的感受。
很意外的事,之前这些年,关于死亡,最大的印象是来自那部动漫。
十几岁那些年,经历的死亡都是用泪水铺就的。
爷爷走的时候,我站在门边。他身边,围了一圈又一圈的人。我听见哭声,和大家一同落泪。
外公出事的晚上,有人来通知父母,他们赶去医院,我被留在家中。我那时在看一部动漫,一位行将故去的老人给哭啼的孙子讲述人生犹如燃烧的灯芯的事理,总会有尽头。
和也离开的时候,是悄无声息的 。
这便是那些不懂,静默,时间同世界,就此停住了。
《倚天》后记里,金庸写到“事实上,这部书情感的重点不在男女之间的爱情,而是男子与男子间的情义,武当七侠兄弟般的感情,张三丰对张翠山、谢逊对张无忌父子般的挚爱。
然而,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也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
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一些状况,难免与矫情扯上关系。比如毕业集体回忆日志,比如某人失恋后的言必提及,都是充满不容辩驳的理由。
又比如自己,之前以为死亡便是小时候那些伤心留下的无助泪水。
去年的秋天,许多人都在看、都在讨论龙先生那本书,尽管真理部禁令已下。
我读到“四郎”那一章,落泪了。
有一个词,它叫“生离死别”。
我们用它来描绘人生在世的那些极悲之情。
想见而不能见,欲回而无路回。
和菜头推荐张至璋先生《镜中爹》时说,这是一场最漫长的潜伏。
为了孤岛上家人的安危,独处大陆的父亲不但要隐姓埋名,甚至要切断同此前人生的所有联系,如若不是儿子得到因缘际会的线索,重绘了这幅图景,怕是无法有人得知这个五味杂陈的故事。
我们喜欢讲一个词,物质人非。
龙先生回到大陆寻找家乡,却是物非人亦非。
她的家乡,就在那千岛湖下。
之前看罗琳在官网上做的访问。
有读者提问,“为什么《凤凰社》里哈利才能看见夜骐?难道他不应该更早地看见它们,因为他曾经目睹他的父母/奇洛/塞德里克死去?
罗琳:这个我被问及很多遍了。哈利没看到他的父母死去。那时他在他的小床上(他刚一岁多),就像我在《魔法石》里写的,他看见的只有一束绿光。他同样没有目睹奇洛的死亡,哈利在奇洛死前就晕过去了,只不过最后一章里邓布利多告诉了他这一点。
然而他确实目睹了塞德里克被杀,也就是为什么哈利最终能够看见夜骐。那为什么他回到火车站的途中没能看见它们呢?在第四部的结尾我并不想设置一个新的谜团,那可能长期无法解开。因此我决定直到哈利从最初的震惊中恢复过来,他真正体会到死亡意味着什么(也就是说,当他深切意识到塞德里克永远不了,也永远不可能回来。不管你有多大,这需要时间),才让哈利能够看到夜骐。
哈利远离学校两个月,在此期间他无尽地思索塞德的死亡、做恶梦,夜骐的形象也渐渐明朗,哈利于是可以清晰地看见它们。”
约翰伯格说,死亡走向每个人,而亡灵只能独悼,这就是真理。
新年的时候,在一本杂志上无意读到《大风车》停播的消息,不甘心的打开央视主页查找一套的节目预告,那个留在记忆里十几年的位置上赫然写着 ——《智慧树》。
你走的那么急,我们甚至来不及同你告别。
一切都好像陈医生那首歌的歌词“每一件不得不放手的玩具,总算带来过快乐。每一段不得不完结的关系,只是一种选择。”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