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财务管理--经营分析/管理
企业资金流的管控:
净营资本(实际运转的净投入资金)归零
构成:流动资本-流动负债-营业资本
作用:1.安全性 2.经营效率
运用:1. 核算 2. 分析
挖掘资金潜能:
1、减少净营资本需求:
* 压缩你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资金的占有 -把好采购关,降低整体采购价格
-减少存量
-加快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工序的流转
-减少破损,减少消耗
-严格仓库管理
-应收账款适时追讨
-要在信用期内尽可能应付账款
*增加收益 -提高销量
- 提供特色服务
* 营运资本需求点
要控制好营运资本需求--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
取决于一下三点:公司所在行业特点;公司管理的效率;销售增长的水平
管理资本负债表
应收账款管理:1. 行之有效的5C 客户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信用条件
2. 信用条件,信用考评,折扣期限
3. 及时追讨,密切关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将到期的应收账款追讨很重要。销售策略要配合(只要超期一天,就要扣你销售的奖励金,3次超期,则年终代理商资格要打个问号;现金支付享受相关政策);淡旺季调配;终端客户消费vs渠道消费。
存货管理:1. 要对存货进行见长,所有的存货要建立明细账,要分地点,分项目来建账,要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2. 通过财务指标,监视住存货的周转天数,衡量。大物流部--控制存货,打通匹配: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压存货在供应商那里),在制品的存货控制(发订单给公司的制造部门,甚至它的每一道工序的消耗,要发给它多少料,收回来多少产品,进行定额控制),(产成品跟销售对接)到代理商的存货的量。
3. 实地勘察检验存货--建立制度:到底存货多少,到底烂占的是多少
4. 采取ABC控制法: A类重点控制,B类次重点控制,C类简单的管理。从领料开始设点监控。
编制管理损益表帮助利润来源设计
毛利率,销售成本,三项营业费用--利润哪里来?
生产量和销售量(数量计量--体现产销平衡)预测的管理比事后的统计更重要。品种多,小批量,交货快--柔性生产线(及时生产,及时采购),生产--是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客户那里找自己的问题
直接成本--直接发生在这个产品上的直接成本,包含: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费,直接辅助材料,直接能源包装材料,不包括管理和营销等。
固定成本--间接的人工(生产经理、生产辅助人员的工资)、折旧(厂房,设备)和其他
直接成本与产量是没有关系的
用贡献毛益来比较产品的好坏,边际贡献额(售价-变动成本)*销量,而非毛利率--用来指导定价策略,管理策略,衡量管理策略
利用财务手段帮助经营决策
降价后必须增加多少销量才能弥补降价损失?如产品原毛利是35%,降价15%,毛利变成20%,35%/20%=1.75,销量要增加75%,才能弥补降价15%的损失。
能分到单位生产成本里面去的,要尽可能的分进去;能分得清是哪个销售费用的就要尽可能分到销售费用上去。实在分不清才分到管理费用里面去。比如生产经理对开工率是没有责任的,但跟管理的直接成本有关系。
销售费用要进行更明细的项目添加,特别是对一些难以控制的,金额比较大的,经常发生的药个别立项,要符合自己的管理要求,而非单纯会计制度要求。把销售费用分摊到人的上面去。全面的看待问题。
怎么样做管理决策:保本点的销量, 售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整个固定成本/贡献毛益=保本点销量
固定成本:沉默成本,期初的平台成本。盈亏平衡点,亏损区,盈利区。共用成本没有完全摊完的话,扩大规模不一定降低成本。
本量利分析法:保本点销量=固定成本/(单位-单位变动成本)
保利点销量=(固定成本+利润)/(单位-单位变动成本)
企业全面成本化管理,让所有人承担经营的压力
变动的间接费用(间接人工的工资,没有办法分摊或者区分的辅助人员的工资)和固定的间接费用(折旧)
产品集中变动差异(淡旺季),原材料变动差异
经营成本很大的企业,应该根据业务线,进行分项管理
瓶颈:管理损耗度加大导致管理费用膨胀。管理,一定是先增加费用后减少成本。管理费用要进行计划性的和部门性的分职能分项分布。
生产成本如何控制,要采取过程管理方法。事先的控制,一定要建立目标成本(标准成本),每道工序,每个点都要有一个标准成本;要建立剩余边际成本预算,产品跟踪卡制度(精细度)--控制卡,在每道工序上,它的产量,质量,消耗都要登记在上面,包括工时,基础管理的最重要的点,要打通全线,海尔--日清制度,把成本控制在当天;适中的控制实地的观察计算差异信息反馈;
产品成本控制的观点:1. 三全的观念:整个生产全程要考核--把企业的整个经营业务的流程描绘出来,然后再把每个流程中的每个节点和分叉点描绘出来,然后把每个节点中会影响到总体绩效的哪一些标志出来;全面,各个部门包括进来;全员,每个工区,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把工作善于分解,所有绩效都要考核,考核指数要在整体效益上分解;铁的纪律;目标和现实;制度的能动性;特殊性和正常性,行动中去找规律;成本和质量,成本和功能,每个方案对比成本+质量+功能;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全员的行为--鼓励提意见,持续性的行为,哪里是成本,哪里就是创新,每一个点点的改善,都是改善;真正赚钱的地方做到实处;要建立一些项目组,针对哪一些方面进行创新的开发,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创新;精细化,可控点--最重要的亮点。
用数字化预算全面控制公司管理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目标过高,完不成;目标定了以后,每个月不控制它,最后失控;预算执行不好了,没有奖惩。
上对下,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对上,层层兑水,水到渠成;心照不宣。
预算管理+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绩效)
约束管理者的随意性;各部门沟通;产品质量;系统观念;预算管理就是要把链条串起来。
经营的目标,企业大了要有战略思想--能做与不能做,目标要传递下去--避免南辕北辙,全面的计划,计划做了,没法实行?--计划不够细化,缺执行性;系统的:大计划要分解--月计划,部门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周会,每个月的月度会议就是绩效考核--财务报表指标出来没有?针对性:每个部门说明红色标记原因,你想怎么改善?关键在哪里?;分析考核功能--对过程,对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预算是全体管理层集体参与编制的;九月底准备,预算准备会(财务,企业发展部,总经理)---高级主管,预算专管员---定调子--销售开始(自下而上报计划)--市场部预测--客户服务部门(明年订单排列) 十月,总体计划指标;十一月初,全体会议;发生问题了,追诉:当初编预算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分析专项问题。部门预算计划,预算宣导。
股东回报与风险价值控制
业务预算--销售预算、物料、生产预算、估耗的预算、成本预算(单位工时工耗等,等定额考核关联)和费用预算
细--分地区,分品种,分客户,分市场AB A:成熟市场
配合预算的变化,人员的配合,专门决策的预算;
弹性预算:订单多时如何?少时如何?
滚动预算:一月已经开始编二月到明年一月的预算,二月开始编三月到明年二月的预算
预算管理过程就是企业管理过程,预算执行成果就是企业管理成果。
时间的价值:越靠前的资金越值钱
风险的价值:离散度--经济繁荣时,预算如何?正常时如何?低迷时如何?
价值最大化:时间性,风险,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对未来每年获利的预期报酬/企业的行业贴现率
净营资本(实际运转的净投入资金)归零
构成:流动资本-流动负债-营业资本
作用:1.安全性 2.经营效率
运用:1. 核算 2. 分析
挖掘资金潜能:
1、减少净营资本需求:
* 压缩你的存货和应收账款资金的占有 -把好采购关,降低整体采购价格
-减少存量
-加快生产周期,提高产品工序的流转
-减少破损,减少消耗
-严格仓库管理
-应收账款适时追讨
-要在信用期内尽可能应付账款
*增加收益 -提高销量
- 提供特色服务
* 营运资本需求点
要控制好营运资本需求--应收账款,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提费用
取决于一下三点:公司所在行业特点;公司管理的效率;销售增长的水平
管理资本负债表
应收账款管理:1. 行之有效的5C 客户品质,能力,资本,抵押条件,信用条件
2. 信用条件,信用考评,折扣期限
3. 及时追讨,密切关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将到期的应收账款追讨很重要。销售策略要配合(只要超期一天,就要扣你销售的奖励金,3次超期,则年终代理商资格要打个问号;现金支付享受相关政策);淡旺季调配;终端客户消费vs渠道消费。
存货管理:1. 要对存货进行见长,所有的存货要建立明细账,要分地点,分项目来建账,要根据生产经营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
2. 通过财务指标,监视住存货的周转天数,衡量。大物流部--控制存货,打通匹配:原材料的采购(供应商的管理,压存货在供应商那里),在制品的存货控制(发订单给公司的制造部门,甚至它的每一道工序的消耗,要发给它多少料,收回来多少产品,进行定额控制),(产成品跟销售对接)到代理商的存货的量。
3. 实地勘察检验存货--建立制度:到底存货多少,到底烂占的是多少
4. 采取ABC控制法: A类重点控制,B类次重点控制,C类简单的管理。从领料开始设点监控。
编制管理损益表帮助利润来源设计
毛利率,销售成本,三项营业费用--利润哪里来?
生产量和销售量(数量计量--体现产销平衡)预测的管理比事后的统计更重要。品种多,小批量,交货快--柔性生产线(及时生产,及时采购),生产--是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满足客户的需求,从客户那里找自己的问题
直接成本--直接发生在这个产品上的直接成本,包含:直接的材料,直接的人工费,直接辅助材料,直接能源包装材料,不包括管理和营销等。
固定成本--间接的人工(生产经理、生产辅助人员的工资)、折旧(厂房,设备)和其他
直接成本与产量是没有关系的
用贡献毛益来比较产品的好坏,边际贡献额(售价-变动成本)*销量,而非毛利率--用来指导定价策略,管理策略,衡量管理策略
利用财务手段帮助经营决策
降价后必须增加多少销量才能弥补降价损失?如产品原毛利是35%,降价15%,毛利变成20%,35%/20%=1.75,销量要增加75%,才能弥补降价15%的损失。
能分到单位生产成本里面去的,要尽可能的分进去;能分得清是哪个销售费用的就要尽可能分到销售费用上去。实在分不清才分到管理费用里面去。比如生产经理对开工率是没有责任的,但跟管理的直接成本有关系。
销售费用要进行更明细的项目添加,特别是对一些难以控制的,金额比较大的,经常发生的药个别立项,要符合自己的管理要求,而非单纯会计制度要求。把销售费用分摊到人的上面去。全面的看待问题。
怎么样做管理决策:保本点的销量, 售价-单位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整个固定成本/贡献毛益=保本点销量
固定成本:沉默成本,期初的平台成本。盈亏平衡点,亏损区,盈利区。共用成本没有完全摊完的话,扩大规模不一定降低成本。
本量利分析法:保本点销量=固定成本/(单位-单位变动成本)
保利点销量=(固定成本+利润)/(单位-单位变动成本)
企业全面成本化管理,让所有人承担经营的压力
变动的间接费用(间接人工的工资,没有办法分摊或者区分的辅助人员的工资)和固定的间接费用(折旧)
产品集中变动差异(淡旺季),原材料变动差异
经营成本很大的企业,应该根据业务线,进行分项管理
瓶颈:管理损耗度加大导致管理费用膨胀。管理,一定是先增加费用后减少成本。管理费用要进行计划性的和部门性的分职能分项分布。
生产成本如何控制,要采取过程管理方法。事先的控制,一定要建立目标成本(标准成本),每道工序,每个点都要有一个标准成本;要建立剩余边际成本预算,产品跟踪卡制度(精细度)--控制卡,在每道工序上,它的产量,质量,消耗都要登记在上面,包括工时,基础管理的最重要的点,要打通全线,海尔--日清制度,把成本控制在当天;适中的控制实地的观察计算差异信息反馈;
产品成本控制的观点:1. 三全的观念:整个生产全程要考核--把企业的整个经营业务的流程描绘出来,然后再把每个流程中的每个节点和分叉点描绘出来,然后把每个节点中会影响到总体绩效的哪一些标志出来;全面,各个部门包括进来;全员,每个工区,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把工作善于分解,所有绩效都要考核,考核指数要在整体效益上分解;铁的纪律;目标和现实;制度的能动性;特殊性和正常性,行动中去找规律;成本和质量,成本和功能,每个方案对比成本+质量+功能;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全员的行为--鼓励提意见,持续性的行为,哪里是成本,哪里就是创新,每一个点点的改善,都是改善;真正赚钱的地方做到实处;要建立一些项目组,针对哪一些方面进行创新的开发,什么样的企业都可以创新;精细化,可控点--最重要的亮点。
用数字化预算全面控制公司管理
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目标过高,完不成;目标定了以后,每个月不控制它,最后失控;预算执行不好了,没有奖惩。
上对下,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对上,层层兑水,水到渠成;心照不宣。
预算管理+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绩效)
约束管理者的随意性;各部门沟通;产品质量;系统观念;预算管理就是要把链条串起来。
经营的目标,企业大了要有战略思想--能做与不能做,目标要传递下去--避免南辕北辙,全面的计划,计划做了,没法实行?--计划不够细化,缺执行性;系统的:大计划要分解--月计划,部门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周会,每个月的月度会议就是绩效考核--财务报表指标出来没有?针对性:每个部门说明红色标记原因,你想怎么改善?关键在哪里?;分析考核功能--对过程,对日常工作进行考核;
预算是全体管理层集体参与编制的;九月底准备,预算准备会(财务,企业发展部,总经理)---高级主管,预算专管员---定调子--销售开始(自下而上报计划)--市场部预测--客户服务部门(明年订单排列) 十月,总体计划指标;十一月初,全体会议;发生问题了,追诉:当初编预算的时候为什么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分析专项问题。部门预算计划,预算宣导。
股东回报与风险价值控制
业务预算--销售预算、物料、生产预算、估耗的预算、成本预算(单位工时工耗等,等定额考核关联)和费用预算
细--分地区,分品种,分客户,分市场AB A:成熟市场
配合预算的变化,人员的配合,专门决策的预算;
弹性预算:订单多时如何?少时如何?
滚动预算:一月已经开始编二月到明年一月的预算,二月开始编三月到明年二月的预算
预算管理过程就是企业管理过程,预算执行成果就是企业管理成果。
时间的价值:越靠前的资金越值钱
风险的价值:离散度--经济繁荣时,预算如何?正常时如何?低迷时如何?
价值最大化:时间性,风险,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对未来每年获利的预期报酬/企业的行业贴现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