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The Catcher in the Rye
久闻大名,今日终于有幸拜读。 书是薄薄的一小册,情节虽并不紧凑但却很吸引人一页又一页地往后翻,利用一周左右的零碎时间便看完了这本“名著”,读完犹有些意犹未尽,但这样的收尾对于这本书来说再适合不过了。 看到评论上对该书的翻译颇有微词,也在意料之中,这股浓浓的央视翻译腔熟悉了反倒别有一番风味,并不影响整体的阅读感受。 而对于该书本身,有些人只看到了其中污言秽语和主角的一味愤世嫉俗而毫无作为。然而作为主角的同龄人,在阅读过程中可能更加有共鸣感与代入感。 私以为本人对该书介绍中“他尽管看不惯世道,却只好苦闷、彷惶,用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安慰自己,自欺欺人,最后仍不免对现实社会妥协,成不了真正的叛逆,这可以说是作者塞林格和他笔下人物霍尔顿的悲剧所在。”的总结性话语实在不敢苟同,带有强烈的对资本主义仇视色彩。 Radiohead在My Iron Lung中提到“We're too young to fall asleep, too cynical to speal.”对年轻人的状态的描述可以说是十分准确了。 我们不可避免地到了这样一个张狂膨胀却又自我怀疑的年纪,无论是自卑的、自傲的,都开始对身边的世界产生无数的厌倦与唾弃,同时对自我产生无数的质疑,急于和身边的污浊划清界线,却又情不自禁陷入其中。主角愤世嫉俗,恨他的每一个同学,却又喜欢他们的陪伴,在离开后甚至有所怀恋;从他嘴里说出的每句话都带脏字,却其实饱读诗书,甚至有自己有趣而与众不同的见解;看似神经大条,实则内心情感细腻,有一个善良而聪慧的灵魂。年轻人你看,这不正是我们自己吗?我们痛骂这个世界的一切,还没搞清事件始末便不由分说地批判这批判那;讨厌身边那些看不惯的同学,却又羡慕、嫉妒他们身上的不可被否定的优点;神经过敏地一点就着;怀疑那些对我们好的人别有企图,到头来又心存愧疚;总抱着美好的幻想但却永远只是想想;总在美好的东西失去了之后才懂得珍惜。我们想逃离,却在心里向往;我们在这个丑陋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却不愿承认;我们在无数的矛盾中逐渐迷失,我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什么,这样生活的目的地究竟何在。在理想与现实中摇摇摆摆举棋不定,混混沌沌地做了一些蠢事又做了一些正确的事,虽然我们根本迷惘得分不清对与错。这就是我们,如果有人反对,至少这就是我,和我周围的同龄人们。 我太理解主角这样的纠结了! 其实我们心里明白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想保护那些美好,却也害怕着、懦弱着,挺身而出的人是少数,我们怀疑自己的理想,也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保护好我们的珍爱。 这是成长中必经的迷雾,在那些大人中,有人走出来了,有人却还在徘徊着。 我当然还在迷雾当中,但是还好我清楚了自己这样蒙昧混沌的状态,清楚了自己不想要什么,也清楚了至少我目前的目标是寻找一个方向引领我走出这片迷雾并为此竭尽所能地付出努力。我知道即使我在付出了努力后却没有走出迷雾我也不会懊悔,因为我清楚它能带给我无数附加的好处,是我走出迷雾所需要的必要的干粮,它帮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I'm doing all that I can to be a better man. 主角看着妹妹Pheobe坐旋转木马的场景,在幸福中沉沦了。我相信他会带着他想保护的美好最终成长起来,并成为那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引领下一代年轻的、迷茫的、在麦田里走失的孩子远离那危险的悬崖,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相信我也会的,我相信我们最终都会的。 P.s. 虽然翻译腔可以接受,但是还是忍不住想想自己有什么更好的语句替换哈哈哈哈,略有减分;不过为啥那么多歪果仁看了之后都有点不良想法呢???没有深入理解果然不能体会书中光明的未来吧???大概是这样……但是流于文字表面的话,的确可能诱导犯罪嗯。大概……不过我还挺喜欢这样的矛盾纠结的,也许是因为我就是这样矛盾纠结的人hhh 80-9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