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与加利利人》易老的哲学史剧 (难度比《布朗德》还要高)
有哲学,有历史,有宗教,还有象征!这部剧可以为自己打call!出场人物多,年代久远,历史的厚重,给这部剧穿上了一层“不是谁都能看透”的长袍。
首先,加利利人我是在看书的过程中猜出是基督徒的意思的,读完书后猜想得到了印证,不过其实主要象征着耶稣本人。
一个人的恐怖的力量,确实很大,但是容易物极必反。就像朱利安,最大的恐惧,不是老国王的死亡,而是神秘的“半神半人”(耶稣),“严厉而冷酷地对我提出他的无条件的不可更改的要求。” 比如,“爱你的仇敌。"朱利安说:"自从那个加利利人的先知成为世界舵手的第一天起,人性成了违禁品,按他所说,生命应该死亡。爱与憎同是罪恶。“ “我们应该有的意愿,偏偏背离我们自己的意志!总是‘你应该......‘“。在朱利安眼中,基督徒是”纺织裹尸布的工人“。
马克西莫斯这个神秘学家我觉得象征着对历史的预言,或者至少是有长远眼光的智者。他一开始就怂恿朱利安建立一个第三帝国—— 第一个是建立在认识之树上,第二个是建立在十字架上,第三个是建立在前两个之上的奥秘的帝国。每当他出现时,往往主人公就会听到”声音“,象征着犹大,反基督。这个声音应该是朱利安的心声。他原本在老皇帝对他起疑心的时候,想罢官息事宁人。但是,当他了解到前任凯撒的下场和老皇帝一个老头子还要娶青春少女时,以及不想在遥远战场作战的军队对他的衷心,他对老皇帝的臣服动摇了;而基督教义给他带来的窒息感直接导致了他的揭竿而起。我最喜欢的桥段是在末尾朱利安在马克西莫斯的诱导下,主动用仪式解除了他和上帝的誓约。这一过程十分戏剧化,这边他一个人在教堂黑暗的地窖用鲜血完成仪式,那边教堂唱诗班高歌这基督。他从黑暗中重生,向军队宣告夺权的时刻,颂歌也唱完。这个和第二部曲《朱利安皇帝》中的两股宗教力量在大街上的diss相呼应。
第二部曲《朱利安皇帝》
看到这里就明白了整部巨作的题目可以解读成《朱利安和基督》。
开头的时候,本以为他是个好皇帝,因为他倡导信仰自由,他自己推崇太阳神和命运女神,也允许基督徒;他与戏子和妓女为伍,身体力行平等的理念。但是后面由于自己的属下在执行的时候,对基督徒做了过分的事情(毁坏神庙,打杀基督徒),民怨沸腾,他自己也由于恐惧,慢慢地也开始用武力镇压。
当基督徒与阿波罗信众的神庙相继被对方毁坏后,就有了经典的两股势力在大街上用歌声diss对方的一幕。基督徒队伍的唱词基调消极,体现着基督教的精神(生来就是赎罪,受苦),关键词有“幸福长眠”,“血染”,“死亡”,“骨痛”,“肉枯”,“得救”;而阿波罗信众则体现出积极正面的情绪“花香”,“欢乐”,“阳光”,“沐浴阳光”。悲剧的是,朱利安主要精力并非实力强国,积极促进国民生产,而是所有的收入都拿去供奉,弘扬阿波罗信仰。最后,民不聊生。最后基督徒们胜利了,作为教师的库里格斯说了一句“你在基督给予你以君临世界的权力时放弃了他。” 也带有浓重的宗教观念。而女人们唱到“经书可烧,肉体可灭,福音依在!” 朱利安死后,校官约维安(加利利人)封帝。而代表先知的马克斯莫斯继续预言:”在一个公正的人到来时,皇帝和加利利人都会消失。这种消失并不是毁灭,而是取而代之。就像孩童变成青年,再变成大人一样。” 而当权者不能“抽出剑反对正在形成的事物,就像阻碍青年成长一样。” 弥赛亚是那个公正的人,象征着帝王和救世主——肩负神的使命救济人民。”
朱利安就像一个“鉴戒的戒尺——被上帝毁坏的重要工具。”
个人认为西方的宗教观念根深蒂固,堪比我国的封建思想。也想到了历史课堂上老师讲到的“所有农民起义带有它的局限性”。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补点血,宗教历史知识不够:
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认为“基督教本身是十分简单的,但他(君士坦提乌斯,即老国王)却把它和愚蠢的迷信混为一谈了。他非但不利用自己的权威使各方和解,却反而通过口头上的争辩使得被他无聊的好奇心所挑起的分歧日益扩大和四处传播。大道上整天奔驰着来自四面八方前往参加他们所谓的宗教会议的主教们的马队;而在他们尽力使得整个教派统一于他们的特殊观点的时候,公共驿站的全部设施几乎已被他们如此匆促、频繁的奔忙毁灭殆尽了。”
16世纪的罗马教廷腐朽不堪,一位德国人文主义者胡腾写了一本书《罗马的三位一体》来揭露教廷。他揭露那些罪状其实是很有代表性的,任何反动腐朽的社会大多都是如此,哪怕500年后的今天也是这样。
罗马的权力来自三件事:教皇的权威、圣徒的骨头和赎罪券买卖。
在罗马多不胜数的三样东西:娼妓、教士和文士。
罗马人人渴望的三件事:简短的弥撒、黄金和奢华生活。
罗马人出卖的三样东西:基督、神职和女人。
罗马最不喜欢的三样东西:宗教会议、要求神职人员进行改革和德国人的觉醒。
在罗马最受称赞而又最罕见的三样东西:虔敬、信仰和纯真。
在教皇法庭打官司最需要的三样东西:金钱、门路和撒谎。
朝圣的香客从罗马带回去的三样东西:变坏的良心,一身疾病和空空如洗的钱袋。
罗马最怕的三件事:诸侯的团结,大众的觉醒和罗马各种邪恶的暴露。
在罗马不能说出真相的三件事:教皇,赎罪券和无神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