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你的幸福感(2)?——三种快乐
王双
2018/3/25
你知道怎么让自己快乐吗?如果你有足够的钱和时间,为了让自己获得持久的快乐和幸福,你会做什么?你会不会经常在长假休息后,反而比休假前更累,更不快乐?
你可能会选择睡懒觉、打游戏、看电影、购物、旅游、和心仪的异性PPP、学习、……。每个人选择可能不同,但是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你做了一个原本以为会让自己很快乐的事情,但事后却觉得很无聊,即使当时很爽,但很快就消失了,甚至会陷入空虚,下次必须找更大的刺激;又或者你啃完了一本对你很有价值的书,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是过了很久你还是会因此而受益,甚至是自豪!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不同的事情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程度和持久性是不同的,为什么呢?怎么区分呢?知道后我们可以怎么增加自己的快乐呢?

1 三种类型的快乐
1.1 享乐
享乐就是那些能够给你带来直接感官刺激,让你觉得很爽的事情,比如吃一顿美食、看一部大片、和心仪的人PPP!
1.2 心流
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出的,它指的是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情,感觉自我消失、时间停止流逝的心理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如果是在进行一场表演或比赛,感觉自己的动作行云流水,各种超神发挥。最典型的就是打游戏,当你和队友全情投入的时候,感觉没有玩几局,但是一整天就过去了。如果要达到心流,通常具备三个特征:明确的目标、能力和挑战相匹配,及时反馈。这也是为什么游戏能够带来心流,让人乐此不疲的主要原因——它完美地融合了这三点。
1.3 使命
我很喜欢万维刚老师关于使命的一个说法:你应该找到比你更宏大的东西(something than yourself),它怎么成了第三种快乐?因为当你为了一个比自己更加宏大的使命而生活的时候,你能更加快乐!
结婚并有了小孩之后,你的生活肯定会有所不同,不只是个人自由时间变少,随着而来的是感觉另一个生命和你息息相关,这会给你带来一种责任感,强化了你生命的意义感,而意义感可以让我们感到更加持久的快乐。
个人成长和自我超越是我们的一个重要需求(近似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高层:自我实现),我们通常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本身没错,同时要注意的是:有些时候,我们是没办法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从心里学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个“自我”(ego),如果全部精力都放在它上面,会过于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有时会畏首畏尾,不敢承认错误并改进(“自我”天生有自保机制)。而如果你能够找到一些比自己更宏大的事情,能够克服ego的束缚,则更容易去实现自我超越,就像个人发展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贵人提携一样。
使命带来的快乐不仅持久,而且能让人更有动力克服困难,达成目标。所以使命在公司和军队也经常被强调!在公司中,它愿景、价值观一起被称为企业文化或软实力。在军队中更是如此,有一款很火的军事游戏就叫做《使命召唤》,所以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很重要,因为它能带来士气,进而转化为战斗力。
2 如何让快乐更加持久?
2.1 采铜法则
上面提到的三种快乐有不同的持续性,借用“知乎大神”采铜提出的“采铜法则”(以“收益值”和“半衰期”两个维度来对事情分类,我们应该多做半衰期长的事情。那是什么是“半衰期”?它原来指的是: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时所需要的时间,这里用来指代事情收益衰减的速度。比如你享受一个美食,可能过了一个小个小时,甚至刚吃完,它带给你的收益(享受)就消失了,甚至还会让你有负罪感(因为怕长胖),而另外一些事情,则会有比较长的半衰期,比如说运动,开始会不舒服,但出了汗,洗完澡会很舒服,而且如果你能够持续这样去做的话,那么这种效果最后会转化成你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对于快乐(其实也是采铜提到的收益的一种)也是一样的,第一种快乐(享乐)的半衰期就比较短,而使命感带来快乐是长久的,有时候甚至长达几十年。
2.2 消费VS创造
三种快乐除了从时间维度上有区别之外,在被创造的方式上也有不同,可以分为:被动消费型和主动创造型。所谓的被动消费型,指的是快乐是因为消费了某种东西或资源而获得的,但基本不创造出其它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消费美食、消费娱乐产品等;而主动性创造型则指的是通过自己的活动产生出某些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个创造的过程和价值感给你带来快乐,比如作家写了一首动听的曲子、研究人员发表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厨师烹饪出一道美味,当然也包括我现在写的这篇文章(如果让你有所收获的话,哈哈!)。而如果你创造的价值给别人带来了价值,而刚好别人愿意为此付费的话,那么你就因此还创造了财富,这就会让你更加快乐和幸福了(谁不喜欢钱呢?)。

现在的网络这么发达,创造的东西如果能传到网上,它就会一直存在和流动,只要互联网还在,即使创作者不在,它还在流传,这不就是古人讲得“立言”的实现吗!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享乐基本是属于被动消费性,而心流和使命则更有可能是主动创造型。
2.3 创造VS消费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误以为我是在反对具有消费性特征的享乐,其实不然!薛兆丰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概念: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均消费。他用经济学解释了为什么现在吸烟和喝酒的人变少,而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人变多了,根源是我们的生活变的越来越好,人们对未来越来越有希望,人们希望享受更多的快乐,所以就有所节制,因为人追求的不是某一瞬间快乐的最大值,而是整个生命周期的快乐和的最大化,一个喜欢喝酒的人,如果知道自己时日不长,那么今朝有酒今朝就是理性的选择,而如果还有很长的时间要活,且可以预期未来更美好,现在大量酗酒,伤害身体就不太值得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投资和消费有的时候是很难区分开来的,你今天中午吃的这顿饭是消费还是投资?看上去好像是花钱消费了食物,但如果你不吃饭,那么你下午就没有精力创造和产出,而现在投资,也是为了未来活得更好,有能力进行更多更好的消费。快乐也是类似的,如果大家都是创造,而没有人消费,经济就很难有活力,生活也少来了很多的乐趣,你创造,我消费,我创造,你再消费,通过这种交换,整体的快乐都会提升,和经济发展是类似的。
3 独乐不如众乐
以上就是关于三种快乐的浅显理解,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如果想得到更多的快乐,三种类型的快乐都需要,就像调一杯鸡尾酒, 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如果只有其中的一种,未免太单调了。
3.1 爽之当爽
该享乐就享乐,不要过度压抑人的本能!
3.2 写个影评呗
三种快乐可以结合,比如看了一部很好的电影,享乐完了,如果能写成影评分享出来,让别人也能感受到,这样会更爽。
3.3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如果有可能找到一个比自己更宏大,或者超过自身边界的意义,快乐会更加持久。
该享受就享受,该创造就创造,享受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创造可以让我们有更好的享乐。
对了,不是谈幸福吗,你怎么跟我谈快乐?如果你能调制好这三种类型的快乐,让自己获得持久快乐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快乐,这不就是幸福吗!希望我的创作在带给我快乐的同时,也带给你快乐!
: [ "ܡ{�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