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一木,一走一顾——苏州漫游记
随着春天的脚步来临,所以春游是必不可少的嘛。于是开始了Station Three—苏州!
时间:3-24/3-25
游历:虎丘山,寒山寺,七里山塘,观前街,拙政园,苏州博物馆,苏州图书馆,苏州中心商场。
正文:
3.24周六一早,阳光明媚,动身前往苏州。
11点左右下榻苏州全季人民南路店。
午饭时间,在附近寻觅到一家生煎店。

随后出发游览虎丘山
虎丘山虽然山高仅30余米,却有“江左丘壑之表”的盛名。







结束了 虎丘山 的旅程,遂即前往 寒山寺 。
提及寒山寺,不得不想起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寺就位于苏州城的枫桥镇

未至寒山寺,先看到了“寒山胜迹”的牌坊。
再往里走百十来米,便到了寒山寺的入口


寒山寺并没有想象的大,院内内部数屋供奉着佛像。




寒山寺对于有信仰的人来说,应该是一处圣地。
耳畔确有朗朗钟声,只不过是景区把敲钟商业化了。
从寺院出来后,在枫桥大街游逛,完全不同于寺院内的熙攘。



莫非这里是当年张继夜泊之处?
离开寒山寺时,是下午四点钟,遂直奔 七里山塘 。

七里山塘,是我这次最满意的一处景区。
倚在水路两旁的,是江南房屋,这也是我真真实实地看到江南水乡的风光。最有味道的,便是屋外临水的台阶。
除此之外,相比于很多他省、他处的旅游景点,我觉得这里的商家给出的东西货真价实。

我品尝了蟹黄手传饼、香酥牛肉饼,但相比之下,有两味令我印象深刻,一是萝卜墩子,而是酱爆猪肝面。
萝卜墩子外焦里嫩,香味扑鼻,口感却清爽,丝毫没有油腻的感觉。
最值得一提是酱爆猪肝面

猪肝入口润滑,口感弹牙,新鲜软嫩,仿佛如咀嚼鲜嫩的肉(所以做法推测是滑油)
而其中的酱更是一绝。香味清鲜,滋味却醇厚;酱汁稀淡,甜度却恰如其分。
细面挑而不断,汤底咸淡适中,将酱爆猪肝浇于面上,酱与汤相辅相成,成就一碗美味。
就我个人感觉来讲,这碗面我感觉到了后厨的用心。或者说,后厨将猪肝的新鲜完全保留给了顾客,添加的仅仅是 心意 而已。
走街串巷,总能体会到不一样的风情。

在人头攒动的主街,多以游人和商家为主。
但甚至只是临街,却大相径庭。


我也仅仅是好奇,便探索了临街,却发现山塘街的繁华的一面与萧瑟的一面,引人深思。
之后准备回酒店稍作休息,再夜游观前街

歇息完毕,前往 观前街
观前街,商业气息已经比较浓厚了
整街类似于南京的新街口
不过夜游时感受到的气息,能最近的贴近一座城市


商业步行街大都大同小异,“繁华”一直是其代名词,至于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就因人而异了。
3.25
一早洗漱完毕,在住处附近的 朱鸿兴 品尝了一碗 爆鱼面。

吃过早餐后,随即开始第二天的游历。
乘车前往拙政园。
拙政园无愧于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园内大致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
景色别致,浑然一体。







明代园林旷远明瑟、古朴自然的风格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观赏完拙政园后,移步 苏州博物馆。
途中偶入临街。




苏州博物馆与拙政园相邻,地理位置佳,游客众多,馆内甚至采取取号限流措施。

安检入馆后,环顾馆内四周,并不觉得宏大,与北京众多博物馆入馆后的感受不同。
苏州博物馆外观为苏式建筑风格,内以园林为主体风格。踏身室内,如同进入一派园林,凸显的特点便是精致。在馆内观赏,神似游览于拙政园。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一段来形容博物馆馆内池中的景象也毫不违和。
领略完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的风光和意韵后,时间尚足,于是临时起意,准备一探苏州图书馆的究竟。

如果说,
景点与名胜能够展现当地的秀丽风景和地域特色;
博物馆诉说着当地历史轨迹与文化底蕴;
那么图书馆则更贴近人文风情,在图书馆里,最能看到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本地人。


也许我不再有机会在这里借上一本书,但是我依然选择在这里办理一张读者证,无论到什么时候,我都会认为那张读者证是这次最好的纪念品。

从苏州博物馆出馆后,乘车前往 苏州中心商场。
虽说商业中心内部也基本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过之前在QQ空间看到过苏州中心的动态,感觉设计得很有特点。
此外,苏州的历史文化是值得体会的一面,现代发展的一面也同样需要感受。


既然到了苏州中心商场,当然要品尝一下商场里的苏式菜品。

酱油炒饭香气扑鼻,咸鲜味适中,米饭粒粒分明,葱花的点缀却给味蕾带来了别样的感受。

这例菜品我觉得很有特点,一般的春卷外皮酥脆,而内馅以菜类为主。
而店家借春卷以发挥,将油条作为内部的馅料,外皮酥脆,而内馅同样是香酥的口感。
双倍的酥脆感,层层的香酥味道加上葱香,香味在口中漫溢开来,但却丝毫不感到油腻:其一是店家在上菜前沥油处理,其二应该在于蘸酱(甜辣酱和鲜辣酱),但蘸酱味道清淡,完全没有抢占“春卷”的“风头”。
美中不足的是,一口没有办法吃下一整块,而香葱是一整条,以至于第一口吃过后,第二口已经没有香葱了。

这例糖醋里脊也有其特点,里脊较嫩,炸制后完全没有干柴感。酱汁主体为糖与醋,口味清淡,甜度适宜,有淡淡醋味,做法推测应该是熬制后挂浆。

这道手工豆腐令人眼前一亮,手工豆腐内里滑嫩,外皮紧实,配以虾仁,豌豆,汤汁为较清淡的海鲜汤汁。整道菜给人的口感十分温润。
酒足饭饱,闲逛与苏州中心商场内。

闲逛之后,搭乘公交车前往苏州站,打道回府。


苏州,再会!
补充:
这次旅行没有携带微单相机,如果用微单的话,成像效果应该更上一层楼。
所以承担本次摄影任务的是手机小米5S,游记中的图片全部都是拍摄原图,全部没有经过后期处理,效果肯定不如有后期处理的效果好。
但,却不失真实。
结束语:
从我的角度讲,距离不远,我青睐自行车出行;距离远,我倾向地铁出行,速度快、效率高。
在北京,大多数时候公交车:挤,乱,慢,车厢内语言种类的丰富程度甚至多于海底捞锅中的食物种类。所以我选择公交出行的时候,越来越少。
但这次漫游苏州,我选择的交通方式是公交车。因为难得有机会慢下来去感触一方水土。
公交车的窗外,放眼就是苏式建筑,苏式街区和苏州生活。
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公交车上,有更多的机会,真正地贴近更多的苏州人~
在北京的公交车上,很难感受到北京人的人文气息,但在苏州的公交车上,一切,都那么地吸引人。
公交车上,多数都是苏州人,如果不是,你也很容易能分辨出来。至于如何分辨,我想,就是一种感觉。因为苏州人是很有特质的。具体怎样,只可意会~
苏州人在公交车上很礼貌很谦让,也不急不躁,不争不抢,遇到上了年纪的老人很自然地让出座位。
如果你说,你也这样,那么苏州人在车上还会热心地向刷卡后还未落座的老人指出哪里有空位。
当然,这么做的,不只是一个人。
1.
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一次车辆行进途中,一位体态宽盈的苏州人在车门关闭后才发现应该下车,于是走向驾驶员。
而此时,我正由前往后走,因为有颠簸,我移步时有些不稳,但本应因坐过站而焦急的他却很温和地对我说:“慢一点”。
我当时就怔了一下,甚至怀疑,他是不是在和我说话,因为他难道不该为坐过站而着急么?
2.
另一次,一位乘客挑着担子上了车,因为担子和挑着的物品很影响车内乘客的通行,司机其实很不希望他乘车,但也无法拒绝。
他边一遍催促他放好担子和物品不要影响他人,又一边热切地提醒其他乘客坐稳扶好,并注意脚下。
挑着东西的乘客一面嘿嘿地笑着回应司机的催促,一面码好自己的东西避免影响别人(尽管这样,之后的乘客上车还是如同“闯关”,他依旧嘿嘿地陪着不是,画面引人发笑。)
只不过,司机只在他放好担子和东西并坐下后,才踩下油门~
3.
更触动我的,也值得我学习的,是一位带孩子的苏州男人。较为拥挤的车厢内,他抱着孩子坐在座位上,他看到一位老人蹒跚地挪了过来,便马上让出了座位。
“你抱着孩子呢,你坐”老人催促着。
“没事没事,我站着抱孩子没问题,您快坐下吧。”他立即回复着。
偶然路过哪,又一边对着怀里的孩子温柔地讲到:“爸爸小时后就住在这里……”
没等他讲完,有乘客提醒他后面有人让了位置,他却温和又平静地讲:“没事,不急的,马上到站等别人下车了,我再过去。”
我突然心里一软,眼睛有些模糊,也或许,是那时的阳光有些刺眼……
4.
在车上,我也看到了一男一女,苏州人。年龄在二十五六岁。
男士温文尔雅,女士笑魇如花,透过车厢的阳光下,二人默契地相视一笑,眼中都闪着清亮而柔和的光芒,但却始终没有说话……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北京只不过是北京,
但我希望,
苏州永远是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