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罗大佑篇 “我们”这一代的压抑
以纪录片段,三十年前罗大佑来大陆开演唱会开场。为什么说不是纪录片呢,因为参与者许知远说这个片子一直没有成型。当时的许知远,也才是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长发、消瘦,果然时间对中年男子不太友好,总是会发福变丑。但是许知远本来就长得不太帅。
今昔片段之间的切换,竟然莫名一阵热流通往全身,眼泪就情不自禁了。见面会的场地里,歌迷们围坐在一起。92年的罗大佑,也很年轻。斜挎着一个布包、牛仔裤、白衬衫,一副清淡的样子火急火燎地进来了,说的第一句话是自己没有吃东西。演唱会后的北京酒吧,挤满了年轻人,大家一起满怀着热爱,几百张口里发出一样的旋律、唱出一模的歌词。那是一个时代的共鸣。为什么就说那个时代的追星比较高尚?罗老师自己也笑说,若是自己生在这个时代,或许也会是拿着自拍杆的青年。
罗对于时代的批判在歌词里,但又与时代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对于自己名声大噪的慌张感。那种战战兢兢的感觉,到现在还是没有退却。或许这就是时刻让自己保持清醒,能够激荡自己的状态吧。艺术家都是需要环境的刺激的吧。可是我们又面临什么样的刺激呢?在这个一切娱乐,不思疾苦的大环境下。
许知远说我们这一代,也有压抑,缺乏某种集体目标带来的压抑。确实,我们早就不用“勤劳致富”,早就抛却“阶级矛盾”(当然,仇富心理除外)。许多九零后,甚至八零末,都是这样一批人,很多家庭的孩子只有一个,不要说社会资源,就说家庭内部的资源我们都不需要通过竞争取得。很多父母都说:“以后我的都会是你的。”这些全部不仅包括物质,也包括他们的志气和人生计划。小崽子们确实吃了糖就学不会吃苦,记吃不记打。不懂得食物来源的不易,我们怎能学会感恩。其实我更不能理解的是,很多年轻人开始独立思考之后,发出抨击父母的言论。所谓的反思“亲子关系”,难道应该是这种状态吗?这种反思方式是对的吗?
我们曝露在这自由在在的新时代下,也困于这苍茫无边的网络社会。四周都是声音,每个声音的大小此起彼伏,还有许多股不知名的力量在拉扯着你。我们努力思考,努力辨别方向,但哪一个都不是对的,哪一个也都不是错的。对于方向感的无知,对于立场的不自信。信息爆炸,把我们的思维炸得支离破碎。
我们无力,我们无知,我们无感。
最近的一个词很流行——佛系。年轻人对于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难道不是我们拿不起放不下的一种表现吗。其实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就没有什么好被伤害的。这是不是佛学中所谓的“解脱”,并不敢妄下结论。我们是真的不在乎吗?那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工作,赚钱、买房。这些社会赋予年轻人的压力不是i 一点点,在环顾四周,我们只好随着大部队行进。我们看似很会自我表达,很敢张扬个性,但其实比谁都害怕被孤立,比谁都害怕被曝露于“罪恶之境”。七八十年代的,我们眼中的中老年人,更懂得抨击之法,更有批判的勇气。
在文章的最后,其实我并不想说点好听的,去夸夸自己这个世代。因为我们确实有很多不足,确实缺失了一部分原始的冲动。我们的机械化,我们的从众感,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这个发展地自己都有点跟不上步伐的时代。或许在几年之后,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会慢慢看清一些事情的本质。到那个时候,我们发现,该时代的标志渐渐鲜明起来,好了,这便才是真正的九零年代的时间。
是的,我还是很迷茫,我还是很压抑。太多人喜欢故作轻松和古作潇洒,忧郁是不好的,是被这个时代唾弃的。有什么好“无病呻吟”的呢?比如现在写着这篇文章的我吧。
-
SummerVapou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1-19 13:26:19
-
牛奶树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23 05: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