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渠梁的谥号--秦孝公 由来?
跟浩哥一起读书之《大秦帝国》
浩哥词库专场:
语言的魅力:正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及至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只按照国君代次从始皇帝而二世三世的排列下去,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谥号,是国君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评定的称呼,或褒或贬,以示盖棺定论。谥号制行于整个贵族阶层,国君谥号由朝会议定,大臣谥号由国君赏赐。周礼:“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秦孝公,“孝”字。
在当前社会解释中,是指孝顺照顾老人。《说文解字》中“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孝者,上边老字,表示老人,下边子字,表示子女。
可以这样理解,小的时候,老一辈老者连自己的完整都不顾,把孩子整个庇护在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全力是他们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茁壮成长。
长大以后,子字成为老字的全部支撑,”子“字把”老“字整个儿背了起来,也就是说子女必须承担起作为子女的义务,照顾老人、安顿老人,使得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才能不负小时候的遮风挡雨。
但是,从嬴渠梁秦孝公的行迹看来,”孝“字不足以解释嬴渠梁的行为。
从另一方面看,在远古文明中,“孝”本来是一个广博的德行。《书·尧典》有云:“克谐以孝。”克者,胜任也,完成也。便是说,能做到和谐四方人众者为孝,何等远大的一种境界!春秋战国之世,“孝”渐渐具体化血缘化。儒家以养亲尊亲、善事父母为孝。孔子有云:“今之孝者,是为能养。”孟子有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墨家反儒,以“兼爱”为“孝”之根基,将“孝”扩大为所有亲人而不仅仅是父母。是故,墨子有云:“孝,利亲也。”孝之内涵如此这般明确后,便有了“孝子”。顺从而尊敬父母者,孝子也。
但是,谥号,作为概括贵胄层人生业绩言行的一种传统礼法,諡法对字意的讲究依然是以原本的广博性为准则。尤其是单字,諡法几乎从来都是以原意古意为准。从諡法看去,“孝”是德的最高境界,不仅包容了对父母的孝行,更意味着以大德治国的操守与功业。作为秦国圣君的秦孝公,諡号只一个“孝”字,着眼处自然是大德之至,而决不仅仅是孝顺父母。
而秦孝公在位时,秦国还未称王,只是诸侯国,因此称为公,而不是后来如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

以上就是秦孝公的谥号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