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非遗:一个男人和豆腐的故事
Hello~大家好!
又到了周一啦~大家今天也要精神饱满哦~
那么,小e要开始这周非遗推荐啦!

今天,小e要讲的是一个男人和豆腐的故事~
是不是有的人已经猜出来了!?
没错~就是王致和的故事!


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仙源的举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受盘缠所困,滞留京城。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

同时他刻苦攻读,以备下科。盛夏某日,他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恐日久腐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从此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竟淡忘此事。秋凉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间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不料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者无不称奇。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

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他便于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经多次改进,臭豆腐于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赐名“青方”,使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

“王致和”门前的三块立匾加上彩绘龙头,象征“大内上用”之意;“王致和南酱园”的六个字刻为两块匾,分别由状元孙家鼎、鲁琪光题书。孙家鼐写了两幅藏头对,一曰:“致君美味传千里,和我天机养寸心”,另一幅曰:“酱配龙蟠调芍药,园开鸡跖钟芙蓉”,冠顶横读为“致和酱园”。“王致和”的生意越作越兴旺,众人竞相仿制。光绪年间,在宣武门外、延寿寺街等地相继开设了王政和、王芝和、致中和等酱园。

王致和臭豆腐最奇妙的地方是臭中有奇香,是一种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分解了蛋白质,形成了极丰富的氨基酸使味道变得非常鲜美,臭味主要是蛋白质在分解过程中产生了硫化氢气体所造成的。另外,因腌制时用的是黄浆水、凉水、盐水等,使成型豆腐块经后期发酵后呈豆青色。

很多人对制作方法感兴趣,王致和臭豆腐是以含蛋白质高的优质黄豆为原料,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点卤、前期发酵、腌制、灌汤、后期发酵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其中腌制是关键,盐量和佐料的多少将直接影响臭豆腐的质量,盐多了,豆腐不臭;盐少了,易造成腐乳的糟烂甚至腐败。
王致和凭着“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一举成名,不过,一些人打心眼儿里看不起他,总是在千方百计找机会揶揄嘲笑他。

这天在出席安徽巡抚靳辅为吏部尚书张英举行的宴会上,一番推杯把盏后,一商人佯装喝酒喝高了,突然站起来,东倒西歪地走到王致和面前,当着出席宴会的许多社会名流的面,不无揶揄地高声说:“王老板,我听说你交的那些朋友,不是长得歪瓜裂枣,就是家境寒酸土气,没有一个能上得了台面的,就像你的臭豆腐一样,与你臭味相投啊!”面对这胡言乱语的商人,众人面面相觑,纷纷把头转向王致和,看王致和怎么反驳这个无礼至极的人。

只见王致和不慌不忙地站起来,用筷子夹起一块臭豆腐,朝那位商人微微一笑说:“臭豆腐有什么不好?大家都喜欢吃‘王致和臭豆腐’,就是因为它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它的美味肉眼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用心去品尝,方能悟得其中真味。我交朋友也是这样,不看相貌,不看钱财,也不看权势,重在交心,只要感到对方令自己身心愉悦,这个朋友就值得去交,这不正和大家吃‘王致和臭豆腐’是同一个道理吗?” 王致和的一番话,说得众人无不点头称是,那位讥笑他的商人听了无地自容,恨不得在地上找条缝钻进去。

面对商人的无理取闹,王致和没有反唇相讥,而是顺着对方的思路,以“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来比喻交友之道,生动形象,自然贴切,让我们认识到了交朋友贵在心交的道理,让人心服口服,难怪经他这么一比喻,就羞得商人无地自容,面红耳赤。

从清朝到新中国成立的三百多年间,王致和虽更换了几代人,却始终保留着“王致和”这个老字号,保持着王致和臭豆腐的传统风味。
非遗小科普

2008年6月,“王致和腐乳酿造技艺”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