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比《易经》还难读
孩子每晚睡前的固定节目是看绘本。最近他特别喜欢看《天天游戏力》,这是一套由育儿著作《游戏力》衍生而来的图画书,描述父母一旦遇到孩子不高兴吃饭啊、无理取闹啊之类的问题时,如何用游戏的方式轻松地去化解。其中有几本孩子看了又看,每次都觉得好玩,比如《谁偷吃了蔬菜》。揣摩了一下,感觉还是我们平时在孩子吃饭的问题上做得不到位,只要孩子不配合,不是大呼小叫就是生拉硬拽甚至威逼利诱。特别是工作日的早上,多半是闹得鸡飞马跳、猪吼驹嚎的。弄到最后,孩子倒是高高兴兴地了进了幼儿园,大人却还被坏情绪关在笼子里。
想想挺惭愧的,自己的脾气都控制不好,却老是希望孩子能控制情绪。通过书籍、公众号等了解过不少幼儿教育方面的知识,看得时候头点得跟公鸡啄食似的,甚至热泪盈眶,可真的在现实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往往是感性战胜理性,依旧是该宠的宠、该吼的吼。
挺想回到自己小时候看看,当时的家庭环境到底是个啥样,爸妈是怎么教育我们的,造成如今性格和人格上的缺陷的源头在哪儿。李玫瑾教授说成年后出现的心理问题在6岁前就埋下了伏笔,对此我深信不疑,也无可奈何。她说一个人在21岁之后就很难再改变性格了。“”很难“”,不代表绝对不可能。所以,还有希望,要时时勉励自己,不断学习、实践,克服困难,和孩子共同成长。
今天把近两个小时的李玫瑾教授谈青少年心理问题讲座看完了。对于3到6岁的孩子的心理教育问题,精华几乎都在前段时间在朋友圈被刷频的那段视频上了。总结起来,便是“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忍耐、防止自私、接受挫折”,为孩子做好了这几点,长大后基本上心理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其实吧,我觉得这也是每一个大人自身需要做到的,毕竟有时候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讲座最后,李教授希望父母经常给孩子灌输生命教育,意即生命的意义:一、健康 二、自由 三、情义。我认为言简意赅,环环相扣,完美!不过其主题太过宏达,李教授纵有三寸不烂之舌,三天三夜亦讲不完也。容我按个人观点扼要展开一下:
第一点,健康,无非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缺一不可。身体健康一部分取决于基因,一部分取决于后天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心理健康则是一辈子的问题,未成年时期需要大人的关照,成年后需要自我把控。只有身心都健康了,才能谈自由。李教授概括的自由,首先是遵守法律,这是最基本的,只要不触犯法律,你的身体就能保持自由(被外星人抓去做研究的可能性极小)。一个人活着,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是第二层次的自由。最高级的,在佛教和灵修的语境里叫做“冥想”或者“物我两忘”、“空”,也就是所谓灵魂的自由。有了前两者,一个人才能有情有义,渡己又渡人,不仅能够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对这个世界的贡献也能最大化。
《育儿经》确实难念,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能完全地读懂它;蒙特梭利都被人质疑呢!读不懂就问、就查、就琢磨。人生的奥妙可都在这里头等着你挖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