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长敏感期、分享和兴趣发展
昨日开幼儿家长会,园方又请了位老师做讲座,基于上一次的“狗血剧情”,本以为又可以满堂吐槽,未料在不怎样的开场白之后,这位“北京大妈”的一些理念倒是很“不符合”当下的教育体制和环境,但很“符合”家长们,至少是我们这类家长心中的希望。以下是凭记忆写下的条条框框,以共分享。
#错过了成长敏感期的发展,今后要加倍偿还。
婴儿时期对嘴巴运用的充分,如吮吸,吃手等,用嘴感知,不可严格阻止。
8个月左右婴儿充分训练爬,若该阶段未能充分发展四肢爬行,则日后需要通过加倍的运动进行补偿,例如每日对墙推球200下。
3-8岁是阅读黄金期,8-12岁是白银期,12岁之后是青铜期。阅读培养专注力。不要在意阅读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要限制阅读门类,要做的只有坚持阅读习惯的养成。(打脸过早识字损失亲子阅读黄金期)
幼儿园时期的孩子是图形思维,例如通过观看、触摸实物来理解部分数学问题;小学之后才发展逻辑思维,才理解抽象概念。提前训练逻辑,破坏应有的成长敏感期规律。(打脸时下热门的各类培训班)
#要有规则,但不能严管
规则是外延,不是内涵。要建立规则概念,但不能管得束手束脚。否则将引起孩子懦弱的性格,缺乏气场的培养。
#培养兴趣,不设正确答案
不要给孩子正确答案,没有东西是有绝对的正确答案。(打脸所有考卷)
创意思维的训练体现在生活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尝试。比如家庭固定一个角落作为孩子的“工作室”,让他捣鼓各类有趣的东西。一开始可以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渐可以单独“发明创造”。
今后的竞争并不在于分数,而是兴趣的开发和研究。
#区别“分享”和“物权”
鼓励孩子分享,但并不代表强迫其将自己的玩具、食物等给他人。要建立正确的物权概念;要明确“分享”的真谛是建立在将自身东西给予他人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感。不愿意分享,无需强迫“分享”的动作,而是要从内心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