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来,比较快
这并不是对过往成功践行经验的一次总结,而是对自己将来做任何事情的一句警醒。
是的,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做事实在是太焦躁了,总想着速成。刚到英国与本地人口语交流不顺畅,就想着如何能够在一个月里快速适应,能够侃侃而谈。然而,不切实际的目标给我带来的不是动力而是阻力。就好像是做拉伸运动,需要足够的时间循序渐进,用力过猛只会适得其反,拉伤了筋骨不说,很有可能一蹶不起,就此放弃。
我喜欢的朴宝剑哥哥在一次参访中提到,“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个瞬间都是学习”。对此,我非常的同意,但就是,做不到。我可以在来姨妈疼得翻来覆去的三天里看完《还珠格格》三部曲,然而老师布置需要阅读的论文却一段也读不进。
我喜欢那些看上去对自己自信满满的人,仿佛他们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完成得很好,而我对自己却从来没有着一份自信,总担心搞砸;担心时间不断消逝,而自己一无是处;担心着大家都找到了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我还依旧迷茫着。连自己因为担心焦虑而浪费的时间都觉得可耻。
此时此刻的无所作为让我失去了内心的力量。此时此刻的付出就像是是一元一次方程式里的系数K,变量X是时间,Y是产出。在K值大时,对于将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好的预期,在能看到光明的未来时,对于现在也会更佳自己。
总看到网络上各种类似于“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励志鸡汤文章。“更好的自己”是处在于将来时里的,同时不是不是短期之内的将来,不是明天,不是下周,不是下一个月,或许是三年五载之后。有时我会将“更好的自己”误读为一种最终目标,仿佛到了某一个特定的日子,2020年3月27日,我突然成为了幻想中“更好的自己”。
如果将每一天的学习理解和付出都是变成坐标系里的一个点,人生就被简化成了向着X轴正方向发展的一条曲线,或起或伏。
所以,“更好的自己”存在于将来,而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改变当下的K值。想要做的事情,立刻,马上就去做,不要等到明天,下周,下个月。这于“慢慢来”并不矛盾,慢并不是静止,它依旧是大于零的上上升势。若说比较快,大概是与急功近利的追求而以放弃告终的对比。速成学习在大多数的时候已经超过我对知识的吸收能力,用喝水的茶杯试图去接漂泊大雨一般倾倒而下的知识,相对于对接住自己杯中那一点点水的喜悦的成就感,更多的是对错失大雨的遗憾吧。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初中时学的论语,如今我是理解了。向来看书速度很快的我,中等厚度两三百页的书大概4个小时可以看完,往往在看过之后忘得一干二净,尤其是在现在需要看大量的论文的时候。为什么要读书?为了在豆瓣里多标记一项满足感吗?有时我会迷茫于此,更多的时候,连这个问题也不会去思考。
对于我而言,在阅读的过程中,只有经常停下思考,在看完一整本书之后,才能真实感觉有所收获。而这种情况少之又少。
所以,请每一天的我,都要记住学习和真实思考,可以慢,但不能停止和放弃。
每当想要做成一件事时,都会想要看看其他人努力的经历。与其去寻找他人,为什么我不写一点属于我自己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