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女主人公曾树生形象分析—寒夜里摇摇欲坠的烛光
张岚老师的作业,很喜欢这一篇自己的评价,害怕以后丢了就记录此地。
首先,从烛光的比喻中分析,
纵观整部作品,气氛是极其凄冷而压抑的。在“国统区”生活的知识分子处境很艰难。而树生的丈夫,一位懦弱胆小的小职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的压迫更为严重。汪文宣将树生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看到整部作品汪文宣的病情的重大转折点都与树生对他的态度变化有关。这种“爱”是一种扭曲的依恋式的情感交予,当然这与他的母亲的疯狂控制欲也说密不可分。而树生作为他名头上的妻子,面对着家庭的困境,婆婆的刁难,以及陈经理的诱惑,直至最后回到老家也说出那一句“她没有背叛他”,这种坚守其实对于感情来说很难得,而在物质上她用自己的薪水住在市区两层楼的房子里,供儿子念贵族学校,包括看待她与文宣交谈两人的情感对比来说,她是热情的,跳脱的,欢快的。她的整个形象与汪文宣所描绘出的大片心理活动的绝望是不相匹配的。而对于她和婆婆的矛盾来看,其实更多的是她的婆婆用“姘头,找男人”等字眼刺激她而激发矛盾的,开源并非是她。综上所述的行为来看,相比于汪文宣的软弱不作为,婆婆的偏激仇恨生活,她还是有改变生活现状,有在这个寒夜里撑起烛光的暖气的。
但为何是“摇摇欲坠”呢?
我们看她对于陈经理和树生的态度,虽说到最后也没有肉体的真正背叛汪文宣,但是正如汪母所说她也没有拒绝陈经理(这也是与汪母产生矛盾的很大原因),而是一边享受着陈经理所带来的好处给陈经理希望,一边呢又是害怕自己的良心受到谴责。该断不断,其实也是软弱的汪文宣的影子。面对汪母的激将,她除了反驳和争吵似乎找不到第三种解决方式,因为在她内心也是些许认可汪母的指责,才会有如此情绪的反应,她的“开放的知识思想”其实也带有残余的封建色彩。。而她面对儿子,即使将他送到了贵族学校,但是面对他在学校跟不上学业的状况完全不关心,对于儿子在学校因为家境差异遭受的处境也不担心,她只是名义上的送到“贵族学校”求个心安罢了。包括巴金先生在后记中写到,她的薪水也是靠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做一个供人观赏的花瓶得到的。她的“热情跳脱”也是花瓶需要的素质之一。
《寒夜》里有一段描写停电的时候,汪母点了半截蜡烛,烛光摇曳得厉害,屋子里到处都是黑影。而在我的眼里,曾树生就是那摇摇晃晃的半截蜡烛,在时代暗潮的屋子里,点亮了光芒却不能展开照亮更多的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