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
日子再往前数,细细比照往昔与现今的差异,大概会惊讶于这世间变化的不可预测。我第一回乘火车,还是少不更事的时候,极慢的绿皮车厢,由于没座位,便只能窝在车厢过道处。记得随乘的还有几个亲人,面对着车厢内由于常年未刷洗造成的刺鼻味道,只好憋着气,捂住嘴。虽想抱怨,亲人们相互间却都默然无言,呆愣愣地,无奈地蹲在车厢一角,像是些被针扎破了皮的气球,瘪在原地,完全抬不起头,连向窗外瞅一眼的兴致都没有。所幸我们是短暂搭乘,否则,长时间在那样的环境底浸泡,大概会受不了。那昏暗压抑的气氛,以及为此而生的倦怠感,实在会让人绝望。所以,当我下火车后,便暗暗在心底告诉自己:从今往后,我再也不想搭火车了。
可是,生在这样的世界里,怎么少得了火车这样的交通工具。就好比,你担心汽车不安全,而暗自发誓不再乘坐汽车一样,只是不切实际的念想罢了。远行的需要,工作和回乡的个中需求,让人不得已要接受形态不同的交通工具。人并非是翱翔于天际的鸟儿,没有翅膀,想要去哪晃荡一下,便唯有依靠一些辅助工具,来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谁会说:“可以跑啊,或者是走,那就不需要这些工具了。”问题在于,注重高效与实际结果的社会,根本容不下你这样低效率的做法。说白了,现今不是原始社会,谁都耗不起那慢吞吞的“处事方式和态度”。
或许,我当初说不想再搭火车了的确切意思应该矫正为:我再也不想乘坐环境那般恶劣的火车了。
无论是汽车还是火车、飞机,都讲究“快”。没有快,许多商机便会失去,没有快,生命的维度便会缩窄,人们便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周游列国,抑或徒步慢行。通过快的方式,人们才能因此节约点时间,然后惬意地窝在家中,喝一杯刚熬制好的咖啡,或看一本有趣的小说。快,似乎成了这个世间运行一切的潜在标尺。因此,人们开车的时候,便希望飙得越快越好;希冀着高铁的速度超过飞机,哪怕是飞机,都奢望着能“超音速赶光速”。推而广之,做事,做人,谈生意,都讲求“快”,人人生怕因为自己不快,导致落在人后。
这种唯快论,早已成为世间的主角了吧。没有看清事物的本质,却也一味地想通过快的方式改变,某种程度上说,无异于是缘木求鱼。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牺牲了环境,造成雾霾天,癌症村,是否有人会发出疑问——这样的快真的有必要么?赚的盆满钵满后,最终,却要花更大更多的代价去改善环境,去医治疾病。这样对待世界的方式,真的是人们希望看到的和得到的结果?我不知道人们是怎么想,反正,在我看来,实在令人痛心疾首。
我第二回乘火车,便就推至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了,学校所在的城市在西部,飞机票太贵,便退而求其次,搭火车去。父亲第一时间决定陪我去学校报到,为此,提早好些日子托人在县城火车站买了两张票。火车票果然便宜,两千多公里的车程,学生硬座票打完折,只要一百元左右。
那时候,对火车的印象,仍笼罩在第一次坐火车时,绿皮车厢的压抑氛围里。也还不清楚有K字头的快车存在,待到出发那天,上了快车的车厢,才略微察觉了些许不同。首先,速度比绿皮车快许多,座位的布置,车厢的干净程度,都上了一个台阶。但是,到目的地城市所需的时间却要三十几个小时,与如今的动车比,当然几乎形同蜗牛。K字头列车的位置均是两排座位相向而立,中间再横着一个桌面,乘客相对而坐,很容易就能熟识起来,聊天唠嗑这等事,显得尤为稀疏平常。大伙儿相互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分享着自己带来的各类零食水果,那氛围,好似邻里的茶话会。
如今的动车,与陌生人轻易是绝对聊不上话的,首先座位的设置本身更为注重保障私人的领域和空间,缺了闲谈和瞎聊的背景和契机。因此,即便行程的时间很长,那种类似熟识的关系,也很难建立。很多时候,互相之间都难以建立信任的感觉,又如何能聊得起来呢?!
得了上学的便利,后来,我乘了不少次K字头的火车,乘绿皮车的经历却尤其少。头一两回时,还有些新鲜感,三十几个小时的车程,或者睡,或者站,或者唠嗑,或者看些书,多少还能捱下来。越往后几年,搭乘的次数越多,反而越觉得累了,过程也越发变得难熬。所以,会偶尔选择买卧铺票,这样好歹能够睡个天昏地暗,估摸着乘车的时间也能因此走得快些。
乘绿皮车或是K字头的火车,印象最深的,恐怕是这句叫卖声了:“啤酒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这声音,伴着我乘坐了四年的K字头火车,至今,那熟悉的叫卖声依然在脑中的记忆深处萦绕不止。如今,动车上,乘务员似乎都习惯这么说:“零食饮料矿泉水,有需要的吗?”是新时代的改变么?还是说一个声音是一个时代的印记,逝去了,就永远不会归来了?
或许吧,改变总是无处不在,改变总是每时每刻继续着。待到我们意识到时,某些变化已经走了很远,我们甚至记不得它原本的样子了。
绿皮车和K字头的车,车厢还有安排吸烟处,对于烟瘾极重的人,简直是福音。而今,动车可吸不得烟,所以,烟民们便唯有趁列车停站的间隙冲出站台上疯狂吸上几口,那贪婪状,看着着实有趣。绿皮车大概是最为自然而随意的列车了,玻璃窗可以随意打开,享受着夏日的和风,抚摸着秋日的凄雨,感受着寂寥的冷冬,通透而直接。随意有随意的好,人们可以轻易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封闭的空间,密闭的车厢,虽然多了温暖与人息,却少了几丝自然天成。
如今的列车越来越快了,未来或许会更快,这个快是人类社会以效率为导向,所一直贯彻的原则。终有那么一天,唯快论的发展逻辑,也会失去市场。因为,某些“快”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可控范围,我们甚至还不了解它,甚至还不知道它是否安全,便急于上马,让人类饱受风险和危机。
无数求“快”的事实,堆积起来,便成为了一个难以击破的庞然大物,待到我们真的意识到风险和危害时,或许,便已来不及。
当然,许多绿皮车和K字头的车的线路都慢慢被撤去,已很少有机会重新搭乘那些慢车了。也许,心血来潮时,可以尝试着去专程再乘坐一番,回味一些记忆里的“慢速度”。一起徜徉在过往的梦境里,不愿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