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一村】新型抗震夯土民居改造之二三事
【生活篇】
执笔:戴珊 2018年2月24日
2017年2月,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我加入了香港中文大学【一专一村】团队。最初对于团队的了解是通过云南省鲁甸光明村灾后重建项目,一个成形于2015年的小体量夯土建筑。作为一直从事景观设计工作的我来说,建筑设计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驻场建筑师的角色于我而言不可谓挑战不大。在我正式加入团队之后的第一个项目便是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的大摆衣村,一个被群山环绕,坐落在河谷梯田之上的彝族村落。全村现有141户,共计462人,除去村口的几栋现代农房之外,全村几乎都是传统的夯土民房,顺势而建、错落有致。由于村落的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所以在2016年,大摆衣村被正式评委国家第三批传统村落。

在此之前,我对与夯土建筑的认知仅仅只是在电影《云水谣》当中被水雾缭绕、镜头一带而过的福建土楼。夯土朴实无华却厚重沉稳的外观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以至于对背后的夯土建造工艺却从未深究,加之对于传统村落改造的经验也相当有限,所以在开始大摆衣第一期改造项目之时,内心的忐忑是可想而知的。或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即使忐忑,但是多年来磨炼出来的胆识和经验却并未让我有半点退缩。抱着从头学起的信念,同年4月底我便带领一群由团队培训合格的农民施工队来到大摆衣村,开始了第一期的改造工程。 大摆衣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夕阳乡,虽然距离昆明市中心仅2.5小时的车程,但是蜿蜒迂回的山路,仍然让这个隐匿在大山深处的彝族村寨多了份恰如其分的神秘感。全村仅有一条东西贯穿的乡村公路,成为了日常交通以及农产品运输的主要通道。与中国大部分其他地区的村落一样,大摆衣村近几年也暴露出“空心村”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多数是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的老人以及幼童。村子虽然风貌独特、古韵悠长,但是历经了百年风雨的传统夯土建筑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和倾斜。然而劳动力的缺失加之传统夯土建造技艺的繁杂,即便村民明了自己所居住的房子已然成了危房,却也无法独立完成房屋的改造或修葺工作。面对这样的窘境,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则会果断选择放弃建造夯土房,改建砖混房;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则只能以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继续在原来的旧屋里面生活,久而久之,不但村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我们传统的夯土建造技艺也会不复存在。所以,如何帮助村民整合人力资源、以最少的成本开支以及最简单易学的建造方法将夯土建造技艺可持续的传承下去也是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当然,大摆衣的第一期改造工程也是对于传统村落改造的尝试,以此为始来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造之法。



2017年4月21日,我带领着来自鲁甸光明村的农民施工队正式进驻大摆衣村,在村委会的帮助之下,我们临时租用了当地一套废弃的夯土建筑作为我们的临时生活及办公区。院落简陋,但不失格调;三间四耳倒八尺的格局,主次分明、挑檐参差错落。虽荒废许久但仍然可以想见这个院落当年的气派。第一次住这种“一颗印”建筑,学习村民们几百年如一日的生活起居模式,我才真正了解这种建筑形制背后的一些文化内涵。比如,三间四耳的布局,利用方位的不同将我们现在所说的客厅、厨房、餐厅、杂物及牲畜间进行区分,客厅即为大堂,旧时是作为接待客人、家人聚会以及供奉牌位的空间,要凸显其威严庄重之感,所以在村子里凡是完整的三间四耳格局的院落,大堂的位置几乎全部都是以至少三级台阶以上将主厅地平抬高的手法处理的。而作为日常生活所用的厨房、杂物及牲畜房等均为次等空间,需位于低处,来衬托大堂的威严。所反映的不仅是旧社会时期的阶级制度,也反映出前人顺应地势来处理建筑高差的智慧。而今,这样的做法虽然解决了高差的问题,却也暴露了使用性能上的问题。从前的做法一味的讲究格局主次分明,但却忽略了建筑内部的采光及通风的要求。加之传统夯土墙本身的结构强度较弱,所以门洞窗洞的设置也备受局限。即便是主人或家长居住的卧室空间,形制级别高,位于正厅两侧,但其室内采光主要依靠面向天井的门和窗。即便是在晴空万里的日子,屋外一片艳阳高照,屋内却仍是满室昏暗,非亲临其境不能领略其万一。



在大摆衣工作的148天里,每天我都是和工匠们一起上下工。从拆除旧房屋开始知道最后完工交付使用,我每天固定的工作除了协调配合施工之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便是拍照。记录下烈日下,工匠们的抬着打夯机前后忙碌的身影;记录风雨中,工匠们冒雨扎钢筋的情景;记录榕树下,年长的村民们编织着彝族吊饰;记录村道旁,三三两两的鸡群们振翅高飞;记录上下工时,似打卡一般准时从工地上穿扬而过的羊群们,昂首阔步,仿佛我们如此这般的大兴土木均与它们无关;记录农忙时,村民们头顶缰绳,一点点的将重达几百公斤的农产品徒步背上山;记录赶街天,村民们又将这一袋袋辛苦背上山的农产品带到几公里之外的农贸市场集中售卖。长此以往,慢慢的我开始认识大摆衣村,开始了解村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行为模式; 大摆衣是个彝族村,虽然大部分村民已经被汉化,但是彝族人的一些传统习俗仍然被保留了下来,诸如给房子上梁时,要请当地经验最丰富的老匠人在中间主梁之上挂上一床新的红色棉被,并取公鸡鸡冠血涂抹于梁上,再拴上一个手工制作的红色香包,鸣放鞭炮以告慰四方神灵,有祈求家宅安宁、鸿运当头之意,此称之为“挂红”;再有就是铺设室内地平之前,要择吉时在各个房间焚香祭拜,并以斩鸡头祭祀鬼神,祈求家宅平安,神鬼莫扰之意等等。尽管这些习俗略带有些迷信色彩,却也是这个彝族这个少数民族所特有的家宅习俗与传统;






如果说在大摆衣生活的148天里,得到大摆衣村村民对我们团队的肯定和信任是奠定我们团队在大摆衣村开展新型抗震夯土建筑改造的基础,那么,在建造期间与工匠们的同甘共苦所培养出来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工匠们在一期期的建设过程中训练并提升自身在夯土建造方面的技艺并吸引大摆衣村及附近其他村落的村民争相学习,最终也加入到我们的建设团队当中,完善成为一支综合型的施工队,成为我们团队普及新型抗震夯土技术最有利的支持。 平日里,我与工匠们除了吃饭时间,几乎全天都在工地忙碌着,尽管我不用自己动手建造,但是监督保证房屋建造质量,保证机械和材料的及时供应则是我的主要责任,也因为如此,许多工人还有村民会戏谑的称呼我为“戴老板”。相处久了,工匠们也会将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一些趣闻乐事讲给我听,12月份天冷的时候团队里的大姐还暖心的为我勾了双毛拖鞋,偶尔我也会上楼与工匠们一起烧柴火取暖,吃着工人们为我烤的洋芋,和诸位年长的大叔们闲话家常、直抒胸臆;偶尔当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之后,我们还会邀请当地的参与建造的村民与我们一起来一次创意露天烧烤,值得一提的便是我们的巨型烤架,是工匠们自己动手将工地上筛沙用的过滤筛经过此反复清洗之后便拿来当作烧烤架了。看似疯狂,却是其乐无穷。 尽管大摆衣的第一期项目已经完工两个多月了,各家人都也已经相继搬进了新家。我们的工匠们也从大摆衣转战到了昆明理工大学,继续着夯土建造工作。但是想起去年一年在大摆衣的情形仍然回味无穷、记忆犹新。甚至有些工匠在得空的时候还会自己回到大摆衣,回味我们去年经历的点点滴滴。现在偶尔我还会回到村子里进行回访,当时对我们心存质疑的户主,再见到我时都无比的激动,尽管说着一些我听不是太懂的云南方言,但我能真切的感觉到那是他们对我们的感谢。现在想来,虽然第一期的建造犹如阵痛,烦恼与困难几乎是接踵而来,从未间断。但是现在我所能回忆起来的却只有那些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时刻。每一个建设工程,过程中的艰难困苦在所难免,烦恼不会“记忆犹新”,只有那些温暖感人的瞬间才能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