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读后感
去年底老婆做主给我换新手机以后,逐渐把看书、看电影的感想放到网上来。年初读完放在书柜里许久的《世说新语》,对那段历史、人物、思想感到兴趣,于是把书柜里存着的相关书籍集中起来,作一个专题阅读。
首先,来说说开启专题阅读兴趣的第一本。因为对历史基本史实不清楚,读的时候也就对人物关系不明白,但这种对话体理解起来毕竟相对简单。心想着可能也不一定全是历史,多少都会有些后人附会内容在其中。但后面对其他正儿八经的史书时,对其中的材料是信任的。再回过头来想,觉得也是对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开玩笑。玩笑话当中肯定基于现实情况和真实想法,否则玩笑话听起来也就不好笑了。一篇篇小故事,可以给人很多启发,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过于片面,人是复杂的,就在这五个字上,我们经常容易犯错,把人认作一个面相。那些风度翩翩的人物,在现实政治中可能是废物点心。
其次,说说易老师这三本。扯一句题外话,在易老师百家讲坛讲三国之前,在大学时看到同学小付读他的书时就一起读过,可以说他的文风真实一以贯之。最突出的风格就是用简洁词语对历史作品评。这个特点产生的结果是利弊共存的,利就是易懂,给人以鲜明印象;弊就是过于简单,容易造成误解。对于想了解历史的读者而言,读完觉得不太过瘾,作者个人感受太多,真正历史干货不够。
第三,说说这本学界高度评价的作品。当时读完就发了一篇议论,特别是与易老师相比,这才是钩沉历史,旁征博引,相互印证,相当详尽,只要有耐心都可以有收获。通过王、郗、庾、谢、桓等几个重要人物和家族,就把东晋门阀政治讲清楚了,作者在后记中说如果再有时间,还想把温峤专写一章,可惜天不假年,没来得及完成就仙逝了。如果想先了解清楚历史,可以先读后论,再看前面得出结论的过程。
第四,就是最后一本,翻到首页看到购书日期是2005年,可以算是重大去库存项目了。陈大师如雷贯耳,但一直慑于知识深度不敢乱翻,想着读几本垫底以后再来读听课笔记,或许难度没有那么大。最后读下来发现以前的敬畏是有道理的,很多内容完全不懂,比如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关于佛教与四声的关系问题,如看天书。但其中好多内容还是觉得惊艳,比如对桃花源记、竹林七贤的解释,可以说开辟一片新天地,作者的综合本领叹为观止。
这个专题读下来,总体感受是,对一个问题持续吸收和思考,有助于提高效率、深入理解,就是不如一本一本天马行空任意读来得轻松自在,在一些时候会觉得枯燥。但我想如果不是开启专题阅读,第三、四本可能还要过多少年才会开卷,甚至一直尘封下去。所以这一方法还是值得坚持,也推荐给各位豆友。
-
世界美如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7-13 0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