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重访《洛丽塔》(四)
【洛丽塔贊颂】

“洛丽塔”这三个字是“序文”的起首。而小说的“正文”也夹在一头一尾同样的两声呼唤之间。我们且看它如何启幕:“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1] ” 短短一段中,那层层“l”、“t”、“f”、“s”、“th”、“p”、“ee”、“a” 的叠韵,那舌尖缠绵的舞步,絃上轻扬的曲调,喉中迷醉的吟咏,是其它小说中所罕见。从一开始,亨柏便要读者和他一样,将这名字细细玩味,依依怜惜。紧接的几句,便已隐隐点出她将成为他的禁脔。成为被他剥除了生命血肉的幻象。我们随他沉入追恋的过去,但乍然一句“杀人凶手都有奇妙的叙事风格”,却又将我们推至小说的未来。的确,亨柏很可以自始至终维持那激情的高音,但他又不容我们在其中安顿,而不时杂以游移的情境与突兀的语言。这些“缝隙”或“洞孔”,往往能让我们窥见纳博科夫的“双眸熠熠”,察觉他的存在,感受他的意识。而这,便是纳博科夫小说的一个通性:“内旋”(involution)[2]。
所谓“内旋式”的小说,即是不断参照自己,或背叛自己的小说。这种小说会借此故意透露出自己的身分(“我是小说”),显示出双重的“情节”,亦即书中角色经历的故事情节之外,还有角色创造者意图中的“真正情节”。《洛丽塔》虽是纳博科夫小说中最为写实的一部,却仍富含“内旋式”小说的种种特征,不让我们将之看作一幅实景。换句话说,它是一幅“障眼画”(trompe l’oeil),一出傀儡戏,一场魔术,一枰棋局[3]。
最明显的特征,在于他的“谐拟”(parody)。而其嘲弄模倣的对象、风格、与题材广泛,几至无所不包。自序文开头处的“一名白人鳏夫之告白”这个副标题,书中便隐约带着“自白书”、“忏悔录”一类色情文学的暗示。但兴致勃勃锲而不捨的读者,到头终不免大失所望,发现预期中的高潮,竟只这样一笔带过:“但她在六点时便完全清醒,而到了六点十五,我们已成为形式上的爱人”(I:29)。纳博科夫对于精神分析派的嘲弄,更是俯拾皆是,不断“以虚构的‘原始情境’来调侃”(I:9)弗洛伊德的信徒。同时,《洛丽塔》全书布满线索与暗示,其中关于奎提的悬疑尤多,读来竟有侦探小说之感。但作者却往往又釜底抽薪,故意破坏营造的张力。比如不断出现的“卡门”主题,仿佛暗示洛丽塔终将步这位西班牙荡妇的后尘,死于亨柏枪下。其实她的下场早在序文中便已揭晓,只不过读者还须等到书的后半部,才会发现她婚后的姓名。
奎提的身份,当然是论者瞩目的焦点。不少人把他视为亨柏双重人格中邪恶的一面(仿佛亨柏本身还不够邪恶),是他自身罪疚的投射。而消除奎提这个妖魔,便自然成为诗人亨柏赎救自己的唯一法门。直到亨柏腹中那“一泡灼热的毒药”(I:5),亨柏内里以慢动作爆破的“乐园的气泡”(I:18),终于化为奎提唇间泡泡糖般“一个充满童稚意味的粉红色大气泡”(II:35),而破散无踪后,他才赶走了附身的鬼魅。但我们若细作审视,却又可以看出“分身灵魂”(Doppelganger)这个在十九世纪尚称新鲜,而在二十世纪中叶已告衰竭的主题,其实也正是纳博科夫嘲弄的对象。从陀思妥耶夫斯基、R•L•史蒂文生、以至爱伦•坡,自我邪恶的一面,总是以“猿猴”这个原始的形象代表[4]。但是书中具有“猿眼”(I:10)、“猿耳”(I:11)、“猿爪”(II:26)等等特征的,却不是“恶”奎提,而竟是“善”亨柏。甚至奎提死前也迳以“你这猿猴”叱呼亨柏(II:35)。而同时,如影随形的虽是奎提,但亨柏名中那层“暗影中人”(umbra / hombre)的寓意,却又喻示两人之间无分轩轾难辨善恶。而即使我们相信亨柏的“醒悟”,那却也发生在射杀奎提之前。是则杀人的事,在象征的意义上,便不是个无可避免的驱邪仪式,而成为节外生枝的事件,顺手奉送的插曲。
纳博科夫说过:“讽刺(satire)是种教训,谐拟是场奕赛[5]”。他的作品总有意回避严肃而狭窄的社会讽刺,从不为读者提供任何解答。反之,亨柏却不断以“读者!兄弟!”(II:26)的呼声(总数达二十七次),导引我们亲身参与他的故事,让我们落入纳博科夫不断布设的陷阱,从而戳穿我们一切的成见、假设、自大、与矇蔽。仅就他的“用典”来观,《洛丽塔》便是自乔伊斯《尤利西斯》(Ulysses)、《为芬尼根守灵》(Finnegans Wake)两部钜着以来,用典最多的一部小说。其引用的典故中,包括了六十余名作者,有些是明显的嘲讽,有些是隐约的参照,有些更密密缄封在字里行间,向读者的学养挑战。书中第二部第二十三章中的满篇谜语,绝非一般侦探小说的读者所能破解,偏偏亨柏还要以“对啦!读者!”这样的词语来刻意调侃。这在二十一世纪初,早已捐弃了祖传家当,丧失用典机能的中国读者眼里,或许便显得忒过卖弄[6]。是否如此?我们不妨听听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评语:“乔伊斯仿佛满场飞驰,无所不在,虽是紧要关头,还不断卖弄他的花招──他的急坠杀球,他贴地短击的侧旋吊球──而令人捏把冷汗。纳博科夫却是一本正经上场应战,只见柔劲、力道、与巧妙。[7]”
宣称专为“同辈艺术家与后辈艺术家 “写作的纳博科夫应该不会不清楚,若无详尽的注解,英语读者中能够识破他各种机关的,实也寥寥无几。正如我们钱锺书在《围城》当中所用的典故(比如董斜川的诗句),至今恐怕也少有人能会心一笑了[8]。于是,我们似乎可以见到这些作者坐在棋盘的另一边,狡黠的眼中闪着嘲弄,等待我们一头钻进他们布置的难题,象亨柏对面的盖斯东一般[9],在目眩神迷中奋力挣扎。对此,纳博科夫有个小小的建议:“在阅读一本艺术家的书时,不能用心(心是个蠢笨无比的读者),也不能光用脑,而得脑子与脊椎并用。‘诸位女士先生,脊椎中的酥痒,才真正告诉你们作者感到,也希望你们感到的东西。’[10]”因此,“一个好的读者,定会竭尽所能与一个刁钻的作者角力,而待那些闪亮的尘埃落定,他的这番气力也必将获得报偿。[11]”否则,不如去“抱着他们周日报上的填字游戏”[12]。那么,不论《洛丽塔》是否真如兰斯•歐森(Lance Olsen)的声称,是部前承“現代主义”,後启“後現代主义”的“門神之典”(Janus text)[13]。它至少已为“阅读”的艺术,作了一番新的定义。正如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所言,《洛丽塔》是本“为了让人一读再读而写的书”[14]。
至于翻译,他向来坚认“一个饱经折磨的作者,一个惨遭矇骗的读者,这就是巧妙改写的必然后果。翻译的唯一目标与理由,便是尽可能传达最为准确的信息,而也只有附带注脚的直译方能如此。[15]”只不过阅读译本的人,还须随时记得作者的警语:“至于日文或土耳其文的译本,我就不敢想象那可能溅洒在每页之上的惨剧了。[16]”
-------------------------------------------------------------------------
[1] 纳博科夫曾有说明,“Lolita”一名由亨柏喚来,应該帶着柔軟的西班牙口音,而不是純正剛硬的英语。据此,“lo”中须略帶“洛”音,而“ta”当近似濁重的“妲”音,此处译名则折衷英语习惯发音与漢语通行译法。
[2] 爱坡《注释本》,xxii-xxxiii 页。
[3]“trompe l’oeil”是種專为迷惑眼睛的画。通常是宛如立體的靜物或風景。
[4] Feodor Dostoyevsky 的 The Possessed、R.L. Stevenson 的 Dr. Jekyll and Mr. Hyde、Edgar Allen Poe 的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5]《灼灼定见》,41 页。
[6] 参见李欧梵语:“只有中国人才会把传统一廂情愿地划成‘封建’,而封建总是‘余毒’不尽。只有中国人才会在用了两千年的经典之后突然提倡不用典……。”《狐狸洞话语》(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103页。
[7] 艾米斯《重检洛丽塔》(Lolita Reconsidered),《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1992 年 9 月号,119-20 页。
[8] 即使董斜川明明白白指出他“好赋归来看妇靥,大惭名字止兒啼”一联中“上句梅圣俞,下句杨大眼”的两个典。恐怕也少有人知道,上句用的是梅尧臣《初冬夜坐忆桐城山行》:“吾妻尝有言:艰难壮时业;安慕终日闲,笑媚看妇靥”;下句用的是北魏平南将軍杨大眼的故事:“时传言淮、泗、荊、沔之间童兒啼者,恐之云‘杨大眼至’,无不即止”(《魏书•列传第六十一》)──特別是上一句所喻的“赋闲”之意。
[9] 盖斯东(Gaston Godin)是亨柏在“Beardsley College”的法裔同事,亦是他在棋盘上经常折磨的对象。
[10]《灼灼定见》,41 页。
[11] 同上,183页。
[12] 同上,184页。
[13] Janus 为罗马神话中一头两面的门神,一面前瞻,一面后顾。见欧森《门神之典》,116-28 页。
[14] 见布鲁姆所编《弗拉季弥尔•纳博科夫之洛丽塔》(Vladimir Nabokov’s Lolita, New York: Chelsea House, 1987),1 页。
[15]《灼灼定见》,81 页。
[16] 同上,105 页。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1587015434 https://tghgsw.blogspot...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