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思——由人之经验与间接经验所得
就在看到《哲学32堂》里面第一章《理想国》中说到灵魂的三个部分中的理性时我突然间想到,我自己的理性是从何而来? 先不谈自己,谈谈彭。
彭是一个,非常注重自我内化的人。 首先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是源自于她的自我剖析。 她的自我剖析类似这样: “我突然间感知到了自己的变化,在近两年中,我感觉到了这种迹象。” 只是一个单纯的感知,或者感觉。 那么,我是怎么样的呢?
我大概是这样: “啊,看了这个文章,我觉得我应该这样做,然后我发现了我确实是这样的。” 我是一个反过来是由外部的东西去引导我让我去感知到我“应该”是这样。
这两种理性是完全类似,甚至说是一样的理性。 从动机,过程到成果,几乎是无一例外的类似。
但是从获得这种理性的角度上看,是完全差异性的途径。 我似乎需要借助外界的东西去评判我所得到的,或者我本身具有的东西,我极少从自我内心的事物出发,有时候会直接忽略“自我感受”。也正如她在偶然间评价我的时候,说:“憨憨是一个擅长用间接经验去获取她想要的东西的人。" 是的。完全正确。 在此刻的我认为并没有绝对的客观,但是我不喜欢,或者说是不希望绝对的主观(当然这个东西不代表“主观即非理性”,由彭所得,但我此前认为“客观即理性”),于是我倾向于用客观去表达立场,希望能保持绝对的中立。 但是彭的这种感觉,是有颠覆了我此前的想法。
但同时我也发出另外一种猜想,是基于彭的自我描述: “我读书的时候也是一个极其理性的人,甚至乎非常注重逻辑。我会在评图之前帮同学梳理逻辑,把他的东西再拎一遍,让整个逻辑都通达。但在这几年内,我突然发现自己变得不是这样了。甚至说我现在做设计的时候,也不会完全只从客观的东西(基地条件等)出发。我的一种设计方法是,但是不建议你们这样做,不断地去感知这块基地,感知可能两三个月了,突然间我就知道怎么做设计了。突然间所有的东西都出来了。而且关注的东西非常的没有理性,变得很感性。” 上面讲的理性不等于没有逻辑。而是在这种感觉下面所做出来的东西,并没有硬邦邦的,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东西。 这段描述的前半段,我觉得和自己有异常相似的部分。 于是我也是在猜测,有些东西从无到有,最后归于无。也就是道家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
也是一个人思想变化的过程。
我觉得或许在某个临界点,人会有一个开悟,但在开悟之前的一切,或许只是本我的一种潜意识。
© 本文版权归 Silly drea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