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身份的焦虑》
总共花了差不多十个小时读完了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作者回顾了整个人类历程,从亚里士多德时期一直到近现代,阐述了人们对身份焦虑的思考与研究,以及焦虑的产生和解决方法,旁征博引,字字珠玑,令读者叹为观止。
句句经典,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对于业余心理学的学着而言,绝对奉为圭臬。才思不足,难以作评,来试着概括一下作者的观点。
“历史证明,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焦虑不是近现代的产物,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前行。像如今的许多“富贵病”一样,焦虑是“闲病”。
“身份的焦虑是一种担忧。担忧我们处在无法与社会设定的成功典范保持一致的危险中,从而被夺去尊严和尊重,这种担忧的破坏力足以摧毁我们生活的松紧度;以及担忧自己当下所处的社会等级过于平庸,或者会堕至更低的等级。”
焦虑的产生: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所以为了成为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人类不断地祈聚财、求名和扩大影响,不停地要追求显耀的身份。
“我们身边多的是势利小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他们势利的眼神下生活。”残酷现实环境逼迫我们追权逐利,片刻不得停息。
“我们所期待的远超出我们祖先们的想象,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则是永远都挥之不去的焦虑——我们永远都不能安于现状,永远都有尚未企及的梦想。”
“贫穷本身就是一种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会里,贫穷更是一种羞辱。”近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为了进入“精英阶层”,人们必须不断地追求卓越,不断前进,永不停歇。
“几乎任何机构都是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其最底层的广大员工受制于上层的管理人员,谁将受到奖励,谁将受到处罚,变成了工作中最令人压抑的问题之一。”
解决方法:
在哲学中寻求理智,“是否每个人都会轻蔑我?这是他们的事。而我自己的事就是保证没有做过或说过任何可以遭人轻蔑的事情。”客观公正地理解身边的价值体系,采取一种理性的遁世态度,并且不带任何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或孤芳自赏的味道。
“艺术作品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欣赏那些在无人凭吊的坟墓中安息的每一个平凡人生的价值。” 从艺术作品中寻找缓冲,多次“练习”,当自己真正面对时,就不会那样焦虑难熬了。幽默、风趣也是缓解焦虑的良好心态。
“关于人的理想标准并非像石头一样一成不变。身份的理想标准长期以来都是,将来也一定会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一个变化过程,这个词就是政治。”那些被社会重量级人物认为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实际上往往是相对的,是可以进一步商榷的。一旦认识到了这一层,一种政治上的觉悟就会随之产生。我们可以满怀信心地批判这些观点,即使这些观点看起来多么像树木、天空一样自然,但实际上它们都为一些特定的人所维护,并用来服务于他们特定的使用目的或精神目的。
上帝之城和世俗之城同时存在,但相互分开 : 一个人在世俗之城中可以贵为国王,但同时在上帝之城中可以贱为仆人。“与永恒相比较,扰乱我们心神的那些东西显得多么微不足道啊。”对身份的焦虑进行治疗,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旅游,在现实中旅游或在艺术作品中旅游,去感受世界的广阔无垠。
“波希米亚坚持用精神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和他人,而反对用物质的标准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断。”
生活就是用一种焦虑代替另一种焦虑,用一种欲望代替另一种欲望的过程。我们的任何一个目标向我们提供的一劳永逸的保证,按照目标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实现的。
不管身份的焦虑如何令人不快,但我们还是很难想象一种完全摆脱身份焦虑的美好生活,因为一个人对失败和在他人面前丢脸的恐惧,实际上意味着他抱有一定的追求,期待某些结果的出现,以及对自己以外的其他人心怀尊敬。身份的焦虑是我们承认在成功生活和不成功生活之间存在公共差异的时候,必须付出的代价。
每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些人无法或不愿温顺地服从关于上层身份的主流观念,但他们有资格拥有更好的称呼,而不是残酷地被人称为失败者或小人物。
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一种方式——并不是只有总统或富翁的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