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先天偏好和平共处 ——说说学习那些事(一)
学习
学习,由“学”和“习”组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就是见闻,偏重于认知获得,“习”就是巩固,偏重于行动实践。
广义来说,人生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获得经验、产生行为或潜能改变的学习过程。
善于学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无一不是能够不断吸取知识,坚持学习并且学有成效的人。
在学习这个过程中,有人更依赖“学”,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就懂了;
有人更依赖“习”,玩一玩,做一做,练一练,就会了。
不论是学还是习,都是探索、认识、向这个世界学习的有效方式

偏好学习
可见,学习方式是有不同的偏好的:
偏爱实践学习方式的人,长久坐着听讲就是一种煎熬,他们很难在学校学习中出类拔萃,但是一旦进入偏重实践的工作岗位,则会敏捷从容,成长迅速;
偏爱认知学习方式的人,享受听讲、看书、思考,学霸一般会是这一类人,他们逻辑严密、思维严谨,但是可能笨手笨脚(特别如撞树的陈景润老师)。
当然也有人比较幸运,心灵手巧,这些人除了天赋秉异之外,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早期(婴幼儿期)观察了解孩子的偏好,并对弱势部分有适当训练,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效果

无论如何,后天的训练一定要以了解和尊重先天的特质为基础,一定要保持训练过程愉悦快乐,切不可拔苗助长。
如果处理失当,则极可能扼杀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妨碍他们的学习兴趣,那就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了。
也就是说,后天的训练是以调动和培养兴趣为主要目标,以孩子偏爱的熟悉和习惯的方式慢慢进入不习惯的方式。
比如,
陪伴动手能力稍差的孩子多做一些手工、画画,不论作品如何,都认真听孩子讲解,强调作品的特点和优点,让孩子体会这类活动的乐趣,不要在意过程中是否手忙脚乱、一片狼藉;
带四肢协调运动能力不足的孩子经常到户外行走,通过活动的乐趣性让孩子不知不觉中提高兴趣、四肢也逐渐灵活;
不爱认字看书的孩子,就可以把书里的故事编成剧目,在家里一起演,然后鼓励孩子听完故事后自己改编,循序渐进,用故事情节的趣味性让孩子了解文字的魅力,接受书籍。
兴趣学习
除了学习方式的偏好,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兴趣点,正如我们很难要求一个理工男耐心地陪着看肥皂剧掉眼泪,而我们也很难理解他可以花半天时间琢磨一部机器一样。所以,
对于每个人的天赋差异,归根结底:
第一,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偏好和天赋;
第二,接受孩子的偏好,切不可用大人的标准去评价优劣;
第三,用生活细节调动孩子参与各项活动的兴趣,尽量保持过程的愉悦感;
第四,对训练的结果保持平常心,不强求。
就是说,早期教育其实是发现孩子和帮助孩子发现更多的乐趣

就算我们做了一些训练,孩子仍然有所偏爱,这恰恰是每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差异,也是孩子未来立足社会的不同的优势。
对应不同的学习方式的偏好,孩子会逐渐发展起相应的能力,就是“越喜欢做得越多,做得越多越喜欢”:
爱看书的孩子,看得越多就越喜欢看,书就慢慢成为他的朋友;
爱动的孩子就坐不住,身手越来越敏捷;
爱讲话的孩子就一刻不停,表达流畅甚至开始狡辩等等。
这就成为了能力偏向。
统合学习
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偏向会和他的其他先天思维特征(理性还是感性)、个性特征(外向或内向等)、潜能以及可获得的学习资源相结合,成为更细化的优势和偏好。
比如:爱动,有些可能练体操,有些更愿意跳舞,有些把家里能拆的都拆了,还有的可能游手好闲;爱看书,也会发现自己偏爱的不同门类的书籍。
当这些能力偏向开始显现的时候,孩子基本已经进入学校学习,不论是学习方式的偏好,还是发展出来的能力偏好,都会遇到被学校系统评价的问题,也就是自身特质和学校评价标准之间的匹配问题,这个时候,先天偏好就超越父母喜好的范畴,呈现出按学校系统和社会潜在标准划分的局面了。
那些与标准很一致的孩子自然得心应手,父母也不用在孩子特点和学校标准之间纠结和艰难地平衡。
有些虽然一致,但是能力上不能表现最佳的孩子也面对着需要不断努力、力争上游的压力,如果家长用力过猛,反而有可能使孩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

还有很多家庭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与学校标准之间或多或少的冲突,使得父母左右为难。
更多的情况是,家长迫于学校压力和对孩子未来生存的担忧,不得已将学校标准凌驾于孩子先天偏好之上,如果采用强势的方式则必然会形成十分糟糕的恶性循环:
1.破坏了亲子关系,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对抗;
2.破坏了孩子本来的兴趣和热情,不能发展自己偏爱的项目;
3.同时因为带着情绪去适应自己不擅长的标准,也很难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
4.整个家庭都会笼罩在学习带来的巨大压力中。
如果处理不善,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
严重家庭矛盾、网络成瘾、孩子前途堪忧。
孩子先天偏好、智商发育、性格特点,是所有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的最初的起点,是无论怎样重视都不过分的,只有实事求是地认识这些特点,才有可能的教育。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