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读书笔记
书中说,“佛教是禁欲主义,此生不享受,用今生之苦换得来世之享受”,“佛要寂灭,要解脱生死之苦”,所以如今说的“佛系”,应该不是指此“佛”,而更倾向道家的清净无为吧。 想到了不知在哪里看到的说法,现在的人年轻时追求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待到中年,生出道家的清净无为与世无争之感;至老年,以为自己这一生受尽人世之苦,相信佛家的转世轮回因果报应希望来世能投个好胎。 回到这本书,既然是入门书,所以内容重在构建整体的框架。当你在阅读过程中如果对某一块内容感兴趣,则可以自己去搜寻更详尽的资料。
老舍在自序里说:《猫城记》是个噩梦。为什么写它?最大的原因—吃多了。…人不为面包而生。火腿面包其庶几乎? 这是猫城发生的事,所有的荒唐都写进故事里,所有的幽默都用来讽刺那时那猫那城。不可对号入座。好好吃迷叶。 But,虽然书里的猫人狡诈,自私,胆怯等等。撸猫还是我的理想啊。。
如果一个人就是一部本书,你希望自己是哪一本?如果这本书最终的命运是被焚毁,你可还希望成为一本书? 作者在书里设定了一个极权社会的形态。在这个社会里,人们不允许保留书籍,没有人读书,消防队员的职能是收到举报发现藏书并且焚毁之。华氏451度,也就是令纸张燃烧的温度。 摘抄一段文中一位坚决执行焚书任务的消防队长的话,“想象一下。十九世纪的人,骑马,遛狗,驾马车,一切都是慢动作。接着,到了二十世纪,摄影机的速度加快。书的内容缩水了,浓缩本,简明版。文少图多的小报。所有的东西都缩简得只剩下插浑打科,仓促结局。” 目前的反乌托邦小说只看过《1984》和《美丽新世界》,及《华氏451》。就阅读体验而言,《1984》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没有恐怖描写的恐怖小说。。有时间要去看看它们翻拍的电影。
在看《中国史学入门》时想起了16年买的这本书,于是翻出来看了。所以想到一点题外话,虽然热衷买书,也会被问看不看得完的问题,也许总有一天会因为某个契机而看把某本书书翻出来看的。 在这本书中,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内容约5万字,且据说内容有所删减。大约因为作者后期弃学从政的原因,在时间上写至1926年止,所以并不是完整的近代史。 阅读这本书,让人对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近百年的历史有整体的思考,当然对于我这种历史白痴,这种思考是非常浅薄的。作者以外交家的眼光研究这段历史,对某些问题的解释条理清晰,例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人为何被作者称为“时代领袖”,他们如何力挽清王朝这艘将要倾覆的巨轮。这个王朝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教科书中“屈辱的条约”。能从书中感受到那个千疮百孔的时代,生出一些“哀其不幸”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感叹。 在朋友推荐下又买了郭廷以著的《近代中国史纲》,以期知道得更详细一些。权当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了。
涪陵,一个位于长江边上的小城,曾经。如今,已消失在滚滚江水之下。 作者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何伟,一位1996年来中国支教两年的美国人。作者对涪陵的描述是从聆听和观察中开始的,“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跑步、大坝、鸦片战争、暴风雨、暑假、中国生活、钱、农历新年…”这些都是他在书中描写的江城日常。一开始以为这本书是由作者自己用中文写出来,其实不然。 也许得益于外国人的身份,何伟似乎站在在旁观者的视角对上述事件的现象进行观察,又似乎完全参与其中,对于产生现象的原因有着深刻的体验,并用文字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文字的表达生动且充满诗意,又带着原始的江城味道,引人不停地读下去。译者的翻译更为作品添彩。 何伟的《江城》似乎开启了我对非虚构文学的兴趣。当然,想看的书总是那么多,一如想买的书。
所以,结论是,还需努力赚钱啊。。٩( 'ω' )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