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为,这世上本没有什么“白衣天使”

一
“因为你是白衣天使,所以我相信你。”这是在实习近一年的时间里,最打动我的话语。
那是位急诊送来的老爷爷,他在家跌倒,导致颅底骨折。当时,他的意识很清醒,看到医护人员后,非常配合,我给他上心电监护时,他说了那句话。我非常感动,因为他的那句话里,有对我的信任和尊重。
“白衣天使”这个词汇,小学写作文时常用。对于医生和护士,我们都用“白衣天使”来称呼。
可长大后,作为一个学医的人,很多时候,对于疾病,我充满无力感。对于“白衣天使”这个称呼,我感觉它太理想化。虽然现代医学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发展,可是它并非万能,很多时候,它并没有扭转生死的力量。所以医护人员,并不是天使。
刚走进医院的时候,我曾对身边的医生和护士说:“我觉得,我们很像技术工人,用自己学习的技术,去修补那些坏掉的‘零件’。”他们哈哈一笑后回答:“别说,还是有些相似呢。”
但时至今日,再回想起这番话,只觉得大错特错。工具、零件和人,永远都不能相提并论。人有思想,有感情,有感官,有认知,对于人,永远都不能比喻为工具。生病的人,会因躯体的不健康,导致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作为医护人员,我们不但该去关注他们的躯体,还得关心他们的心理状况。
二
呼吸内科,是一个老年患者人数仅次于老年科的科室。
在我实习的医院,它是最忙碌的科室,我们称它为“魔鬼科室”。呼吸内科的患者,大都有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慢性病病史,所以,呼吸内科的病人,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而老年人基础疾病很多,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糖等等,所以,呼吸内科难免是一个忙碌且负担重的科室。
因年迈的关系,老年人会出现听力下降,视力下降,思维迟缓等情况。因此,在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嗓门一定得大,语速必须得慢,有时,还需要将话语重复几次。有些老年人记忆力不好,一有什么事情,就会来问护士,拉着护士跟他交流好半天。
在呼吸内科实习一周后,我和其它几位实习护士坐下来交流,我们都表示,如果今后的工作环境像这个样子,果断辞职。因为光每天扯着嗓子和病患交流这件事情,就让我们感到崩溃。
一个卫生学校的实习护士,撅着嘴有些无奈地对我们说:“有个老大爷,一直叫我服务员,跟他说好几次了,他就是不改。”卫校的妹妹之所以觉得委屈,是因为她没有受到该有的尊重。
原本科室只有60张病床,但接收了80多位病患,超出的20位病患,只能住在病房的走廊上。我们推着治疗车路过时,很容易卡在过道上,整个科室,也是又乱又吵,丝毫不像医院。每天工作结束,回到家中,便感到身心俱疲。
在呼吸内科实习的那段时间,有朋友对我说:“感觉你随时都能睡过去,一副很丧的样子。而且,你的话变少了。”
的确,那段时间,我的话很少,回到家,也不和家里人交流。因为在医院,我已经把话说完了。列举两段我和病人的对话:
病人(八十岁的老大爷):“护士,这个药是什么时候吃的?” 我:“爷爷,下午五点钟的时候。” 病人:“你说什么,大点声,我听不到。” 我(扯开嗓子):“下午五点!” 病人:“我现在能吃吗?” 我:“不能,你应该按时服药,这样,效果才好。” 病人:“我现在吃了,会死吗? 我:“那肯定不会!” 病人:“那我现在吃,免得等会儿,我忘了。” 我:“婆婆,今天大便几次呀?” 病人:“我还没吃午饭。”
在呼吸内科的那段时间,我的情绪很不好,与病人沟通的时候,非常缺乏耐心,也从来没有真正地去关心某位病患。也是通过那段时光,我开始能去理解那些对病人缺乏耐心的医护人员了。
不过,我也产生了反思。既然一开始我选择了这个专业,那么我就应该去承受这个职业的缺陷,毕竟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事情。而做“白衣天使”,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三
不过,在那段“艰难”的时光里,我看到了能被称为“白衣天使”的人。
呼吸内科有位护士,她叫吴仪。讲真话,很多护士对病人的关心,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甚至还有些是做给上级看的。但吴仪护士不一样,她真诚不做作,她跟病人的交谈,就像是跟朋友一般,她说的每一句话,都很真实。她对病人的关心,很细节,让病患切切实实地感到温暖。
记得有位病患,七十五岁的老大爷。住院期间,他常常跑来问吴仪护士:“吴护士,我什么时候可以出院啊?”吴仪护士总告诉他:“你别急,等病好些了,自然会让你出院的。你现在情况不好,必须留院观察。”
一开始,我和其他护士都以为,老大爷是不习惯住在医院才急着出院的。直到某天,我听见吴仪护士和老大爷的主治医生交谈。我才知道,老大爷是担心自己花钱太多,家里承受不起。
当时,吴仪护士对医生说:“你给他开药的时候,尽量开一些能用医保报销的药吧,他们家经济条件不好。他心理负担很重,平时你查房的时候,多鼓励鼓励他。”
我很好奇,吴仪护士是怎么知道病患心理负担重且经济条件不好的,平时工作忙,没见她去跟病人沟通交流啊。
有一次,我和吴仪护士一起值班,我便问起这个事情。吴仪护士告诉我:“我去他病房的时候,他都会问我他什么时候能出院,甚至有一段时间,一天要问我好几次。他平时吃饭呢,也非常节约,每顿饭只买一个馒头。所以,我便想到了,肯定是他家经济条件不好,导致他有很多顾虑。”
我问吴仪护士:“那你为什么不跟他沟通,而是去找医生呢?你是护士,你鼓励他也可以嘛。”她回答:“老年人嘛,自尊心会薄弱一些。我直接去找他交谈,他会很敏感地认为,我们觉得他穷。相反,我去找医生,尽量减少他住院期间的开支,能实实在在的帮助他。”
听了她的话,我很感动。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生病住院,能遇到这样一位为我设身处地着想的护士,我会感动流泪的。因为这种关怀,只有朋友才愿意给予。
为了病人,吴仪护士和医生之间,还有过小小的争吵。
有一次,吴仪护士走进医生办公室,对着一位医生,语气不太好地说:“你开医嘱的时候,能不能负责任些。开医嘱,就一次性开齐了,尤其是抽血、打针这些,刚抽完血,又抽一次,病人多遭罪啊!”
吴仪护士的话,说得医生哑口无言。
如果圆滑世故些,肯定不会为了陌生人得罪自己的同事。如此看来,吴仪护士不是这样的人,她为病人着想,是真心的。
快离开呼吸内科的时候,我和吴仪护士一起在呼吸内科抢救室上班。那段时间,让我感悟颇多。吴仪护士,并不是技能、理论多么出众的护士,然而,科室的护士和医生,都很尊敬她,我想,原因就在于她有职业操守。她是一个仁爱的护士!
当时,科室有位偏瘫多年的病人,身上多处四期压疮。面对他身上的压疮,呼吸内科护士长感慨说:“我当护士三十年了,这么严重的压疮,还是第一次见。”每一天,我们都得给那位病人换药和包扎。病人身上的压疮,会散发出浓浓的腐肉味。尽管我严严实实地带着两层口罩,那味道还是熏得我头晕目眩。
其他护士给病人压疮部位换药包扎时,都会赶紧弄完,因为那味道实在太重,让人难以忍受。唯独吴仪护士,会慢慢地弄,所以,吴仪护士的包扎,总是最整齐,固定得最好。吴仪老师还常对其他护士说:“你们还是给别人包扎得好一点,免得伤口被感染。他本来疾病就多,不要再增加身体的负担了。”
换药时,病人感到疼痛,眼眶中满是眼泪。吴仪护士会轻轻地给他擦拭,动作非常轻柔,像母亲对待自己孩子一般。吴仪护士给病人擦眼泪的画面,特别有文艺电影的感觉,很温情。那一刻的她,就是天使。
在呼吸内科实习的一个月中,我没有学到很多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见到先进的技术操作。可是,我明白了,什么是白衣天使,而这一点,比起理论知识,更难理解。
因为优秀护士的存在,在实习过程中,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也更深刻地理解着护士这个职业。
希望所有的医学生,在正式踏入这个行业时,面对“白衣天使”这个称谓,不会觉得受之有愧。希望我们能够踩着前辈们的步伐,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工作者。那时的我们,会懂得仁爱,会温情地为病人拂去痛苦。
-END-
作者介绍:
查宇欣,青年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目前为实习护士。曾在《南风》《知识窗》等杂志上发表散文,已出版《穿行世纪的优雅:董竹君传记》。
本平台现开辟有故事音频栏目
请关注懒人听书“我们是有故事的人”
或点击菜单栏“故事FM”
About us
真诚讲述世间每个平凡人的职业和人生故事
带你遇见“一千零一种人生”
我们是有故事的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官方故事平台
Contact us
投稿/商务合作/咨询
微博留言or邮箱:wmsygsdr@163.com
遇见“一千零一种”人生
有趣的人,终将在这里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