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起诉托皮卡教育局案」改变了美国种族隔离状况吗?
上星期天,3月25号,Linda Brown, 琳达.布朗去世,终年75岁。这几天美国各大新闻媒体都在回顾她的legacy,今天听纽约时报的podcast,不免感慨。琳达布朗就是著名的「布朗起诉托皮卡教育局案」的主要原告之一。简单介绍布朗案的经过。
琳达布朗一家住在堪萨斯州的托皮卡,1950年代初她上三年级,每天要和妹妹走6个街区,过一个铁路去搭校车,然后乘车去5英里之外的黑人学校上学,冬季遇上大风雪,她的泪都冻出来,结成冰粒挂在脸上。她父亲帮他的女儿们申请一所离家很近的萨姆纳小学,只有五个街区,但申请被托皮卡教育局驳回,原因是萨姆纳小学是为白人小孩设置的。
为什么1950年代还有种族隔离,这和1896年的另一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诉讼案有关,那就是著名的普莱斯起诉弗格森案,当时公共交通车有黑白之分,路易斯安那州的普莱西有八分之一的黑人血统,登上了白人列车,警察将他逮捕拘留,普莱西起诉,法官弗格森判他有罪,原因是根据“分离但平等”法,普莱西不应该上白人列车。
什么是“分离但平等”法?Separate but Equal,此法规定为不同种族提供同样的设施或待遇,但种族依然分开。就是说,黑人的学校和白人的学校设备待遇都一样,这体现了平等,但黑白学生要去各自的学校。
回到1950年代的堪萨斯,托皮卡教育局认为他们要坚持“分离但平等”的法律,拒绝布朗的申请是有道理的。长话短说,布朗和13个父母一直告到美国最高法院。在法庭上,法官和律师请了好几个社会学者和心理学者来证明隔离对儿童心理的危害,其中一对姓Clark的心理学夫妇进行的一个实验,为布朗胜诉起了关键的作用。
克拉克夫妇在法庭上演示了这个实验。他们召集了一些黑人和白人孩子,给他们黑白两种布娃娃。他们说:指给我看你喜欢哪个娃娃,孩子们都指白娃娃,包括黑人小孩。指给我看哪个娃娃的颜色好看,孩子们指白娃娃。指给我看哪个娃娃漂亮,聪明,孩子们都指了白娃娃。指给我看哪个娃娃丑陋,愚蠢,孩子们都指黑娃娃。结果是,不管是黑孩子还是白孩子,都把全部优点给了白布娃娃,把所有的缺点都给了黑布娃娃。最不可思议的是,当问黑人小孩,Which doll is you? 你是哪个布娃娃?有的黑人小孩回答自己是黑布娃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是好孩子;有的黑人小孩自信心强一些,说自己是白布娃娃。
法官和法庭里的人们被这个实验震惊,全美国都震惊了。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说明种族隔离这种当时的流行文化,对黑人小孩的心理是一种戕害,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摧残,可能一生都不会回复。法官在判决时特别把这个实验写进判决书的注解中,并由此写出这个著名的断定:separation is inherently unequal - 分离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法庭全票通过,判定自1896年使用的“分离但平等”法剥夺了黑人的平等权利,因此是不合法的,布朗胜诉,使用了60年的“分离但平等”法被废除。布朗案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琳达布朗也成为历史人物。
今天这个podcast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讲了完全出乎我意料的现象和事实。当时美国北方很多州早已废除了种族隔离,黑白孩子可以进同一个学校。但是纽约时报的种族与民权记者Nikole Hannah-Jones指出,北方实质上也是存在种族隔离,尽管法律不允许,隔离是通过另一种形式:housing,居住区。他们规定学生只能去自己学区的学校,那么黑人区的孩子只能去自己街区的学校,实质上还是存在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因为美国至今黑白混住的街区不多,绝大多数都是黑人和黑人住在一个区,只有很少数高知高薪阶层的黑人才住在白人区,所以去白人区的学校看,黑人小孩寥寥无几。顺便说一句,我在几个学校代过课,事实的确如此,我个人最后彻底放弃去黑人学校。也就是说,这种变相的种族隔离至今依然存在,但我们都习惯了,根本没想这和种族隔离有什么关系。
要提一句,这是指从小学到高中,大学不是这样的情况,除非是专门的黑人大学。
Nikole Hannah-Jones讲了另一件大家不太知道的事,琳达布朗的两个孩子上学后,琳达布朗发现学校里都是黑小孩,她重新open了几十年前她父亲的这个案子,而且胜诉了。但这种以住宅区划分学校的政策被广泛接受,从实际意义上说,至今全美国还是当时的美国南方。
如果问现在的美国人:你们生活在种族隔离的社会里是什么感觉?大概不会有人承认我们的社会存在种族隔离。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3-31 14:28:47
-
蓝调共和 转发了这篇日记
“把全部优点给了白布娃娃,把所有的缺点都给了黑布娃娃”——现在许多华人还是这个心理啊,意识形态还停留在种族隔离时代。最可笑的是,他们自己也是有色人种。
2018-03-31 12: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