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日报(东欧篇)
以下为转载
原文地址:
http://www.qdaily.com/cards/46119.html
推荐书单
1.《抗议与忍耐的政治经济分析:东欧与拉美转型之比较》
“在苏联解体之后,关于东欧会出现大范围政治与经济崩溃的黯淡预言并没有变成现实。虽然经济衰退的程度很深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东欧的政治生活中却没有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曾出现的那种剧烈动荡的现象。
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中东欧人对体制变革所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的抗议要少于十年前的拉美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中东欧社会在面对经济困难时主要采用了较少破坏性的抗议形式?为什么许多人担心的整个地区范围内的威权主义或者民粹主义的回潮没有出现?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民主体制能够抵御危机的威胁?经济危机对这一地区的政治领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激励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是这样两个问题:预言的失败与后共产主义时期的转型现实”,本书作者贝拉·格雷什科维奇(Bela Greskovits)在引言中写道。
格雷什科维奇是匈牙利人,现为中欧大学国际关系和欧洲研究系主任、教授。他作为一个亲历东欧历史性变革的学者,对东欧转型的观察、理解、分析和思考有一种活生生的现场感。
2.《第三波: 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
这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1927—2008)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民主转型领域的经典作品之一。
在这本书中,亨廷顿总结了 19 世纪以来三波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进程及其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了 20 世纪后期重要的全球性政治发展——大约有 30 个国家从非民主政治体制向民主政治体制发生的转型。他试图解释 1974 年到 1990 年间的这一波民主化浪潮发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
“经济发展使得民主成为可能;政治领导使得民主成为现实。对未来的民主国家来说,未来的政治精英必须至少相信民主对他们社会和对他们自己来说是一种最不坏的政体。他们同样必须掌握技巧来实现向民主的转型,既反对激进派,也反对守旧派,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并会不断地试图瓦解他们的努力”,亨廷顿写道。
3.《民主化转型的政治经济分析》
本书作者斯迪芬·海哥德(Stephan Haggard)和罗伯特·R.考夫曼(Robert R. Kaufman)在利用现代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 12 年拉丁美洲和亚洲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研究民主化转型的新视角:从分析经济危机和威权退却的关系开始,继而分析了威权统治的经济和制度遗产如何影响新民主政府发动和保持经济政策改革的能力,最后分析了政治经济改革成果在长时段内巩固的问题。书中,他们强调了经济环境、竞争性群体的利益和权力以及代表机构(尤其是政党)居间调节角色的关系。
“我们认为,威权和民主政权维系权力的能力部分取决于经济绩效,而后者又依赖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政治制度在改革的发起和巩固阶段都会影响政策的一贯性,在发起阶段,行政权威是一个有利条件,而后一阶段的成功要靠建立起社会性的支持力量”,他们写道。
4.《威权统治的转型:关于不确定民主的试探性结论》
这是政治学家吉列尔莫·奥唐奈 (Guillermo A.O'Donnell)、菲利普·施密特(Philippe Schmitter)、劳伦斯·怀特黑德(Laurence Whitehead)合编的四卷本《从威权主义统治转型:民主的前景》的最后一卷。
该丛书是研究威权政体和民主转型的划时代著作。《威权统治的转型》在精辟地总结前三卷集体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开山性质的关于政治转型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并以引人入胜的叙事方式和恰当的隐喻讲述了政治转型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和不可预测的结果。
“通往民主的转型绝对不是一个线性或理性的过程。对于能力的不确定性还有动机的怀疑实在是太多了。只有当转型结束之后,当人民学会容忍有条件妥协的时候,我们才能期待民主制度会带来对于共同利益更深刻的体会,还有创造一个不怀疑彼此动机、想法和理念的态度”,作者奥唐奈和施密特写道。
5.《通往民主之路:民主转型的政治经济学》
这是政治学家詹姆斯·F·霍利菲尔德 (James F.Hollifield)和加尔文·吉尔森 (Calvin Jillson)所编的一本“向民主转型”的文集。
文集所收录的论文考察了不同国家——包括拉丁美洲、亚洲、东欧、非洲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民主转型路径,以及稳定新的民主体制所需要的政治和经济方案。通过分析军管体制、专制体制的寡头政治集团,揭示了统治集团内的分歧怎样推动了民主转型,统治集团外的群体和利益集团怎样发出挑战,以及为什么结果往往是经济表现不佳。除此之外,本书还就美国外交政策对民主化的推动和投入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
“我们认为,最近的民主变革同早期的一样,有其政治(权力关系的变化)上和经济(交换关系的变化)上的根源。本书的案例研究很清楚地展现出这次变革的共同特征:(1)重新强调个人权利,最基本的表现就是自由和公平选举;(2)自由市场,需要引入竞争、法治和信息交换自由;(3)公民社会(独立于政府的组织和团体构成的动态领域)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复苏”,两位编者在书中写道。
6.《从威权到民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
2008年7月10-11日,国际经济学会(IEA)圆桌会议“可持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召开。这本书即是这次会议的文集,编者为国际经济学会主席青木昌彦和国际经济学会执行委员吴敬琏。
“中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循着这样一个路径:早期的改革是打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财政分权体制激励了地方政府乃至全国达成共识,都为了同一目标和单一任务——推动经济的增长。而 20 世纪 90 年代后半期以来,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新挑战,如环保问题、社会不公、收入分配不均等问题时,要应对多重目标和任务,扮演多重角色,选择正确的政策和有好的执行能力,才能够平稳发展,过渡到现代国家的行列”,编者序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