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的力量
1. 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早就说过,所谓坚持不懈,其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因为人们在做一件事,为了成功坚持不懈的时候,最终会发现大多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毕淑敏在她的小说《女心理师》里说“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尽管,前面已经有过相当篇幅说耐心的重要,现在依然有必要继续啰嗦一下关于耐心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的说,一个人有多大的耐心,他的成功机率就有多高。反过来,没有耐心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不仅现实中如此,连故事中都是如此。仔细注意就会发现,所有惊心动魄的精彩故事的主角都是充满了耐心的人,《基督山伯爵》中的爱德蒙·邓蒂斯,《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银行家安迪,《越狱》中的迈克尔·斯科菲尔德,这不是编故事的人胡说八道,而是,只有这样才最真实。
仔细观察一下,所有不利于成功的负面品质都是缺乏耐心的体现,或者说是缺乏耐心的结果。“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几乎是所有人的本能,“速成”是几乎所有人的愿望。《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人类,而事实上应该是人类创造了上帝才对。所以,上帝才有了人的嘴基本特征,做什么事都“速成”,创造这个世界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搞定,然后他就跟所有人一样迫不及待的休息去了。今天,中学课本上就印着:“据推测,地球已经存活了46亿年。”
懒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做任何事情。短视,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去展望未来。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时间精力去认真地调查研究。肤浅,是缺乏耐心而不能运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为缺乏耐心而拒绝观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见和偏见,都是因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分辨每个个体的特征,而宁愿用粗暴简单的分类方法替代思考。我个人清醒地体会到耐心的好处,是做老师这个行当两年之后。由于课堂上常常有几百人,学生的年龄层次跨越太大,并且知识背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自己在台上说出来的每句话都可能被理解为许多个版本。讲的课多了,就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课间或者课后来电邮与我讨论一些话题。偶尔,我发现我的一些话被理解到格外扭曲的地步。这样的时候,没有经验的我往往火冒三丈,暗恨并且暗骂那些人实在是“智力低下”。少数的时候,遇到曲解我的学生一些纠缠,甚至需要克制才可以不发火,但估计表情早就扭曲了。有次,在网上看到某个博客的签名是这样写的“我按我的想法写,你用你的智力读,千万别人为我有误导你的兴趣。非要人为自己被误导了智力半残者,对不住您了”觉得太有道理了,觉得自己没机会与那些曲解我的人这样说,实在是太可惜了。
有些道理是突然醒悟的,在此之前,需要时间。突然有一天我惊醒了,发现自己原本的态度和想法是不对的。就算是我的某些话被曲解了,并且确实是那些少数学生自己的问题,那也不意味着,我不可以多做一些工作,提前想办法避免那些话再次出现如此被曲解的情况。我只要多一点点的耐心就好——分析一下他们为什么这么想,而后作出相应的修正和补充。有时候多一点点的耐心并不意味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甚至可能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于是,我的想法改变了我的态度。每当我的话被曲解的时候,我就尝试着把自己的不耐烦放到一边——没过多久,就开始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感觉了——然后再冷静想想。想法改变了态度,而态度反过来会改变想法。耐心一点一点地投入,最终的结果是,我发现过去是我太过肤浅,太过粗暴。我发现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完整全面,那我就去补充;过去的一些想法不再像过去认为的那样逻辑清晰,那我就去修正。再次体会到,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我多对学生耐心一点,最终竟然是自己获得的更多。
几年前,我读到一本书,《引爆点》,在这本讨论“口碑——病毒性传播”的书里。记下所有见过的人,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更需要耐心。最近读到另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心理学家科斯特提到所谓的真爱,就是耐心,而所谓的耐心,本质上就是时间的投入。无论是谁都起码应该对自己更耐心一点。任何与我们共享了某段时间的人,不论我们喜欢也好讨厌也罢,都已经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对他们还是多点耐心罢。我们做的每件事情,都因为时间这位朋友的存在,成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剔除,对它们也还是多点耐心罢。
耐心究竟从何而来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来自于了解。有个马拉松运动员,叫山田本一,似乎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耐心不是凭空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但是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死循环:了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没有耐心的人是没耐心深入了解任何事情的,于是,最终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没有耐心。
耐心才能产生心平气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