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我和父母的第一次争吵
我和父母发生的第一次争吵,在我22岁。
昨天晚上,一周没给妈妈打过电话的我接到了她打来的电话,意料之外但也意料之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我给他们打电话,因为他们说怕我在上课。另一个原因是,这周我没给他们打过一个电话,一般我都在周末的时候联系他们。
争吵发生后,才发现,爸妈不是最了解你的人。一席谈话结束,应该说是一席说教结束,因为我除了“嗯,嗯嗯”无话可说。在其间我哭地稀里哗啦,没带纸巾,却没发出一点声音,二舅在最后也没发现我已经哭了。对,说教的是我二舅,他说“我知道,你最难的地方,是钱”他还是说“现在的考试,是需要投资的,最基本的报名费,培训费等,而不是拿本书来看,你就能考上”。我当时很想说“可惜我爸妈不知道呀,我能怎么办,我只能放弃,我连面包都拥有不了,怎么拥抱大虾。”
但是之后回想,其实真正错的人是我。即使他们再没能力,沟通却是另一回事。这也是我和爸妈之间一直存在的最核心的问题。
整个大学,我基本很少和他们说我的事,除了好事,典型的报喜不报忧类型。其次,我基本不会和他们解释情况,本来应该由我的口里了解这个世界的,但是我从来不说。因为我一直觉得:我说了他们也听不懂。因为我,他们越来越与这个世界脱轨。还有一个影响最大的,我很少向他们要钱了。在外人看来,我很懂事,很乖巧,很有孝心。殊不知,我背负的有多重,一次次的挂掉电话之前,总有那么一瞬间很想说“爸妈,我钱不够花了,可以给我点吗?”可最好还是会笑着挂断。他们永远不知道的是:别人在升华自己的时候我还要讨生活。
农村土生土长的我,离开家最远的地方是大学的城市。一趟客车一趟火车一天时间内就能到达。城市里的人都在喊着追着“诗和远方”,而我的人生,似乎被命运颠倒了,孩童时期在无知地挥霍着所谓的“诗和远方”的田野,长大了反倒过起了“生活”。
在做莎士比亚选择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在旁边以长者的姿态给忠告,之后却总是要自己一个人承担所有责任。
和自己存在的地方格格不入是什么感受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