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大片揭秘:分账片、批片、合拍片有什么区别
关于进口大片,比较官方的解释是,凡属从外国及我国港澳台地区进口发行的影片或试映的拷贝都叫做进口影片。进口大片包括分账片、批片及部分合拍片。
在国内,需要进入院线的进口片,只有中影、华夏具有引进和发行权。
1.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2.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而不同于院线公映领域的配额限制,国内每年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平台、电视台、音像出版等渠道引进的海外电影实际则多达数千部,在此就不扩展开来讲了,赶快进入正题。
一、什么是分账片?
分账片即电影版权所有者不卖断发行权,而是委托中介机构代理发行,并事先商定比例,按影片的票房收入分成,以使制片方、发行机构和放映单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进口影片。
分账片的主要操作方为中影和华夏两大龙头国企。
1.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 2.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
据官方资料显示,1994年开始,中国内地每年引进10部海外分账大片,1999年底,分账片增加到20部。
2012年签订的《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则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14部特种分账片,所谓“特种”,即针对3D和IMAX电影的引进。特种分账片和普通分账片的最明显区别,就在于这部影片是否引进了2D版本。
所以我国每年分账片的配额为34部,其中普通分账片(即2D电影)为20部,大部分都来自好莱坞六大制片厂,但20部中必须保证引进6部非美国影片;特种分账片(即IMAX 3D电影)为14部。
2016年分账片数量更是达到38部之多,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大片在国内采取全球同步上映的方式。
二、什么是批片
批片是指,电影版权所有者将某段时间内的某国或地区的发行权以固定价格一次出售,由买方自负盈亏,制作方不拿票房分成的电影,其体量往往要比分账片小很多,由于一开始买断费用较低,通常多部打包买断,质量也参差不齐,有“批发”的意思,所以称之为批片。
批片是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切入进口片市场的方式,一般由中方买断影片版权,并在中国市场发行,而电影的审查、审批风险一律由中方承担,所以在国内独特的制度和审查环境下,批片生意往往带着赌博的性质,对于中小公司来说,赌对了能以小博大,赌错了则满盘皆输。
批片的引进流程可概括为:1、买版权;2、弄指标;3、审查;4、等档期。
进入国内的批片大都是由民营公司引进之后,再向中影或者华夏申请配额指标并支付一定费用。
风险在于,批片如果审查不通过或者拿不到配额,就是失败。
所以对于批片来说,审查和配额是一道非常关键的门槛和难关,除此之外,档期的确定也颇为重要。
批片的经典案例:《敢死队》被50万美元买断,并斩获2.16亿人民币票房,进入当年票房总榜前十之。这导致版权费用疯长,《敢死队2》时,其版权价格高达800万美元。
2016年,国内院线批片成绩再创新高,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票房成绩上,都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惊喜。2016年全年批片票房总量超过45亿。
三、什么是合拍片?
合拍片有点小复杂,合拍片可分为联合摄制、协作摄制和委托摄制三种类型。
联合摄制是指境内外制片公司共同投资(含资金、劳务或实物)、共同摄制、共同分享利益及共同承担风险的一种合作形式,而且对中外公司各自的出资比例和主创团队及主演的国内外人员占比等有硬性要求;
协作摄制只是协助拍摄,为一部电影的拍摄提供相关帮助,此电影的投资、版权,收入等与协拍方无关。具有服务提供的性质;
委托摄制是外方委托中方在中国境内代为摄制,不过这种合作很少见 。
三种合拍片类型中,联合摄制片是能够享受国产片待遇的合拍片,没有配额限制,分账比例较高,甚至能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在国内上映也相对容易。
而协拍片、委托拍片的版权都归外方所有,如果要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则需要按照进口片的程序进行,成为分账片或者批片。
备注1:港澳台地区的影片在属性上虽然属于进口片,但却不占用配额。
进口片配额是什么?进口片配额就是每年进口片能在全国院线上映的数量。理论上全国院线每年能上映的进口片数量大概为64部,其中34部为分账片(包括20部普通分账片和14部特种分账片),30部左右为批片。但实际上,每年上映的批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其数量呈现出波动甚至增长的趋势,下文也将对批片进行详细介绍。
备注2:联合摄制片优势很多,可以享受国产片待遇,但是审核要求严格。
电影《云图》,有中国公司投资,有中国演员周迅参与,但仍不满足联合摄制片的要求,最后以批片身份进入中国市场。《钢铁侠3》当时DMG参与投资3000万美元,也因未取得合拍片身份而转为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