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力量――《阿甘正传》
第二次看《阿甘正传》,有了不同的感悟,不同于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只是单纯地被感动而已:感动于阿甘对朋友的善良,感动于阿甘对爱情的执着,更感动于阿甘迈动双腿奔跑的每一个时刻。除此之外,我无心也无意注意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其他信息。


一部好的电影,无论你看多少次,都不会腻味,反而越看越有味道。《阿甘正传》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如果说我对它的第一次观影过程是一次纯粹的视觉与心理享受,那么我对它的第二次观影过程就是一次完满的精神丰富。

当摄影机随着飘飞的羽毛而开始,又以这飘飞的羽毛而结束时,我想起了阿甘的那句“我不懂,是我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还是,我们只不过都是在风中,茫然飘荡”,我想,这部电影就给出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影片里有个很重要的意象,那就是“跑”。

小时候的阿甘因为“跑”挣脱了脚搰,从而摆脱了身体上的残疾;后来又因为意外奔跑进了橄榄球场而受到了球队教练的欣赏,从而获得进入大学的机会;并因为不断为球队获取胜利而顺利从大学里毕业;之后在越战之中,因为他的奔跑,不仅使自己免于丧失性命,还救下了丹中尉以及其他战友,这使得他获得了成为了战争英雄;再后来,当阿甘退伍时,他是跑着离开房间的;当阿甘获知妈妈生病时,他是跑着回去的;当珍妮离开,他进行了长途的奔跑并放下了过往;当再见珍妮时,他是奔跑的。

可以看到,每当“跑”这个动作发生时,阿甘的人生就在发生重大的改变,可以说,他从小时候到后来进入橄榄队到成为军人与国会勋章的获得者,再作为成功的创业者与不容置疑的富翁,再到最后拥有家庭和孩子,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他不断的奔跑而获得的。这里的“跑”,对于阿甘来说,已经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拯救,一种自我救赎。

“只有放下过往,才能不断继续奔跑”,而很多时候,我们看这部电影时,大都会感动于这种坚持与坚定的奔跑。仿佛当阿甘奔跑的时候,我们也在跟随着他奔跑,一直向前,一直向前,并从中获得了力量和勇气。


阿甘不仅在奔跑中救赎了自己,也在奔跑中救赎了其他人。
影片里,有三个重要的关系:一是阿甘和布巴,二是阿甘和詹妮,三是阿甘和丹中尉。而这三种关系,都呈现了一种不可能的美国历史的救赎。

首先,就阿甘和布巴的关系里,很显然,里面表达了美国历史社会对种族歧视的和解。无论是阿甘名字的由来,还是影片中出现的联邦政府强行迫使阿拉巴马大学取消种族隔离政策的历史背景,都显示了这一重要的含义。而阿甘和布巴一见如故情同手足的友谊,以及他们在美国越战的里生死与共的兄弟之情,和最后阿甘将自己布巴――甘公司收益的一部分分给布巴一家,从而永远地改变了他们一家种族宿命和阶级地位的一系列表现,我们都可以看出阿甘对于布巴的存在意义,那就是他已经成为一种和解种族歧视的力量。


再者,在阿甘与詹妮的这对青梅竹马式的恋人关系里,又是另外一条救赎之旅。詹妮作为一个不断寻求解放的女性,在她这条离家出走、反叛主流的道路上,她却始终不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无论是她成为色情杂志《花花公子》的模特,还是她走向裸体演唱的舞台,亦或是最后染上艾滋病等等一系列的情节,我们都可以看出,在她寻求不同生活方式时,她走向的总是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阿甘则成为了她的拯救者,将她从裸体演唱的舞台抱下,把他从下流男人的侮辱和暴力中解放出来,甚至最后给她一个婚姻、一个家庭,在詹妮的一生中,只有阿甘全心全意地爱着她、接受她,并且将她带往了解放和新生。于是,在他们两人之间,阿甘所代表的男权也就成为了詹妮所代表的女权的拯救者。

至于最后,在阿甘和丹中尉的关系中,则呈现了阿甘对美国越战后留下的创伤的治愈。丹中尉在越战中失去了双腿,本来他一心战死商场、报效国家,没想到他却被阿甘救了下来,而不得不带着失去双腿的屈辱苟活,这场战争使得他留下了深痛的创伤。然而重遇阿甘的丹中尉,却慢慢在阿甘的影响下,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并且在与阿甘共同捕虾的奋斗中获得了心灵的拯救。代表美国大兵在越战中受到创伤的丹中尉,在他获得拯救的同时,也代表着整个美国战后创伤的治愈。

如果说阿甘拯救了布巴,是一种种族歧视的和解;阿甘拯救了詹妮,是一种对走向自我毁灭的女性的救赎;阿甘拯救了丹中尉,是对美国越战后留下的创伤的治愈,那么在这些层面上,阿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穿越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理想人物,他更是成为了一种救赎苦难的希望和重建完满的道德力量。

奔跑完满了阿甘智商只有75的残缺,也就是说“跑”是阿甘的救赎,而这里的“跑”则象征着“丢开以往的事,你才能不断继续前行”,于是,无论对阿甘来说,还是对美国历史,以及对所有人而言,电影都告诉了我们,只有放下过去,才能获得你想要的精神上、财富上的满足。

获得自我救赎的阿甘,也在自我救赎中救赎了他人,并成为了一种精神力量,于是,“我们是有着各自不同的命运,还是在风中,随风飘荡”的疑惑也就得到了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