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棉为何打败了印度棉
历史:《棉的全球史》
作者:(意)乔吉奥·列略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中,印度人是最早种植棉花、加工棉花的民族。
棉是印度独有植物,在大航海开启前,印度已向周边国家出口棉花上千年了,却始终未垄断市场。印度人似乎更喜欢合作,棉种传到世界各地,均由当地人把持当地市场,印度棉只是补充。
在相当时期,棉产量不高,加工复杂,价格亦昂,与麻、亚麻、羊毛、苎麻、丝等相比,互有优势,未显现出成为世界商品的实力。
然而,棉有一个显著优点,即易染色,染后亦不易掉色。其他织品求精致,需通过绣花、提花等技术实现,消耗大量劳动力,棉布则省事得多。
这个优点让刚进入大航海时代的英国头痛不已,当时英国大量进口印度棉布,可棉布的“无阶级性”简直是对英国等级制度的挑战,深为贵族们所诟病。此外,人们担心,大量进口印度棉布将消耗英国财富,因此禁棉之声此起彼伏。好在,英国的决策者们还有基本的经济理性。
由于气候原因,欧洲绝大多数地区无法种棉,而色彩鲜艳的棉布实在太诱人。英国人便通过大量进口印度棉,在欧洲、美洲、非洲建立起销售网,初步搭建起全球化商业框架。然而,印度棉不稳定的供给成为制约英国人发展的一个因素。
几千年来,印度棉布均由手工生产,匠人隶属于各村,只有特定种性的人才能干,所以多生产一块布,须经全村同意。印度棉布出产总量惊人,却无统一标准,大小全看匠人习惯,随着英国人全球棉布销售系统发展,对棉布需求增加,印度棉布的价格反而提高了。
印度棉布始终没能形成统一的现代大生产,所以匠人们对增加产量不感兴趣,而是专注于钻研染色技巧。印度染布种类丰富,发展成为一门庞大的艺术,每个匠人都有绝活,造成高平衡陷阱——生产大于需求,匠人们收入极低,丧失了提升效率、扩大产能的意愿。
利用印度人生产的棉布,英国人搭建好全球系统,他们开始着重解决产能不足的问题——将美洲剩余的大量土地用来种棉花,贩卖非洲人到美洲当奴隶,大量资金向棉花生产倾斜。随着市场诸要素齐备,英国棉花产量迅猛增加,且成本极低,竟开始返销印度。
最终,不产棉的英国打败了产棉古国印度,使其从棉花出口大国变成棉布进口大国。
这个奇迹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其实这只现代化过程中诸多传奇中的一个而已。印度人用几千年将棉加工发展成一门艺术,英国人则把它变成一门生意。前者始终单打独斗,后者则建成全球化体系,这就造成全球围攻一家的态势。让印度和美洲比土地资源,和非洲奴隶比劳动力价格,和英国商人比投资能力,这怎么可能取胜呢?
从传统中走来的人们,往往看重物质财富,却忽略了组织这种软财富。埋头生产越来越穷,借力打力却率先拿到近代化入场券,其中教训,足供后人深省。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