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银河奖求助攻】NO.03推演(节选)
文/苏伐 图/不净
原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17年1月刊,全文点击阅读:科幻世界·2017年1期
投票网址:2017年度(第29届)银河奖投票

1、我的故事
小时候我看过许多老式故事,就是那种作者还愿意好好遣词造句、描述细节的故事。我发现很多老故事都有一个特点——故事开始于一场相识。
那场相识发生在一个下午,我正在房里画画。那会儿画得正烦心,觉得怎么画也画不好,怎么画感觉都不对。我和那张画较劲儿了一个下午,可一共也就抹了两三笔,于是我干脆扔了笔,找地方抽烟去了。画出来又能怎样?画出来也卖不掉。不管画得好还是不好、用心还是不用心,结果都一样——没人搭理。
那家伙就是在那时候敲响我的门的。
我知道现在的单元门都有门禁,确认户主身份后,便可将其直接用电梯送到家里,早就没敲门这回事了。不过也不是所有小区都这样。我穷,住的是老房子,就是可以随随便便进楼门的那种。
其实我很烦有人来敲门。我是一个失败的画家,根本不会有人来找我,只有一种人除外——搞推销的。
这些人里,我最烦卖保险的。他们根本不在乎你有没有钱、有没有需求,只管孜孜不倦地说着,恨不得把你祖宗十八代的底儿都翻出来。在他们的世界里,根本就没有“不合适”一说,他们觉得保险产品及其组合千千万万,总有一款适合你。
我倒是想买个保险来着,就是我的画要是卖不掉,保险公司得赔我多少钱那种。不过他们都当作没听见,反而特别卖力地向我推销人寿险,仿佛画家早死是定律一样。
门外的这小子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手里还拎着一个小皮箱。真是中大奖了,这厮一看就是卖保险的。
“我不买保险!”我没好气地说。这种时候一定要先说话,要是他先开口介绍公司、介绍产品、介绍保险这玩意儿对人生能有多大价值,我这一下午的时间都不够烧的。
“先生,我不是卖保险的。”他递上一张名片,上面的裸眼VR效果能闪瞎人。
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倒真是不舍得在名片上下这么大本钱,不过不巧的是,我非常非常讨厌VR技术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应用。
以及一切使用其的人。
“卖什么的我也不买!”我后悔开门了,我就该装作家里没人才对。
“我什么也不卖!”他说。
“我是来给你送东西的!”他又说。
“免费的,不要钱!”像是怕我听不懂一般,他又高声强调了一遍。
免费就免费呗,至于说这么大声吗?我嘀咕了两句,然后让他进了门。
我承认我没出息,“免费”这俩字在我这儿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他拿出一个盒子,上面一个字都没有,活脱脱三无产品的样子。
盒子里装着一个圆箍,看上去特像孙猴子被唐僧骗了后戴在头上的那玩意儿。
这东西有一个听起来特装的名字,装到每一个字都非常拗口,听完一准儿记不住的地步。
至少在“装”这件事情上,他绝对是赢了。
我不得不让他重述了一遍,可这一遍下来,我也只记住了一个词——“推演”。
他说这东西能够通过什么什么,推演出什么什么。整个讲解过程中,他再一次使用了裸眼VR技术,特效好得仿佛院线大片。我在他说到结论前,就让他赶紧滚出我的房子。
因为我非常非常讨厌VR技术。
区区两个“非常”完全不足以表达我的厌恶心情。
于是他立刻跳到了结论:“这东西能预测未来!”
我还是把这骗子赶出去吧。
“我不收钱!”他垂死挣扎着,“从头到尾都不会收你一分钱。”
“免费”这俩字这会儿不那么好使了。骗子最常用的伎俩就是让你以为是免费,然后再变着法儿地巧立名目要钱。
比如把这东西送给我用,再收我一笔设备维护费之类的。
“不,不。您误会了。”这小子拼命摇头,“我是来给您送这东西的,不是我要把这东西送给您啊。”
这么会玩文字游戏,果然是骗子!
“看,”他把名片挥来挥去,“我是研究所的。这是我们的一个重点项目,我是来找你收集数据的。”
我还真听说过,有些科研项目是需要海量数据的,不过……
“有偿吗?”
“呃,有——”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我热切的眼神吓断了。
他连忙解释:“不是钱,不是钱。数据买卖是国家明令禁止的。”
放心,我不会告发你们的。我差点儿就脱口而出了。
“我们的研究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推演,到达对未来进行预测的目的。我们之前的研究对象是大数据,主要针对宏观层面,比如预测天气、交通、行业趋势……”
他说的最后一个词引起了我的兴趣。
“我们之前的客户都是机构或是大公司,从反馈情况来看,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这表示我们的预测率还算准确。现在我想把这套系统交给您试用。”
听起来很成熟、很牛掰的样子,完全不需要我的试用数据来测试系统或是作为升级依据。
不过,他说那是他们“之前”的研究。
“我们现在希望这项研究能面向个体,让系统能推演、预测更加私人的事情。但对于个体而言,使用我们现有的系统进行预测非常困难,因为对于单个个体和单个事件而言,数据的样本量不够大。”
我是不懂什么大数据,不过首先,恐怕数据得要足够多,才算得上是“大”数据。
“后来我们意识到,对于任何一个人,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个数据库,而且是一个样本量足够大的数据库,就在人的大脑里。
“每一个大脑都是一个足够复杂的神经网络,有无数的神经元,以及流淌在其中的神经信号。你每想一件事、每做一个动作、每说一个字,都会有大量的神经信号产生和传导。一天下来,那就是海量的数据。”
我想我明白他们找我想干什么了,也明白了为什么他们的研究是一个推演系统,却拿着一个孙猴子的圆箍来找我。
果然,这小子再度开口道:“为了达到对个体的推演,我们首先会对脑部进行持续扫描,获取海量的神经信号数据。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建模,模拟出个体的思维模式。然后将建模结果搭载在我们成熟的推演系统上,达成对个体的预测。同时,大数据预测的部分将作为有力的支持,把对您个人的预测和对宏观环境的预测相容,这在您的职业选择、投资分析,甚至是人生规划上都会有很大用途。它还能预测一些不那么重要的事,比如您去一个地方旅行,是会觉得不虚此行,还是白花钱受罪……”
他手里的圆箍,就是扫描大脑的终端。
“这就是说,我的大脑会成为你们研究的数据?”——要真是这样,我可得好好想想。
显然,他并不希望我意识到这个事实,至少不希望我这么快就意识到。
“当然,这是有偿的数据交换:你获得推演系统的试用权;我们获得你在试用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数据,作为研究和测试的依据。”
这贪心的家伙,要了我大脑的建模数据还不够,还要我使用这系统的所有过程和结果数据。
岂不是我用这系统不管推演什么,都会被他当作研究数据?
他看出了我的犹豫,拼命蛊惑起来,“这推演系统在之前可是只针对机构和企业的,而且只有那种有相当实力的才用得起。而您将是第一批使用个人版的,甚至可能是唯一一批能免费使用的。这东西研发成功、推向市场后,肯定也只针对高端客户。现在可是给您免费使用啊。您总有一些想要提前知道的事吧,不管是谁都有——”
我挥手打断他,“给我讲讲这东西怎么用。”
他说得没错,不管是谁,都有想提前知道的事。
不是说这东西将来会很贵吗?就当是占便宜了。
2、推 演
我还真有想知道的事儿,我想知道怎样才能发财。
这么朴实且普适的问题,系统一定能回答。
拿到这玩意儿后,我马上就问了这个问题。几乎是立刻,系统就给了我输出结果:“问题被拒绝”。
那要这系统究竟有什么用?
拒绝的理由很简单——没有权限。
想要获得权限,就得先让终端扫描和建模我的大脑。还真是先交费后使用啊。等终于弄完这些、获得了权限,已经过去差不多三个礼拜了。
可试用时间只有一个月。那些孙子一定是算好的!
我又输入了那个问题,而系统几乎又是立刻便给了我输出结果:“问题被拒绝”。
我忍着没砸显示器的唯一原因,是那显示器是我自己的。
他们给我的只有那个圆箍和安装在我电脑里的软件终端,以及一个登录账号。他们的所有运算都在云端,我电脑里的软件只能上传、接收数据,以及向云端发出运算指令。
现在看来,并不是所有的运算指令云端都会接受。
我要求系统反馈拒绝我的理由,得到的答复是——问题不明确,不具备有效性。以及附赠了一份长达五十六页的使用说明,详细论述了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效的。
我突然有一种感觉,等我研究明白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被系统接受,搞不好试用期都过了。
搞不好等试用期都过了,我还没搞明白呢。
感谢这份使用说明是可搜索的,我花了一天时间研究了一遍,只大致搞明白了一点——推演系统似乎只接受非常明确的问题。
比如“今天会不会下雨”这样明确的提问,我还要特别注明这个“今天”是从现在开始的二十四小时内,还是今天晚上十二点之前。
而如果我想问一个复杂点儿的问题,那么我就得必须设置好问题发生的情景。比如我想问“出门会不会堵车”,我就必须在问题中设置出门的时间、目的地、路上有无打算顺便办什么事,甚至要去做什么事……系统会根据到达目的地的各种路线、大数据推演出的行驶时段路况信息、大脑建模得出的我的乘车习惯、将要去办的事对我乘车选择可能的影响,来推演我出门会不会遇上堵车,以及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段、乘什么车时被堵。
要不要……这么麻烦……
还真有不这么麻烦的,使用说明里有整整一大章,专门讲怎样才能不麻烦地提问。
那章的标题是——《穷举法》。
“穷举法”就是系统穷举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并分别进行推演,直到找到符合问题的情况。就像是运算迷宫的路径,穷举出每一条路径,在其中找出能到达出口的结果。
如果我想问今天出门会不会堵车,选择穷举法后,系统会推演出所有的可能性,并将所有的结果展示出来。
对了,这一章是最后一章。我顿时有一种“以后看东西一定要从最后一章开始看”的感悟。
或者先看看目录。
既然有穷举法这种好使的方法,还要这一整本的说明干吗?不管问题是不是有效,只要选用穷举法,所有问题终究都会有答案——可能还会有不止一种解决方案。
于是我勾选了“使用穷举法”的复选框,系统界面上开始画圈圈。
这应该是表示开始运算了吧。
那个圈一直转啊转,我盯着它看了一下午,终于在我忍无可忍、决定去睡觉的时候,它停了下来。
屏幕上出现一句话:“估算结束。预计推演时间为一万二千三百八十四小时。是否继续计算?”
我立马在手机上戳了戳,唔,换算下来得一年多……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会有一整本的使用说明,以及为什么《穷举法》会在最后一章了。
我只好重新设置问题——包含情景预设的问题。
“如果我一直坚持画画,保持现在每天的工作量,并且一直保持现在的绘画风格,什么时候才能发财?”
我又想了想,把“发财”改成“赚到一百万”,又改成“身家一百万”,最后改成“现金加存款一百万”。
系统依然提示我使用穷举法。也许这个问题问得还是不够明确,至少不是只用一次推演便能算出结果,仍然需要推演各种的可能性。
这次没有转啊转的圈圈,跳出来的是进度条和一行字:“请耐心等待推演结果”。
使用说明上说,推演时间在一周内的,则会直接运算。
于是我耐心地等待。等了一小时、两小时、十小时,等了一天、两天……可那该死的进度条走得那叫一个不急不缓、不慌不忙。
这系统唯一人性化的地方就是好歹还有个进度条给你看,不至于让人怀疑系统早就默默地挂掉了。
我根据这两天进度条的滚动速度大致推算了一下,等进度条走完并得出结果,差不多刚好就是试用期结束的时候。
真是标准的奸商。
好在我只需要这一个答案—— 一个让我能坚持下去或是趁现在就放弃画画的答案。
现如今,画家已经不是一个职业,“画家”这个词代表着失业,因为已经没什么人买画了。感谢VR和AR两大技术的发展,画在纸上的画再也没人喜欢看了。
这是一个视觉惊奇的时代,追求的是炫目、夺目,或是真实得仿佛伸手可触。我这种画传统水墨画的,早就该跟着纸张一起被淘汰了。
水墨风格是很受欢迎,无论是VR还是AR,都喜欢这种放眼望去,青山绿水皆化作浓墨淡彩,情调与格调油然而生的风格。
很多人——甚至是媒体——把这称作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再次升华。没有人在乎自己看到的根本不是真正的水墨画。
那只是电脑做出的水墨效果,是现成照片过一遍程序处理的结果,环保到一片纸、一滴墨都用不着。
那样的东西和画家毫无关系,只是电脑技术的又一项奇迹。
真正画在纸上的画,只有极少的人看,以及更少的人买。
至于那种把买画当作一项投资的人,买回来后,只是将其放在适合保存的房间里,其实对纸上画的是什么毫不在意。
要是这些土豪能注意到我就好了。我不止一次不无遗憾地想。
只要有人肯买我的画,能让我赚钱就好。至于他买回去是欣赏、囤积还是烧着玩,和我又有什么关系?
我想要的,只是钱而已,很多很多的钱。至少,得有一百万吧……
那小子说得没错,每个人都有想提前知道的事。我想知道有无坚持画下去的必要,抑或早早放弃比较好?
就在试用期还剩两天的时候,我在纠结与烦躁之中,终于等到了进度条走满。
系统给出的结果是——不会有那样的时候。
也许,一百万还是太贪心了吧。但要是连一百万都赚不到,还算什么发财?一百万在有钱人眼里,只是刚起步而已。
好在系统可以追溯推演过程,于是我花半天时间快速浏览了一遍。说实在的,在半天里看完自己的一生,这不是一件令人痛快的事情——而且是一事无成,不断从希望到失望,最终到绝望的一生。
系统一直在推演,推演我今后人生中的每一天。根据推演的结果,一直到我离开人世的那一天,都没有出现符合问题条件的时刻。
哪怕算上通货膨胀的因素,一百万在未来已经不算是了不得的数字——就算是搭上这种小概率条件,未来的我都没有能拥有那么多钱的时候。
虽然早就知道自己可能没有发财的那一天,但真亲眼看到这样的结果,心里还是有点儿难受。
好吧,我承认,是很难受。
尤其是看到自己饥寒交迫地度过了一生,最后孤独终老,晚景凄凉。
这比我之前所能设想的还要惨些。
我看到自己一生都在画画,画得越来越好,甚至达到了自己从没有预想过乃至奢望过的高度。但无论我画成什么样,结果都是一样——无人问津,分文不入。
也许,画家这行当,真是该被时代淘汰了。
连同我这种人一起淘汰吧。
我是不是该感谢这套系统,让我提前预见这一点,让我能够及时抽身?
可为什么我却觉得还不如不知道?还不如自欺欺人、糊里糊涂地活完这辈子。
至少是画着画活完了这辈子。
那是我最舍不得的东西啊。那是老婆威胁要和我离婚,继而带着女儿离我而去,我也没有放弃的东西啊。
对我来说,画画不是一份工作、一个职业、一项谋生的技能——那是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我想象不出放弃画画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在困苦与纠结了两天之后,我才终于明白过来——我他妈就是个傻子。
我纠结这些个干吗呀?!我不是还有个能预测未来的系统吗?推演一下看看不就知道了?!
3、到 期
我重新输入问题,输入后才想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试用期只剩一天半了。
就冲它这磨蹭样子,一天半能算出来个鬼!
等试用期一过,账号肯定立刻就会失效,就算云端后台完成了运算、得出了结果,我也收不到了。
我在一大堆卖保险的名片里翻出那小子的,在能闪瞎人的VR特效里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辨认他的电话。
我说什么来着,这些跟“R”挂钩的东西就没好使的。
“我想咨询一下。”我说,“试用期能延期吗?”
“原则上不可以。”我能听得出来,听筒那头的他像个奸商一样笑了。
不过听他这么一说,我就放心了。
原则就是用来打破的。凡是说出这句话的人,基本上后面都会再跟上一句“不过……”。
果然,他立刻就来了句:“不过……”
这浑小子,还拖长音。故意吊胃口,是不是?
“试用期的时长是规定好的,这我真没办法通融啊。我们的规定,就是一个人的脑部建模只能换取一个月的试用期。”
我听出了他的言外之意,“再用一个人的脑部建模,就能再换一个月?”
可问题是,我孤家寡人的,这房里的活物除了我,连只蚊子都没有。我去哪儿再找一个人给他扫描建模?
我承认我不是口齿伶俐、舌灿莲花的人,骗人戴上这圆箍,我怕是没这本事。况且,要是真能用骗就行,那小子何必让我试用系统,他看着可比我会骗多了。
他说,重要的不是戴上圆箍扫描、建模,而是签下同意使用隐私数据的协议。
完全知情的情况下签署,不存在任何隐瞒或哄骗。
而且还得愿意把换来的试用期归我使用。
这种事,只有真正的好友或是亲属才会答应吧。
但我并没有那种真正的好友,也没有什么亲属。
哦,不对,我曾经有过亲属。可这能算数吗?
我,曾经有过,妻子,还有孩子。
这不是那种你在新闻里看到的悲剧故事,我们只是分开了,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我,因为她无法忍受她的丈夫,孩子的父亲,是个没法儿赚钱养家的人。
好吧,这其实还是个悲剧故事。
她离开了我,但她还是我的妻子,因为我们还没离婚。她曾提出过离婚,但我用这辈子最无赖、最无耻的办法阻止了她。过程和细节我不想再去回忆了。
我们一直没离婚,这证明她至少是在乎我的。没准儿,她心里对我还是有点儿感情的。
支撑着我度过最艰难日子的,就是这么丁点儿希望。
以及她离开我时说的那句话。
我拨了她的电话。我想给她打电话已经很久了,不为别的,就想听听她的声音。不过我终究没敢打过,怕她觉得我烦,直接给拉黑。
终于有一个能给她打电话的借口了,虽然这个借口有点儿无耻。没有赚钱养家的本事,还寻死觅活地不许离婚,甚至在两人分开很久之后,还恬不知耻地寻求她的帮助。
电话通了之后,她说的第一句话不是“你好”或者“喂”,也不是“你有什么事”,而是“三句话说清你要干吗”。
气冲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
“我很想你。”
这是我说的第一句话,完全不由自主。我是真的很想她,听到她的声音后就这么说了出来。
她明显愣了一下,“找我最好是有要紧事。第二句是什么?”
“你想我吗?”
反正已经浪费了一句,何必在乎再浪费一句。
她没有直截了当地说“不想”,而是“你只剩一句了”。
最后一句我仔细想了想,说出了我最想问的那个问题:“你过得好不好?”
没有回答,她挂断了电话。
是啊,三句话的额度已经用完了啊。
我握着手机,蹲在风里,想象她匆忙挂断电话的模样,不知她究竟过得好还是不好。
至于我想求她的事,那根本不是问题,我可以给她发信息啊。
信息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因为你可以把一句话或一段话说完,不会有人打断,或是拒绝听。
非常适合分手的恋人,或是分居的夫妻。
我向她描述了推演系统、我的第一次推演结果、我现在正在进行的推演,以及我希望她能为我帮的忙。
也许她会拒绝,甚至不回信息。但我不想骗她,无论她怎样回复,我都绝不骗她。
我从来没有骗过她,以前没有,以后也不会有。
她也知道这一点,知道我无论对她说什么,都不掺假。
在信息的最后,我说,我果然是赚不到一百万了。
我果然赚不到一百万了。
那是她离开我时,我们说的最后一段话。我说过,她离开我是因为我不能赚钱养家,要知道,画画不但赚不到钱,甚至还要花钱。颜料、纸、笔,不都是拿钱买来的?
那天我们吵了一架,细节已经不重要了,现在我能记得的,只有自己绝不服输的嘴硬,以及不断升级的脾气。最后,在我头脑发热到达顶点时,她站在门外,说出了那句话:
“你光会嘴上说什么将来,有本事你将来赚个一百万啊!你要真能赚一百万,我就回来和你过日子!”
然后她就把门摔在了我脸上。
虽然是气话,但如果我真赚了一百万,就算她不会为了这个回来,至少也能有一个让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的借口。
我在信息里说,我怕是赚不到一百万了,至少靠画画不行。我想推演一下,看放弃画画后,我还有没有赚到一百万的可能。
半小时后,我收到了她的回信:“你还执着那一百万?”
显然,不是只有我记得吵架时我们说了什么。
“你知道为什么的。”
“把那东西快递给我。”
她愿意帮我,可却还不愿见我。
原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17年1月刊,全文点击阅读:科幻世界·2017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