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安分的紫砂世家:爷爷用紫砂做出汉棠盆,孙子用紫砂做首饰

徐门紫砂,在我国紫砂陶艺界发展已历经一百多年的历史。徐门人对紫砂事业情有独钟,家族中从事陶艺创作的人尤为多,这个在紫砂行业不常见到的。

徐门的声誉更是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传承、探索发展而得来的结果,他们将祖传陶艺与传统艺术合二为一,珠联璧合,形成了徐门独特的风格,发展到徐光,已是五代生生不息。
| 祖孙三代的合影(徐光 徐维明 徐汉棠 )| 生于紫砂世家,从小耳濡目染
在东家周年庆时,我见到了徐光。徐光看起来很斯文,他带一副黑框眼镜,脖子上还戴着自己亲手做的紫砂挂饰,说起话也是气定神闲。空闲期间,我们聊起紫砂世家的故事:
我出生在一个紫砂世家,我从记事起就开始接触紫砂,耳濡目染。长辈们也时常会跟我讲一些以前的紫砂老事,其中我爷爷拜师的故事最早听到也印象最深。
当时我爷爷想拜顾景舟为师,顾景舟说:“你先回去做几部矩车(制壶工具),看看是否灵巧,再作打算。”
爷爷回家后就立即动手找来竹子做杆,铁钉烧红打洞,硬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制作了几部矩车交给顾大师。他看后非常满意,当即就收下了我爷爷这个徒弟。他也是顾景舟大师第一个徒弟。至此,我就懂得了欲要善其工,必先利其器的道理。

(注: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别称:曼希、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宜兴紫砂名艺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海内外誉为“壶艺泰斗”)| 松亭石瓢 (祖孙三代合作)|
紫砂世家有一堆说不完的趣事。比如我奶奶在六七十年代做了一批微型小壶,当时十分出名,在美国还专门做过报导,当时有个博物馆开张时门票上就是印的我奶奶的小壶。那时我爷爷都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出来的,就问她。


我奶奶对他说:“你大壶怎么做,我小壶就怎么做呗!”后来知道她是把木板放在膝盖上做出来的。| 奶奶王庭梅的小壶,曾被印在纽约博物馆的门票上 |
我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有的人会排斥生在手艺世家,觉得没有自由,不得不背负传承的压力,但我不会。我小时候对紫砂的印象还蛮好的,我觉得它好玩,像捏橡皮泥一样,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塑造形体。后来,我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少儿陶艺大赛,做了一个紫砂雕塑,还得了一个奖项,从此就更加喜欢上紫砂了。
父亲手把手,将手艺传给我
以前我的父亲学艺时是在紫砂工艺厂,沿袭的徒工班的形式中完成的。一个班有20个徒工,一个老师加一个付手带领,老师示范,规定每天的工作量和学习项目,主要是基础训练,如打坭片,打坭条,要求每分钟打三块片子,3分钟打一根坭条,每十五块片子叠放在一起要平正。徒工班结束后才被分配到研究所。

后来,父亲跟随我爷爷与顾景舟大师在同一工作室学习工作。受到了顾大师的指点,加上父亲在学习时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所以提升就很快。他有一把壶叫做“裙花提渠”,它是紫砂技法的综合体,反映了高超的制作技能,父亲早年仿制,1986年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当时中南海紫光阁到宜兴挑了20把壶收藏)| 父亲作品·裙花提梁 |
而到了我这代,父亲就是我的师傅。他开始教我的时候仍然按照他在徒工班的那套标准流程来让我练习基本功。



我也深知基本功的重要性,所以每天都有练习。在此基础上,他送我去了央美系统学习美学理沦及设计,鼓励我勇于创新,做自己的设计。我们父子二人也经常会在一起探讨研究作品,我会听取他的意见,他也会接受一些年轻人的新的思想。父亲还教我对待作品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徐光作品·道心 || 徐光作品·盘古 || 徐光作品·抱璞藏真 |

我虽主要跟随我父亲学艺,但由于家中有不少制壶高手,如我爷爷,叔公都是首批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我伯父是中国陶艺大师(今年不幸因病去世)等,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额外给我指点。我也可以近距离欣赏到父辈们的那些绝世佳作,受益匪浅。| 爷爷教我做的第一把壶·藏龙供春 |
学手艺,可用“学无止尽”四个字来形容,父亲虽技艺已经非常精湛,但他也仍在学习。他有一把壶叫“平世壶”,在创作时,他把传统壶的元素拆开后重新组合,改变原来的比例关系,加入了当代的设计理念,把原造型压扁,拉长咀把,一边做,一边修改。

为做这壶,先后整整做了十八天,每天记录,每天修改,不满意常常是扒下来重做,光一个壶咀,就反复修改了五,六次,短了再加,长了又减,一直调整到满意为止。| 父亲作品·平世壶 |
所以,父亲的亲身示范,其实是对我教学最大的作用,他影响了我很多。
紫砂,不一定非得做壶

我们徐门紫砂有一个传统,每个人除了做壶外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来做,我爷爷七十年代做了三百多个造型各异的小花盆,业界称汉棠盆,我父亲十年来做了三百多个形态各异的紫砂水注来表现紫砂的各种技法和设计。

| 汉棠盆 |父亲做水注入境时,有一次在梦里见到了一批人合力抓鱼,竟抓到一条方鱼,梦酲后立即画出,等上班后就抓坭做了出来,说起来还特别传神。
| 父亲紫砂水注作品——长颈兽 |
我大伯除了做壶之外,做了不少紫砂香炉广受好评。


所以我受他们的影响,决定把徐门紫砂传统文化与时尚结合起来,做一些紫砂饰品。和做壶相比,做紫砂饰品会让我更放松,会有不受约束的感觉。刚开始紫砂首饰,很大程度上受到我父亲水注的启发,我刚开始做就是想把我父亲的一些水注设计缩小扁平化后做成适合配戴的饰品,工艺上则釆用做壶的传统工艺,结合父亲做水注自创的一套一体成型工艺,全手工制作。

我设计的紫砂挂饰,最大特点在于都是薄胎成型,内部中空,故张力感强,重量较轻,这也是制作中的难点所在,所以,别小看这小饰品,它同样能彰显传统功力和韵味。
这两年,我前前后后也设计制作了一百多款紫砂挂饰。我觉的其实从我爷爷的盆到父亲的水注再到我的饰品,其本质理念都是一样的,是一脉相传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这也是和东家那句口号“让传承成为潮流”不谋而合吧? 我们家族的人很有意思,没有人会选择做重复的事,比如父亲做了水注,那我就不做。我们往往是有现成的路,但现成的路都不想走,老是要表现自己,这也是我们家的艺术传承为什么能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