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咸的“阮咸”
阮咸,不止是竹林七贤之一,风流俊逸的阮仲容。“阮咸”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人名命名乐器。 作为乐器的阮咸,也就是后世所称的“阮”,在阮咸那个时代,被称作“琵琶”,但这种琵琶与现代所谓琵琶有很大的不同。在秦汉及以前,琵琶是很多弹弦乐器的统称——长柄的、短柄的、圆形的、梨形的、木面的、皮面的、弦数多一些的、弦数少一些的,都叫做琵琶:“琵”和“琶”原本就是表达弹奏手法的两个动词:“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弹。换言之,“琵”和“琶”就是现在右手指法中的“弹”和“挑”。在早期的演奏中,凡以“弹”和“挑”作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概称为琵琶。当时的琵琶,可以说是一个大家族。

秦琵琶的起源众说纷纭,常见的一种说法是,汉武时,张骞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与汉结亲,以马千匹聘细君公主为右夫人。此后,解忧公主(即乌孙公主)又继而出嫁乌孙。出嫁前,汉武帝怕她途远思念,为她做了一件能在马上弹奏的乐器。但也不乏学者认为汉琵琶也就是阮咸琵琶源自西域或是波斯。但总体说来,阮咸应当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创造,也是中国流传至今最古老的弹拨乐器。
以阮咸为 “阮咸”命名,始于唐代。经历过战乱纷争三百年的南北朝后,经过阮咸改良过的“秦琵琶”一度失传。武则天在位时,蜀人蒯朗在古墓中发现了一件铜器(身正圆似琵琶),这件乐器与晋代《竹林七贤图》中阮咸弹着的那件乐器十分相似。当朝太常少卿元行冲认为:
此阮咸所作乐器也。命易以木,弦之,其声亮雅,乐家谓之阮咸。
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诗的标题为《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可见,把“阮咸”作为乐器的名称,在唐代中后期已被公认。


从唐代开始,阮咸和琵琶这两种乐器无论是名字还是形制都区分开来了。
当然,以阮咸命名秦琵琶,主要原因还在于阮咸为这种乐器做出的独特贡献,《竹林七贤图》以及后世几乎所有的七贤图,凡是画到阮咸,都以其手抱阮为其造型。也就是说在当时,阮咸就是著名的“秦琵琶演奏家”,他“精通音律,会作曲”,还曾著有《律义》一书,“秦琵琶”独奏曲《三峡流泉》是他的成名作。他还在阮咸这种乐器的形制和构造上进行改造,首先将“圆而小的音箱”扩大成“大腹而圆”,并在音箱上开放上、下、左、右四个音孔,使得原本音量小而柔,只能作为伴奏的秦琵琶声音洪亮。再将短小的音柄加长,十二柱扩为十三柱,解决了音域问题,这样,不仅音量大而洪亮,音色优美动听,音域拓宽,乐器的性能、表演技巧及音乐的表达能力都因此有了很大的提升,阮咸就能作为一种自书胸臆的独奏乐器而存在了。

阮咸不仅秦琵琶演奏技艺超群,创作乐曲,编写著作,而且在改革秦琵琶的形制和构造的突出贡献被人公认,大大推动了阮的发展,为阮之后的辉煌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因为阮咸,“秦琵琶”首先从统称琵琶的弹拨乐器大家族中脱离出来,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名字“阮咸”。


今天被我们称为“琵琶”的乐器,在唐代被称为“龟兹琵琶”,从名字便可看出,它的原产地乃是西域。东晋时,才从西域碎叶国传入中原地区,后又传至南方。它与阮最大的不同在于,阮是长颈直项,圆形音响,十二或十三柱为多。而龟兹琵琶形制为短颈,曲项,梨形音槽。最早的龟兹琵琶只有四柱,在阮咸的影响下,到了宋代以后,逐渐也发展出了十二柱的琵琶。(柱大致相当于品),到了今天,二十四柱的阮咸和琵琶都各自发展成熟,也成为了今日阮与琵琶最常见的形制。


宋代以后,阮声渐衰,曲谱失传,声音清脆悦耳,高亢明亮的月琴、柳琴等与阮形制相似的乐器开始出现并逐渐取代了阮的伴奏伴唱地位,阮本身那圆润,深沉、低调的声音却逐渐成为历史回响。直到1949年以后,民族乐团开始组建,像京胡、板胡、高胡;三弦、月琴、柳琴、扬琴、琵琶、筝;竹笛、唢呐等民族乐器,个性都极强,又都是高音声部。它们互相碰撞,极易产生噪音,很难统一,又缺少中、低音声部,各声部之间极不平衡,极需要有中和性的乐器来调解,既能补充中、低音声部的奇缺,又能中和各声部间音响与音色的和谐、统一。于是许多音乐家把希望寄托于“阮咸”身上,纷纷投入到对阮的改良中,于是出现了低阮、中阮、小阮、大阮等系列的“阮咸”。民族乐器中,阮以它在弹拨乐器中最具融合性的中低音部音质,在民族管弦乐团中挑起了大梁。
阮咸的发展在唐代最为成熟。唐阮形制也最规范,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螺钿紫檀阮,琴箱面径38.7cm,长为100.5cm,厚3.5cm,四弦十四品。除面板外其余均为紫檀木,镶嵌了精致的螺钿花纹。背面有螺钿、琥珀、玳瑁等物缀成一对鸳鸯衔珠的图案。





另一把正仓院收藏的紫檀阮,也是我们画中阮的原型,虽然阮咸抱着把唐阮可能也不大对——但毕竟很难考证魏晋时期的秦琵琶制式了,据说是铜琵琶诶~~好难想象,且感觉好重不大飘逸画风有点违和。只好让阮咸穿越一把了。
放上一组古人今人的《竹林七贤图》,阮咸是最好辨认的人物之一了,抱着把阮咸的就是啦。



接下来是当代作品:(因为当代作品核实很困难,所以作者名字与画或有出入)










(以上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仅供交流分享)
有人说,懂阮的人,将阮的前世今生仔细描绘,相之框,裱于心,就如阮那不争不抢的性格一样,默默付出,淡薄功名。
懂阮的人,一个人静静地拿着一把琴,找一个不打扰人的地方,琴音瑟瑟,婉婉而出,静的只能听到琴弦的震颤和淡淡的呼吸。
懂阮的人,理解了此生一把阮咸琴,淡看红尘笑迎春的高冉境界。看懂了阮,也就看懂了人生。是的,它不争,不抢,不在人前展示,不炫耀自己,但它却是民乐中中音声部独挑大梁的战神将军, 高音润色,低音烘托。只有中音才是乐曲的脊梁,才能让一首美妙的音乐有了前提。

蓝雯轩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旅行|埃及旅行手帐(二) (3人喜欢)
- 人生在于“选择” (31人喜欢)
- 旅行|埃及旅行手帐(一) (7人喜欢)
- 在槟城,发现“伍连德” (1人喜欢)
- 白蛇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