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每天读首诗吧 雨里鸡鸣一两家, 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 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两天在重读人类简史,男神作者说,“History is something that very few people have been doing while everyone else was ploughing fields and carrying buckets.”在这本书大历史的口径下,这句话突然看的让人晃神。一将功成,万骨枯。 尤其是在中国吧,古老的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民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而那些在历史上留名的诗人舍得花费笔墨,留下当年农耕生活的真实画像,也真是再可贵不过了。 于是细细想了想印象里描写农业生活的诗,而且不能是诗人自己归耕的诗。第一首冒进脑海里的,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第二首是白居易的《观刈麦》,第三首就是王建的这首《雨过山村》,第四首是“绿遍山原白满川”,第五首是王维的“积雨空林烟火迟”,第六首是黛玉帮宝玉写的“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还有一首“桑柘影斜春社散”,王维的“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也十分动人,而白居易的“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就很心疼了。 听说农历三月是养蚕的月份,因此又称“蚕月”,所以这首诗大概就作于清明前后吧。为了这,我还特地请教了小时候养过蚕宝宝的舍友,她也说不清是什么时候,只是说要有嫩桑叶的日子。“清明前后,点瓜种豆”,也是家喻户晓的谚语。我到现在还记得我是怎么知道这句谚语的,那是童年某一年的清明时节,我妈在院子里松好的土中撒下豇豆种子,我蹲在台阶上看,妈妈于是教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还记得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仲夏晌午,绿槐高柳,阴满中庭,在爷爷奶奶家吃完午饭看电视的档儿,爷爷奶奶说“咕咕虫”又叫了,我于是侧耳静听,在嘈杂的阳光声中果然听到檐下一声声,“布谷布谷”,温吞可爱,回头开心的冲爷爷奶奶笑,像发现了什么大宝贝。“布谷布谷,收麦种谷”。听说布谷鸟一叫,就是麦收时节了,可是过了这么多年,我已忘记那声布谷鸟叫后多久,人们就农忙起来了。 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农耕中,积累了多少关于自然的智慧。而我自己知道的太少,于是总觉得辜负。提起中国的劳动人民,从小就在作文里写,勤劳智慧,坚强勇敢,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是越长大,越关注个人的具象。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千秋与万代,到如今,都尘归尘,土归土。也许是因为他们终将逝去,于是格外希望他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许是知道自己也将逝去,所以格外希望自己,多看看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