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的冷与热
印象中的宝钗永远是落落大方、成熟稳重的大家闺秀。她博览群书,诗词、哲学、绘画、饮食,无不通晓;她体贴周到,像个大姐姐一样关心大观园的姐妹;她贤良淑德,时时规劝宝玉。在世人眼中,她应该是个完美的封建淑女。
曹雪芹用艳冠群芳的牡丹比喻宝钗,给予她极高的评价。宝钗得到的评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确,宝钗时时以淑女自居,不肯多行一步,多说一句,自然难有真性情的流露。与同龄的少女相比,宝钗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甚至,在金钏投井、尤三姐自杀之时,我们在宝钗身上看不到常人该有的同情悲悯,而是一种冷漠和凉薄。这种冷,从蘅芜苑“雪洞般”的装饰也可见一斑。
然而,宝钗是一直这么冷吗?似乎也不是。宝钗天生一股热毒,需要服用冷香丸。宝钗又何尝没有少女的情怀,却要时时压制这种天性。于是滴翠亭杨妃戏蝶成为她难得的一次天性流露。然而一旦她听到小红的闺房私语,明哲保身的本能使得她立刻恢复平时的面孔。宝钗规劝黛玉少读邪书,自己却自小便熟读这些“言情刊物”,可见宝钗亦曾有过一份热烈和明艳。
是什么改变了宝钗呢?我以为是家族的重担。黛玉常常对自己的身世自怨自艾,我也曾认为宝钗的境遇要比黛玉好的多,现在来看,宝钗也有有自己的苦楚。薛家处在士农工商的最低等,社会地位并不能和贾家相比,可谓富而不贵。而宝钗父亲早亡,兄长颟顸,只有母亲苦撑残局、宝钗别无选择,只能收起天性,强迫自己长大,帮着母亲维持家业。像黛玉湘云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当票都不认识,与同龄人相比,宝钗应该见过更大的场面、经过更多的风雨。
与宝钗命运相似的大概便是入宫的元春,她们都是为了家族的振兴,担起了一介女子不该承担的重任。宝钗也渴望像元春那样,“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却未能如愿进宫。还是为了家族,她明知和宝玉没有感情,却还是嫁入贾府,最终独守空闺。
红楼梦为天下女子树碑立传,像宝钗这样优秀的女子,却无法活出自己渴望的模样,无处施展自己的才华,这是多么悲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