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 越西
巜越西》
第一次从成都坐火车,沿成昆线去西昌。
车箱里的人不少,几乎“座无虚席”,声音有些嘈杂,听不清说着什么,只是对面的一个小姑娘声音细小、清楚,是带四川口音的国语,知道了他们是回乡的旅客。
这趟车是特快,西昌离成都也就几百公里,却要走十个小时,后来才发现,成昆铁路是单线,反正到西昌是这样的,在大站停下来让道给驶向成都的车次,又不知钻过多少山洞,穿过多少山嶺,一会儿“白天”,一会儿“黑夜”的,速度慢得可怜。
无聊是必然的,但外面的景致是新鲜的。这里应是川西,海拨较高,越往西越高,与青藏高原相连。路两边都是陡峭的大山,下面是深深的河谷,水流湍急、凶猛,颜色发红,很混浊的样子,一定是跟这里土地的颜色也发红有关吧。坐在对面的小姑娘说,她家那里的水很凶猛,好可怕的。
她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当知道是北京时,紧接着说她曾去过北京,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还是硬坐。讲了在北京的经历,除玩了长城好象也沒去太多的地方,在市里玩的时间多点,对北京的印象是热和雾霾。
她大大的眼睛,留着短髮,穿带干净朴实,但又不失青年人的时尚,身材廋小,很机敏、精干的四川姑娘。通过闲聊才知道她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英语专业,在成都实习完,先回家看看,再找工作。找工作挺难的,要经过几道考试,还有面试,她希望去成都,大城市吗,机会毕竟多些。回到家还得好好准备,争取找个好工作,当然与英语有关,最好当英语老师。
车走着,抬头望着两边的大山,想到己走过的川西其它地方,如雅安、康定、理塘,以及汶川、川古寺等地。看到过川藏线的茶马古道,那是顺着山腰开挖出的羊肠小道,东起雅安,中间经过康定、新都桥、理塘、昌都到拉萨,蜿延2000多公里。要翻越众多的山囗,如海拔4200米的折多拉山口,那是从四川进入青藏高原的唯一通道。可以想像当时马帮所要经受的艰辛万苦,穿越彝、羌等民族的控制区,冒着被抢、被杀的生命危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是对川西地形、地貌的准确描述。大山里人的生活由于交通不便肯定要艰难许多!
座座青山绿葱葱,
河谷奔腾向东流。
坡上散落人家远,
玉米遍布近眼前。
想到山水,那不可以变成金山银山吗?姑娘告诉到,国家鼓励当地农民种植烟草,她家的一个亲戚就承包了上百亩的山地种烟草,收成好的时候可以有20一30万的收入,但今年遭遇冰雹,可能是亏损。采下的烟叶要挂在竹杆上,用火熏干,绝对是技术活。可见山民的生活不易,靠天吃饭的艰辛!
车走着,她不时地告诉我们经过的地方,当列车穿过一座大桥时,她指着汹涌翻滾混浊发红的江水告诉说,这就是大渡河。噢,在康定看到的大渡河一定就是从这里流过去的,只是河面更宽,水流也沒那么湍急。遥想红军勇夺大渡河时的情景,该是怎样的壮烈。
车走的真是很慢,有时停下来给别的列车让路。她静静地告诉我们,到西昌还得4一5个小时呢。这时我问她哪儿下车,她说:越西,还得有2个小时就到了。又补充到,过了越西,还有几个大站要停,要我们注意听广播,或等列车员的通知,提前作好下车准备。她说话的声音细小而亲切。
我说世界很大,问她为何不考虑到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发展,她若有所思地回答,那里人生地不熟的,没有朋友亲人,会很孤单的。是的,对一个20岁初头,在大山里长大的小姑娘来说,外面的世界的确很大,很精采,但自己还要量力而行,寻找适合自己的地方去发展。
这时,浮出脑海的词:原生态。在藏区,看到藏民三步一拜地走在朝圣的路上,用生命去实践自己对宗教的虔诚,死而无憾,只希望自己的灵魂进入天堂。记得,格桑卓玛的话,他们的衣服是脏的,但他们的灵魂是纯洁的;死去的人的一颗门牙会被别人带到大昭寺,镶嵌到牙柱上!只有到过藏区高原,才能理解宗教的意义,寺庙的作用。越是高原、深远之地,似乎越是原生态,人文色彩上那古老的风俗和文化。
善良和纯朴是原生态的近义词,山里的人们需要彼此的亲情和帮助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所积垫下来的品质,这些都体现在姑娘的身上,她的眼神中流露着平和、亲切和热情。这不正是大山里的原生态所富予人的一种善良和纯朴的品质吗!
越西到了,她拿好行李准备下车,声音细小而亲切地对我们说,祝你们玩得愉快。这站下车的人很多,都是她的老乡吧,大包小包的,她只是个小背包,手上提个小袋,挤在下车的人流里,这时,她又回过头来,右手轻轻地抬起,摆了摆,小声地对我们说“再见“。
列车缓缓开动了,我试着在人群中找到她的背影,一刹那显现在车站出口,瘦小而轻盈,外面靠山的马路上乱糟糟的,有很多“摩的”,街道狭小、脏乱,她就要从这里坐车再到十来公里以外的家。
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就叫她“越西”吧。越西的人生之路才刚刚开始,望着两边的大山,真心地祝福她,“越西,一路顺风”!
16.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