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lity is the only thing real?
现在是2018年4月7日星期六,北京时间9时33分。
昨天看了电影《头号玩家》。
真是非常酷的一部电影,《阿基拉》的摩托车、金刚、机械哥斯拉、高达……
真的,故事不用太讲究,只是能把这些元素串起来,我就会觉得很嗨。
在主题上,又一次走了简单的路。
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电影又一次旗帜鲜明地支持现实,当然,爱情戏也是要掺一点点的。嗯,这套路我个人有点腻味。
(正是因为腻味,所以标题上打了问号)
第三关,不为输赢的游戏,这一点很赞,这个设计很好,尤其是用游戏史上第一个彩蛋(雅达利的《冒险》)来讲这个道理。
《头号玩家》里的社会结构很有意思。
最让我觉得好玩的是——这里的人仍有剥削价值诶,IOI养了一堆炮灰玩家。
那场景很容易让人想到奴隶制,也很容易触动到观众,但我个人更好奇另一种情况——如果未来穷人没有剥削价值了呢?
又有,这电影的BGM可以再嗨一点。
当然,这很有可能是电影院的问题,忍了吧,毕竟它比别的影院便宜好几块啊。
又有,边上是一对母子。
母亲很想教育孩子,先问能不能听懂英语,后说玩游戏多么恐怖。
中间,《闪灵》场景出现,母亲并没看过那电影,她跟孩子说这是《头号玩家》虚构的一部电影。要不是正在看电影,我真想给他们提供讲解服务。
很多人很怕《闪灵》,我倒不怎么怕。
《闪灵》场景出现,我觉得很嗨。
哎呀,如果以后有好的恐怖片上映,我应该去电影院。不过,看边上的人一惊一乍,我应该会烦的吧?
说到《闪灵》,多说几句。
斯蒂芬·金原作,库布里克导演,虽然电影评价很高,但斯蒂芬·金并不喜欢。
小说比电影纯粹,电影比小说难懂,库布里克在电影里掺了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我到现在都不确定那照片是怎么回事,有空应该再看一遍。
不过之所以想多说几句,不是因为《闪灵》,而是因为《迷雾》。
《迷雾》也是斯蒂芬·金原作,导演是弗兰克·德拉邦特。弗兰克·德拉邦特拍过三部斯蒂芬·金的作品,都非常出名,《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和这部《迷雾》。
电影《迷雾》的结局实在太恶心了,我现在都觉得恶心。
电影《迷雾》的故事是这样的:
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忽然起了大雾,雾里好像还有怪兽,于是一堆人被困在超市里。
接下来,我们可以把人分成四拨:
第一拨只有一个人,那是一个母亲,她不顾危险走出超市,因为她家里还有一个女儿。走之前她问有没有人跟她一起去,结果一个都没有。
第二拨好像也只有一个,那是个理性主义者(只是这么命名,并不一定真的理性),他不相信雾里有怪兽。
第三拨是主角团,经验主义者,现在都看见怪兽了,还扯什么不科学,赶紧想怎么面对吧。
第四拨是邪教团,邪教领袖借题发挥,说怪兽是上帝对人的惩罚,人类要学会信仰,至于不信的人,那就拿去献祭吧。
故事最后只有第一拨人活了下来,后面三拨全完蛋了。
第三拨里的主角虽然没死,但比死了还惨,他们一行人开着车往外突围,最后车没油了还没冲出迷雾。
他们决定自杀,倒霉的是子弹少一颗,于是主角把队友们都杀了,最后自己出去作死,结果这时发现救援到了。
主角很绝望啊,作为观众我也很绝望啊,后来看原著,这一段完全是导演发挥。
我承认,这样安排结局比原著震撼,但真的让人太不舒服了。
如果这四拨人是象征,那电影的主题是说只有第一拨人——爱人的人、不顾自己安危的人才有资格活下去吗?
很抱歉,我不认这个道理,我觉得第三拨人也有资格活下去。
如果这四拨人不是象征,也就是说这电影就是讲个故事,那安排第三拨人死我觉得太恶趣味了。
尤其第三拨人的人员配置很像一个家庭,有老有小,有男有女,你就是想搞一个人伦惨剧给我们看是吗?
日常写字。
这笔快不行了,写不了小字了,细节也快控制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