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管理疲劳与压力
选择看《摆脱疲惫感》这本书,是因为自己与日俱增的疲惫感。起初疲劳来袭,只是有感于自己三十了,怀疑是而立之年的阵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久久挥之不去,让我难免有些困惑,难道自己的身体真的如我的头发一样出现了早衰?当然不可能!我内心的独白是,正值壮年的自己,没有什么疲劳是一场好觉不能解决的,读《摆脱疲惫感》一书真正的目的是想找出一个不需要充足睡眠就可以消除疲劳的方法,毕竟一次完美的睡眠对于现阶段的我也不是那么容易,不过最终我失败了,因为当我想谈谈关于疲劳与压力的政治问题时,书里给我讲了一段与科学有关的故事。
疲劳的原因及影响。
从事体力劳动而产生的疲劳不难理解,毕竟身体做功在那里摆着,而从事一天脑力劳动为什也会如此疲惫呢,高中生物课扎实的同学应该还记得ATP与腺苷相互转化的知识,脑力劳动也不外乎新陈代谢,总结书中的论点即:“长时间复杂的脑力劳动会让腺苷积聚在神经系统内,神经元供能不足便产生正常得疲劳,休息得不充分、熬夜以及其他一些身体亚健康会阻碍代谢地补充,使神经内分泌情况难以恢复到最佳状态,影响人的认知、记忆、阅读、语言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大脑沉浸于某项工作的能力被削弱,表现为难以集中注意力。疲劳的机制决定了伴随我们的疲劳感出现的还有成就感的降低,对工作失去兴趣、容易产生暴力倾向等附带效果。因此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和不良的工作方式会改变人的“性格”,使人变得无趣、无神、无味。”
为什么要了解疲劳地影响呢?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话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但想想便觉有些不妥,疲劳非彼亦非敌,何来“知彼”和“百战”之说呢?疲劳是身体、精神地一种反馈,是切身的利益,切身地体会,我们更多地应该反思自己、反思环境。是否存在不和谐的家庭、同事关系让你紧张和不适,不合理地作息影响睡眠,身体的炎症、疼痛、环境的污染、恶劣等原因,让身体、精神产生警觉,造成压力;是否由不断累积得疲劳,导致注意力涣散,影响做事效率;是否没有底线地承担疲劳和压力,导致耗尽感。而让我震惊的是:“当我们有耗尽感时人的神经系统已经出现了器质性地变化,也就是它不再仅仅时一种情绪了,而是像我们身体上的伤口一样实实在在的物理性存在,跟伤口导致得疼痛一样,情绪感受只是附带性的结果。耗尽感是神经系统崩溃早期主要症状。”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去重视这种感觉,遗憾的是耗尽感这略显主观的感受作者并没有量化出判定标准,而它又与“身体被掏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着实让人费解。
科学的休息方案。
一本书如果只起个标题,然后单刀直入地讨论结果必然会让人觉得单薄无趣,所以类似《摆脱疲惫感》这样的工具书也会花大量篇幅描写“解题过程”,这样书的厚度增加了,解题过程也可能给读者些许小灵感,作者和读者各取所需皆大欢喜,那么在研讨大脑休息的方案里有哪些值得我们探讨的东西呢,作者告诉我们:休息,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策略。
休息,复杂吗?
休息,不复杂吗?
不同的休息方案应用于生理的过程稍显复杂,而对于我们这些饥肠辘辘的食客来说,先不提“蒸羊羔, 烧花鸭”的事,来碗米饭才是正事。
假如情景设置在工作中,那么休息的方案可以分为四种。
一、短期休息方案:转做不同的事情。人脑并不是一个面向多任务的系统,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由于“任务切换耗散”和“任务混淆耗散”的存在会非常低效,所以新的事情要与先前的事情有认知上的明显差异,不然的话达不到休息的效果,如:由“脑力劳动”转做“体力劳动”。
二、中期休息方案:午休或冥想。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了人能高效工作的时间很有限,通常不超过几小时,在一个典型的工作日中,几小时之后通常是午休,条件不便的话可以选择冥想等精神放空法。
三、应急休息方案:喝咖啡、红牛等功能饮料。这类方法会使人在神经系统处于危险的工作状态时没有得到及时的疲劳反馈信息,应急状态下可以一试,不便长期使用。
四、长期休息方案:每晚足够长时间的深度睡眠。良好的睡眠能在一天的高压工作和疲惫之后全面地恢复神经系统。如果睡眠有问题,则会大大降低生活质量,同时也会给神经系统带来额外压力。有睡眠问题的人应当早日寻医解决。
如何管理疲劳与压力。
每个人对疲劳的耐受性是一个生理性能,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这是一切成功学,鸡汤文的软肋,所以应对疲劳和压力应从生理上入手。
一、提高疲劳和压力耐受性。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大大提高我们对疲劳和压力的耐性,这包括合理而有规律地锻炼,不抽烟不喝酒,不搞社交隔离,少吃垃圾食品,保持充足睡眠。
往往最简单的道理,最有效,对于压力地管控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睡个好觉。“良好睡眠的办法并没有特别多,每天按时休息,睡前关灯,不看手机往往就能解决大部分人的问题”,但是往往大部分人都无法遵守,越是看似简单的问题执行起来越难,真是个充满哲学辩证的问题,如果我们无法做到每天按时睡觉,那只能调整自己对于疲劳和压力地反应。
二、调整自己对于疲劳和压力地反应。作者告诉我们“需要对自己的疲劳耐性有一个客观地认知,即我们每天能做多少事情,能高效工作多少时间,解决多少问题。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这个值是相对稳定的,只有有了这个了解,我们才能对工作和生活有一个合理地预期,知道自己能力的范围,从而不必因为这个范围之外的事情而自责,也可以根据这个阈值制定合理的工作和生活计划。”其难点是如何量化这个相对稳定的“值”,书中并没有给出,需要更多的有心人去探索。
三、缓解疲劳的方法。一旦疲劳产生,大家不外乎把自己关起来大睡一觉,或者宅在家里打游戏,看电影以及无所事事,这些做法应对日常得疲劳时略显低效,我们更需要走出去,和朋友锻炼、运动,找些脑力需求较少地活动,既能让我们获得很好的休息,同时社会联系又能让我们找到压力的宣泄口。
四、预防疲劳的小窍门。工作时间,持续投入超过一个小时要休息几分钟,起身走动一下。拒绝多线程的工作状态,不要同时做多个事情,多任务是非常低效的,同时又产生更多的疲劳感。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疲劳和压力管控不太需要单独拿出来研究,它只不过是养成健康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后水到渠成的事情。当然,每个人都有超越自我的渴望,这似乎又与疲劳和压力管理所说的“量力而行”有悖,其实并不然,当我们能够对有效管控疲劳和压力时,就有更强的把握机会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才有提升的可能。
最后将FS-14(英国King’s College Hospital提出的使用最广泛的疲劳量表)提供给大家,以便大家定期使用量表监测自己的感知疲劳程度,对自身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有一个合理的认识。
第1题:你有过被疲劳困扰的经历吗?
第2题:你是否需要更多的休息?
第3题:你感觉到犯困或昏昏欲睡吗?
第4题:你在着手做事情时是否感到费力?
第5题:你在着手做事情时并不感到费力,但当你继续进行时是否感到力不从心?
第6题:你感觉到体力不够吗?
第7题:你感觉到你的肌肉力量比以前减小了吗?
第8题:你感觉到虚弱吗?
第9题:你集中注意力有困难吗?
第10题:你在思考问题时头脑象往常一样清晰、敏捷吗?
第11题:你在讲话时出现口头不利落吗?
第12题:讲话时,你发现找到一个合适的字眼很困难吗?
第13题:你现在的记忆力象往常一样吗?
第14题:你还喜欢做过去习惯做的事情吗?
10、13、14(是)计0分,(否)计一分,其他(是)计一分。
评定标准:2~4分计轻度疲劳;
5分以上但是持续时间少于一个为疲劳;如果持续一个月但少于6个月则为长时间疲劳;慢性疲劳综合症的疲劳状态在6个月以上。
注:每个人的感知疲劳普遍受主观因素干扰,其结果要理性合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