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爱对最亲近的人发脾气 | 熊太行义诊
熊太行义诊
人际关系疑难杂症诊治及研究中心
心理咨询师公开坐诊
节假日出诊 每周一次
欢迎来询

我一直有个困惑,我对朋友同事,尤其是陌生人都很耐心宽容,但对亲人总忍不住发脾气,发完脾气就后悔,可是下回照样大吼大叫,该怎么办呀?

有这种困扰的不是你一个人。
很多时候,我们把宽容谦和给了别人,却把最坏的脾气给了爱人和家人。
许多人给出的理由是“我的家人很宽容”。
这种解释乍一看很有道理,却经不住推敲。
宽容、有耐心都不是发脾气的理由。
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对点头之交发脾气,哪怕对方再温和、再宽容。
人们不会随便跟别人发泄情绪,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有面对在心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人,才会肆无忌惮。

爱对亲近的人发脾气,真正的原因往往在自己身上:
☉ 对亲近的人期望过高
比如小时候,我们觉得父母无比强大,对我们了如指掌。
长大后我们可能认为父母仍然强大,或者认为男朋友会和小时候的父母一样,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其实是不可能的),忽略了他们的实际能力。
一旦他们表现出无能为力或者不理解,我们就会愤怒、会发脾气。
比如,一位女士跟同事争了几句,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的丈夫。这个时候,她期待的是对方的支持。如果能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去恐吓一下同事就更好了。
结果听完后,丈夫说:“你也有不对的地方。首先……其次……”
妻子马上就会生气。
“别人不理解我就算了,你也不理解我,你就应该无条件支持我!”
☉愤怒是因为害怕被惩罚
有些人在严苛、否定的家庭环境里长大,比如,小时候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做错了事,就会被父母指责甚至体罚。
一旦他们做错了事,最害怕的是被指责,内心却充斥着压抑和不满。
现在亲近的人向他们提要求(比如多赚钱、早点回家、少喝酒、少玩游戏等),就会唤起他们压抑的不满情绪,大发脾气。
☉缺乏安全感,用过激的情绪得到关注和爱
有的人在外面很和气,一回家就变成了喷火龙。
他发脾气的真正原因是不自信。
美国心理学家Ainsworth提出的依恋理论里,有一种依恋类型叫焦虑-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这种依恋类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不止伴侣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经常担心对方不愿跟自己在一起,充满焦虑,极度害怕分离。
他们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想用这种过激的情绪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爱,平复自己的不安。
如果两人吵架,焦虑-矛盾型的一方会说分手,对方只有道歉挽回,才能让他感到自己是被爱的。

而我们知道,跟亲近的人发脾气就是在伤害对方,是在损耗这段关系,总有一天对方会疲惫。当他不再试图接纳安抚你的时候,这段关系也就破裂了(分手、离异和亲戚不联系等)。
如果我们真的珍惜对方,真的看重这段关系,就要用正确的方式去维护它:
如果你是爱发脾气的一方:
在《关系攻略(第一季)》《激情看命,亲密靠经营,承诺就要看自律了》这篇文章中,熊太行老师给出了两个建议:
1、进行情绪控制训练
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
首先要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在经历什么,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此外,要学会监控情绪,爆炸前可以想象一个火箭发射的场景,开始倒数:10,9,8……一直数到“发射”,这个时候再决定要不要发作。
2、改变自己的认知模式
发脾气这个行为跟我们的认知模式有关,比如吵架提分手的模式是:提分手对方就会挽留我,证明我是被爱的。这种认知模式就需要改变。
发脾气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反而会恶化关系。试着敞开自己,跟亲近的人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给对方机会去了解、理解你真实的一面。
如果对方给你一些建议,你得告诉自己:这只是建议,他没有否定你。
如果你是经常受气的一方:
1、坚持表达真实的感受
被发脾气了并不都是你的错,不要为了缓解矛盾就轻易认错道歉,你要把真实的感受告诉他。
比如,我很重视这段感情,但我不接受你现在的做法,你伤害我了。如果对方也同样重视这段关系,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
2、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安抚
如果你被发脾气了,你要做的不是在他发脾气的时候跟他辩论或者不说话,而是要在平时相处的时候支持他、肯定他,让他知道你是接纳他的。
没事的时候多赞美、多哄,比对方发脾气的时候哄和赞美有效得多,成本也更低。
前者是健身,后者是住院。
如果每次发脾气的时候都能收到你的爱和抚慰,他一定会做一件事:
年年发
月月发
天天发。
你,受得了吗?
参考资料:
[1] Mary D. Salter Ainsworth& John Bowlby,An EthologicalApproach to Personality Development,1991.
[2] Hillsdale,NJ:Erlbaum. Ainsworth, M., Blehar, M., Waters, E., & Wall, S. Patterns of Attachment,1978.
[3] ORT.Melanie Klein,bject Relations Theory.
[4] 黛安娜·帕帕拉,萨莉·奥尔茨:《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上册)》 (第10版) ,2013年.
[5] 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2013年.
[6] 卡尔·道森,萨沙·艾伦比:《接纳自己的不完美》,2015年.
[7] 熊太行:《关系攻略(第一季)》,2017年.
熊太行:人际关系洞察家,得到 App《关系攻略》专栏作者,《西游记》深度研究者。前杂志主编。原创自媒体「就叫熊太行也行」创始人
©转载请联系本人获取授权,公号请搜索「就叫熊太行也行」,豆瓣、知乎、微博请搜索「熊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