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的时代,我有妙招!
斯坦福教授张首晟两年前在混沌研习社上进行过一次课程分享,他感慨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学习的难点在于知识的匮乏,而当今我们面临的却是知识过载的焦虑。
知识焦虑
这是个知识泛滥的时代,知识服务层出不穷,我们的确有了很多可以「快速学习」的机会,但相同地,也让我们增加了选择的负担,这种选择一旦多了,我们就会更显得焦虑,就像穷途末路的你看到一地的金子,生怕错过一个就亏一脸。

在张教授的那个年代虽然获取知识的来源较少,但同时也减少了选择的困惑,这时候想读书的人会想方设法地找书看,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由于没有捷径可走,他们一般会选择一些成体系的内容来读,因此收效自然会更好一些。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知识服务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是怎样一个存在,会不会到最后,它只是满足了我们的那种「我看了的书」的状态,而不是「我读懂了」的状态。
直到看到了爱默生的书《生活的准则》后,我才有所顿悟。
在一百多年前就被誉为「美国的孔子」的思想家提过一个观点,在看书的层面上的本本主义是没有意义的,那种以为自己看了和实际读懂了有很大的差别。

爱默生的话值得令人反思,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下去,把知识服务当做是看书的途径简直是无稽之谈,而把它理解成一个选择好书的工具则可以接受,换句话说,可以把它当做我们选择好书的过滤器。
过滤器
如果你在邮箱上用过滤器,你会发现,它能很好地帮我们把垃圾邮件隔离,让我们把注意力聚焦在收件箱里剩余的邮件中。

而知识服务也是如此,经过专业团队的认真筛选,可以将市面上的一些优质读物呈现给我们。
他们就像一列精华书单,让我们可以把大块时间投入到对我们真正有用的读物上。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要更好地让书为我们所用,适当的输出是十分重要的。
基于以上认知,我们知道了主动阅读和输出是有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的,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身边的诱惑和限制太多:要么缺乏阅读的环境、要么缺乏阅读和写作的方法。
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
计划阅读
其实,我一直也在寻找答案。

在研究数字阅读的这两年时间里,我发现如果要让读者养成长期的阅读和输出习惯,无外乎是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的:
1)良性的奖惩机制:有奖有罚,有进有退,可以很好地给参与者以激励;
2)积极的交流圈子:通过同频人的交流可以让大家减少焦躁、增强阅读的信心以及坚持下去的动力;
3)互动机制的设计:对于参与者而言,日常打卡互评、交流都是相对重要的环节,涉及到成员是否可以切实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
4)有针对性的引导:对于入门者而言,有针对性的写作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能让参与者减少阅读和写作困惑,看到方向,继而增加输出欲望,以至于更好地理解所看的书;
5)合适的工具&平台: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尝试过了市面上主流平台发现「知识星球」是最合适我们模式的平台,通过它可以很好地对我们的内容进行沉淀,让整个环节跑得顺畅起来;
基于以上原因,我给自己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制定了计划性阅读方案——半月读,以期能实现更好的阅读目的。

当然,经过这些计划性阅读活动,我和我的伙伴们收获良多,并产生了许许多多“还不错”的书单、书摘和书评,既过滤了无用之书,又升华到“我读懂”、“我学习了”的读书目的。
如果你在知识焦虑的深渊中迷失而束手无策,那么你也试试计划性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