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壹週稿] 我那群日本迪倫迷朋友
「想得愈多,便愈明白我遺落在日本的是什麼──我的靈魂,我的音樂,還有那位藝伎樓的好姑娘──不知道她還記得我麼?假如日本人想認識我,他們可以聽聽這張唱片──他們也將聽見我的心臟仍在那間京都禪寺的庭園跳動不歇──總有一天,我會再去那兒把它要回來。」
──巴布迪倫,1978年為《Bob Dylan at Budokan》東京武道館實況專輯所寫,時年三十七歲。
「真可惜,巴布去不成你的家鄉。」傑對我說──眾所皆知,原訂四月初舉行的台港京滬巡演,後來吹了。
「沒關係,我人已經在這兒了,我很開心。」我說。
傑的太太瓊安娜也陪他一塊兒來了日本──迪倫正巧有首名曲Visions of Johanna與她同名,或許是美麗的巧合,又或許是她太愛那首歌,我沒有問。他倆都是坐四望五的年紀,老家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此番飛越重洋跟著迪倫巡演,從大阪、名古屋到東京,總共十四場演出。我們相識那天,他倆已經看了十二場,再兩場就功德圓滿,得銷假回家上班了。
引介我與傑夫妻認識的,是吾友加藤。加藤不愛雞鴨魚肉,不大喫日本菜,我們約在京橋的印度菜館Dhaba India會面,加藤說那是東京最好的印度館子。午間特餐1600圓,果然好喫。仔細想想,我與加藤相識十幾年,一起喫過不少次飯,他帶我去過三家印度館子、兩家義大利館子,確實沒喫過日本菜。
1997年,迪倫赴日巡演,我下定決心飛去朝聖,卻苦無管道買票,只能在樂迷論壇貼了篇「救命!台灣樂迷想去日本看演唱會」的求救帖,第一個回信伸出援手的,就是加藤。後來我們成了朋友,他帶我遍訪新宿東口十幾家靴腿(bootleg,私釀地下錄音)專賣店,我們還曾在1999年共赴紐約看迪倫和保羅賽門聯合巡迴,順便去紐澤西看了兩場布魯斯史賓斯汀與E街樂隊重聚家鄉的盛大公演。加藤名片上的職銜是看上去很酷的「翻譯、著述」,他翻譯的幾乎都是樂手傳記與回憶錄,替雜誌寫了三十年的樂評,領薪水的「正職」則是在補習班教英文。
「你會教學生迪倫的歌嗎?」瓊安娜興味盎然地問。
「啊不,我教的是讓他們考試得高分的那種英文......」加藤微笑道。彷彿是說,教他們那些歌?未免太糟蹋迪倫了。
這次來日本看演唱會,又是加藤幫忙買的門票。我拎了一盒新東陽鳳梨酥、一張林生祥《野生》和一張原住民歌謠《八部傳說‧布農》專輯,權當謝禮。這些年若來日本,有空便約他喝杯咖啡,順手帶些台灣唱片給他聽。他細細問了這些音樂的背景故事,然後高興地說,他回去仔細聽聽,再替雜誌寫兩篇樂評。而且要早點兒聽,最好是他動身去韓國之前──加藤聽完三月29日的演唱會就要回家打包行李,準備飛首爾參加迪倫的亞洲演唱會終點站。他追著迪倫去過美國、墨西哥、巴西,地球都繞著跑過兩圈了。
「去墨西哥和巴西還好,雖然不懂西文葡文,看著牌子至少還念得出來,韓國就不行了,連念都不會。所以我學了點韓文,至少先把字母讀懂,比較不會迷路。」加藤說,他只花了一星期就把韓文字母背上了。
原本加藤打算跟著迪倫跑遍台港京滬的,早早叮嚀我替他買票,我還想著總算輪到自己當一回導遊,可以帶他去淡水走走呢,下次吧。倒是位津子說,迪倫不來台灣不要緊,她或許還是會來台灣,不為迪倫,純散心。那我當然要盡地主之誼的,我說。
和位津子是在最後一天演出散場後,在門外遇見的。十多年沒見,位津子模樣沒怎麼變,。我們在1997年迪倫名古屋演唱會後的樂迷聚會上認識,她也參加了1999年的紐約巡演。這姑娘連看六場演出,事前一張票也沒買,卻總能在演出前順利進場,有時甚至一毛錢都不用花,簡直神之又神。位津子用簡單英文寫的演出心得貼在樂迷論壇,總是迴響熱烈,她那會兒也就二十出頭吧,對迪倫的研究卻不輸加藤那輩的老樂迷。1999年七月26日,我們在Tramps俱樂部門外排了十二小時的隊等進場搶站位,閒閒聊起,纔知道她也對台灣電影挺熟的,侯孝賢、楊德昌都知道。
異地重逢,趕緊掏出本子請她留下電郵。位津子邊寫邊說,我現在改姓了──哎呀,當年那個為迪倫勇闖天涯的小姑娘,現在結了婚,是兩個孩子的媽了。但,還是看了日本巡演全部十四場演唱會!
位津子的好朋友奈穗子也跟她在一塊兒,她是我所認識惟一親口吻過巴布迪倫的女人。97年大阪演唱會,奈穗子在安可曲之後跳上台,大方抱了迪倫一把,在他臉上狠狠親了一口。迪倫的保鑣還沒來得及反應,她已經從容下台了。事後大夥爭問她跟迪倫咬耳朵說了些啥,奈穗子說,她先問:「我可以親你嗎?」迪倫說:「喔,yeah」,然後她說:「請多來日本!」迪倫說:「喔,yeah」。那,迪倫親起來怎麼樣?奈穗子摸摸自己的臉,比個手勢說:「很糟,鬍子」,意思是,太扎啦,不好親。
跟新木也是大阪一別,十幾年沒見啦。新木擁有藥學博士學位,在東京的製藥公司上班,和他一塊兒來看演出的高中死黨岩本,是日本經濟新聞社山形支局的局長,兩人都是社會精英。他們從十五六歲就是最好的朋友,一起迷上搖滾樂,高中時候就拼命攢錢買票,一塊兒去看了迪倫初次赴日的武道館公演......
「等一下,武道館公演是1978年,你們那時候就去看了?」我驚訝地問道。那年我纔七歲,新木看上去也不過四十出頭啊。
「對,那年我們都十七歲。我今年四十九了。」
然後一夥年長樂迷開始細數1978年以來,迪倫到過日本幾次,誰哪一年去看了幾場......。1979年發行的實況專輯《Bob Dylan at Budokan》在歐美評價始終不甚高,在日本樂迷心目中卻自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每個資深樂迷都能講上幾段這張專輯的幕後祕辛故事。
這群朋友之中年紀最長的,是很晚才迷上迪倫的洋子阿姨。在名古屋相識那年,她已五十多歲,卻是初次親睹迪倫演出,從福岡到札幌連續看了十一場。如今她頭髮都白了,眼睛也不大行了,在Zepp那樣擁擠的Live House站著看完整場演出,腰腿都喫不大消,空氣也不好,事前得先喫兩顆鎮靜劑,免得血壓飆起來。洋子阿姨的學生五十嵐陪著她,眉清目秀的男孩,才十七歲,讀工業職校,未來的志願是當一位琴師,手工製作木吉他──聽他這麼說,我趕緊把李宗盛和Lee Guitar的名字抄在他那本貼了迪倫樂團成員照片、寫滿背景資料筆記的拍紙簿上,請他有空也不妨關注關注。
洋子說,她那同為迪倫迷的小女兒這次沒法來,因為懷孕了,不能久站。我連忙恭喜:「哎呀,當然是寶寶第一,寶寶比巴布迪倫重要多啦!」洋子阿姨聽了這句話,倒沒有顯出要附和的意思。
「你帶了口琴嗎?可以吹一曲給我聽嗎?我好喜歡聽你吹口琴!」洋子阿姨說。真沒想到她還記得!1997年演唱會後,這群歌迷曾在名古屋一間叫Blonde On Blonde(以迪倫1966年專輯命名)的小酒館聚會唱歌,我帶著十孔小口琴,也湊熱鬧彈唱了兩曲。都十幾年了!「我也記得你唱的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口琴吹得好!」新木說。哇,他也記得!
但這回我沒帶口琴,只能和洋子阿姨抱歉。「我記得你那天吹了You Ain't Going Nowhere,我是不是借你一支B調的口琴?那是迪倫的工作人員散場時候偷偷送給我的!」什麼?我十三年前在日本親口吹過迪倫的口琴?居然一點印象也沒有!是那天喝多了麼?
聊著,洋子阿姨笑吟吟從包裡掏出幾張摺得皺皺的紙,攤開──秀氣的字跡寫著Forever Young(1974)的歌詞。她說,枯等開場的時候,反正沒事,她便拿出紙筆默寫這首歌。誰也不知道,那天迪倫竟會真的唱了Forever Young──他每天演出的曲目都不一樣,終場之前,沒有人知道今天會聽到什麼。
「這是奇蹟啊,他感應到你的心意了!」我說。
「巴布唱不唱這首歌,我都一樣開心,只是我沒有想到,他真的唱了......」洋子阿姨輕撫胸口,不勝柔情。
Forever Young原是一首父親獻給孩子的歌,當年迪倫才三十二歲:
願你雙手時時忙碌
願你步履時時輕盈
每當風向轉變
願你總能守得住、站得穩
願你時時滿心歡喜
願你歌聲傳唱不歇
願你永遠年輕
永遠年輕,永遠年輕
願你永遠年輕......
2010年三月29日晚上在東京Zepp,迪倫日本巡演最後一場。我站在人叢中,迪倫就在十幾公尺前方。六十九歲的歌手對台下兩千歌迷唱起這首歌的時候,相同的歌詞,霎時有了全新的意義。我靜靜聽著,不知不覺,眼淚就流下來了。他老得真好,但願我們也可以。
──巴布迪倫,1978年為《Bob Dylan at Budokan》東京武道館實況專輯所寫,時年三十七歲。
「真可惜,巴布去不成你的家鄉。」傑對我說──眾所皆知,原訂四月初舉行的台港京滬巡演,後來吹了。
「沒關係,我人已經在這兒了,我很開心。」我說。
傑的太太瓊安娜也陪他一塊兒來了日本──迪倫正巧有首名曲Visions of Johanna與她同名,或許是美麗的巧合,又或許是她太愛那首歌,我沒有問。他倆都是坐四望五的年紀,老家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此番飛越重洋跟著迪倫巡演,從大阪、名古屋到東京,總共十四場演出。我們相識那天,他倆已經看了十二場,再兩場就功德圓滿,得銷假回家上班了。
引介我與傑夫妻認識的,是吾友加藤。加藤不愛雞鴨魚肉,不大喫日本菜,我們約在京橋的印度菜館Dhaba India會面,加藤說那是東京最好的印度館子。午間特餐1600圓,果然好喫。仔細想想,我與加藤相識十幾年,一起喫過不少次飯,他帶我去過三家印度館子、兩家義大利館子,確實沒喫過日本菜。
1997年,迪倫赴日巡演,我下定決心飛去朝聖,卻苦無管道買票,只能在樂迷論壇貼了篇「救命!台灣樂迷想去日本看演唱會」的求救帖,第一個回信伸出援手的,就是加藤。後來我們成了朋友,他帶我遍訪新宿東口十幾家靴腿(bootleg,私釀地下錄音)專賣店,我們還曾在1999年共赴紐約看迪倫和保羅賽門聯合巡迴,順便去紐澤西看了兩場布魯斯史賓斯汀與E街樂隊重聚家鄉的盛大公演。加藤名片上的職銜是看上去很酷的「翻譯、著述」,他翻譯的幾乎都是樂手傳記與回憶錄,替雜誌寫了三十年的樂評,領薪水的「正職」則是在補習班教英文。
「你會教學生迪倫的歌嗎?」瓊安娜興味盎然地問。
「啊不,我教的是讓他們考試得高分的那種英文......」加藤微笑道。彷彿是說,教他們那些歌?未免太糟蹋迪倫了。
這次來日本看演唱會,又是加藤幫忙買的門票。我拎了一盒新東陽鳳梨酥、一張林生祥《野生》和一張原住民歌謠《八部傳說‧布農》專輯,權當謝禮。這些年若來日本,有空便約他喝杯咖啡,順手帶些台灣唱片給他聽。他細細問了這些音樂的背景故事,然後高興地說,他回去仔細聽聽,再替雜誌寫兩篇樂評。而且要早點兒聽,最好是他動身去韓國之前──加藤聽完三月29日的演唱會就要回家打包行李,準備飛首爾參加迪倫的亞洲演唱會終點站。他追著迪倫去過美國、墨西哥、巴西,地球都繞著跑過兩圈了。
「去墨西哥和巴西還好,雖然不懂西文葡文,看著牌子至少還念得出來,韓國就不行了,連念都不會。所以我學了點韓文,至少先把字母讀懂,比較不會迷路。」加藤說,他只花了一星期就把韓文字母背上了。
原本加藤打算跟著迪倫跑遍台港京滬的,早早叮嚀我替他買票,我還想著總算輪到自己當一回導遊,可以帶他去淡水走走呢,下次吧。倒是位津子說,迪倫不來台灣不要緊,她或許還是會來台灣,不為迪倫,純散心。那我當然要盡地主之誼的,我說。
和位津子是在最後一天演出散場後,在門外遇見的。十多年沒見,位津子模樣沒怎麼變,。我們在1997年迪倫名古屋演唱會後的樂迷聚會上認識,她也參加了1999年的紐約巡演。這姑娘連看六場演出,事前一張票也沒買,卻總能在演出前順利進場,有時甚至一毛錢都不用花,簡直神之又神。位津子用簡單英文寫的演出心得貼在樂迷論壇,總是迴響熱烈,她那會兒也就二十出頭吧,對迪倫的研究卻不輸加藤那輩的老樂迷。1999年七月26日,我們在Tramps俱樂部門外排了十二小時的隊等進場搶站位,閒閒聊起,纔知道她也對台灣電影挺熟的,侯孝賢、楊德昌都知道。
異地重逢,趕緊掏出本子請她留下電郵。位津子邊寫邊說,我現在改姓了──哎呀,當年那個為迪倫勇闖天涯的小姑娘,現在結了婚,是兩個孩子的媽了。但,還是看了日本巡演全部十四場演唱會!
位津子的好朋友奈穗子也跟她在一塊兒,她是我所認識惟一親口吻過巴布迪倫的女人。97年大阪演唱會,奈穗子在安可曲之後跳上台,大方抱了迪倫一把,在他臉上狠狠親了一口。迪倫的保鑣還沒來得及反應,她已經從容下台了。事後大夥爭問她跟迪倫咬耳朵說了些啥,奈穗子說,她先問:「我可以親你嗎?」迪倫說:「喔,yeah」,然後她說:「請多來日本!」迪倫說:「喔,yeah」。那,迪倫親起來怎麼樣?奈穗子摸摸自己的臉,比個手勢說:「很糟,鬍子」,意思是,太扎啦,不好親。
跟新木也是大阪一別,十幾年沒見啦。新木擁有藥學博士學位,在東京的製藥公司上班,和他一塊兒來看演出的高中死黨岩本,是日本經濟新聞社山形支局的局長,兩人都是社會精英。他們從十五六歲就是最好的朋友,一起迷上搖滾樂,高中時候就拼命攢錢買票,一塊兒去看了迪倫初次赴日的武道館公演......
「等一下,武道館公演是1978年,你們那時候就去看了?」我驚訝地問道。那年我纔七歲,新木看上去也不過四十出頭啊。
「對,那年我們都十七歲。我今年四十九了。」
然後一夥年長樂迷開始細數1978年以來,迪倫到過日本幾次,誰哪一年去看了幾場......。1979年發行的實況專輯《Bob Dylan at Budokan》在歐美評價始終不甚高,在日本樂迷心目中卻自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每個資深樂迷都能講上幾段這張專輯的幕後祕辛故事。
這群朋友之中年紀最長的,是很晚才迷上迪倫的洋子阿姨。在名古屋相識那年,她已五十多歲,卻是初次親睹迪倫演出,從福岡到札幌連續看了十一場。如今她頭髮都白了,眼睛也不大行了,在Zepp那樣擁擠的Live House站著看完整場演出,腰腿都喫不大消,空氣也不好,事前得先喫兩顆鎮靜劑,免得血壓飆起來。洋子阿姨的學生五十嵐陪著她,眉清目秀的男孩,才十七歲,讀工業職校,未來的志願是當一位琴師,手工製作木吉他──聽他這麼說,我趕緊把李宗盛和Lee Guitar的名字抄在他那本貼了迪倫樂團成員照片、寫滿背景資料筆記的拍紙簿上,請他有空也不妨關注關注。
洋子說,她那同為迪倫迷的小女兒這次沒法來,因為懷孕了,不能久站。我連忙恭喜:「哎呀,當然是寶寶第一,寶寶比巴布迪倫重要多啦!」洋子阿姨聽了這句話,倒沒有顯出要附和的意思。
「你帶了口琴嗎?可以吹一曲給我聽嗎?我好喜歡聽你吹口琴!」洋子阿姨說。真沒想到她還記得!1997年演唱會後,這群歌迷曾在名古屋一間叫Blonde On Blonde(以迪倫1966年專輯命名)的小酒館聚會唱歌,我帶著十孔小口琴,也湊熱鬧彈唱了兩曲。都十幾年了!「我也記得你唱的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口琴吹得好!」新木說。哇,他也記得!
但這回我沒帶口琴,只能和洋子阿姨抱歉。「我記得你那天吹了You Ain't Going Nowhere,我是不是借你一支B調的口琴?那是迪倫的工作人員散場時候偷偷送給我的!」什麼?我十三年前在日本親口吹過迪倫的口琴?居然一點印象也沒有!是那天喝多了麼?
聊著,洋子阿姨笑吟吟從包裡掏出幾張摺得皺皺的紙,攤開──秀氣的字跡寫著Forever Young(1974)的歌詞。她說,枯等開場的時候,反正沒事,她便拿出紙筆默寫這首歌。誰也不知道,那天迪倫竟會真的唱了Forever Young──他每天演出的曲目都不一樣,終場之前,沒有人知道今天會聽到什麼。
「這是奇蹟啊,他感應到你的心意了!」我說。
「巴布唱不唱這首歌,我都一樣開心,只是我沒有想到,他真的唱了......」洋子阿姨輕撫胸口,不勝柔情。
Forever Young原是一首父親獻給孩子的歌,當年迪倫才三十二歲:
願你雙手時時忙碌
願你步履時時輕盈
每當風向轉變
願你總能守得住、站得穩
願你時時滿心歡喜
願你歌聲傳唱不歇
願你永遠年輕
永遠年輕,永遠年輕
願你永遠年輕......
2010年三月29日晚上在東京Zepp,迪倫日本巡演最後一場。我站在人叢中,迪倫就在十幾公尺前方。六十九歲的歌手對台下兩千歌迷唱起這首歌的時候,相同的歌詞,霎時有了全新的意義。我靜靜聽著,不知不覺,眼淚就流下來了。他老得真好,但願我們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