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格玛·伯格曼《假面》之我的解读】

前两天看完《假面》,原本只想像其他电影那样做一个简短的自我总结,但一位网友留言说想听一听我对这部电影的“评论”,这让我很欣喜,因为很少有人会在电影方面在意我的感受,所以我真心是为了这句话而“认真”起来,今天在这里为其做一个详细的个人解读。
首先这个“解读”一定是出于“个人”角度的,它并不一定正确,但却是“我”的思想产物。很久之前我在微博说过这样的话,每个人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外界不同,那么他对万千事物的看法一定存在差异,没有两个思想完全一致的人,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即使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你很懂我”,那也只是在某些事物的看法上达到了一定契合,但远远不是全部。所以接下来的解读我会以“导演思想”的角度去评说,但也请大家牢记它并不一定就是导演的真实表达,因为我妄不敢说读懂伯格曼,也不会有人真正读懂。
好了,题外话结束,下面让我们正式走进影片。《假面》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电影,我完全不了解伯格曼其他电影是怎样的风格,但单从此部来讲,我认为这是一部非常伟大的作品,连伯格曼本人都曾说过“这部电影拯救了我”,那么它神奇的地方到底在哪里?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个人初看此影片都不会完全明白其中的影射与含义,因为就算你能理解主旨,你可能也会无法再回忆起这与之前的某些剧情有什么联系,所以在这里我会用画面定格的方式来为大家解释,电影里的一幕幕到底是说了什么。
先整体介绍一下剧情:舞台剧女演员伊丽莎白(丽芙·乌曼 Liv Ullmann 饰)在一次演出中忘了台词,之后长达数月她拒绝说话,被送进精神病医院。照顾她的护士阿尔玛(毕比·安德森 Bibi Andersson 饰)被医生责怪没有尽职,医院安排她带伊丽莎白在一所海滨别墅疗养治病。两人到达别墅后,伊丽莎白有所好转,但还是拒绝说话和给予回应。阿尔玛经常对她说话试图打破沉默,但仍旧得不到任何回应,最后不得不倾诉起她与未婚夫之间的情感问题。阿尔玛偷看了伊丽莎白写给医生的信,发现她在信里谈论自己,于是愤怒地叱责伊丽莎白。面对彻底沉默的伊丽莎白,阿尔玛在狂怒中几乎将她杀死。受惊的伊丽莎白惊恐地呼喊出“不要!”,这让阿尔玛以为自己治好了她的病。可是伊丽莎白再次拒绝发出声音,她让阿尔玛成为自己的替身,与自己的丈夫做爱,照顾自己的孩子。阿尔玛在与伊丽莎白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自我的身份,悄然变成伊丽莎白的另一半。(摘自豆瓣)
首先,要解读此部电影一定要理解片名“假面——Persona”的释义。【persona:人物角色; 伪装的外表; [心] 形象; 人格面具;】这里有两个非常关键的表述:“伪装的外表”以及“人格面具”,掌握这两个词,将对后面剧情的理解十分有帮助。
接下来就请大家随着我的脚步走进影片的第一幕,影片初始,是由影片胶带的播放以及闪停跳跃的画面组成,最终停在了一部二格动画上,这里已经开始了导演的思想传达,即想引申出“人生如戏”的概念,每一个行为每一个动作,都是精心“设计”的,都是临时的表象,从而道出生活“尽是虚假”的主题,但我们注意到这其中有跳过男性生殖器的画面,这里想表明的是,在巨大的“虚假”背后,有着赤裸裸的真实,它是隐秘的,难以启齿的。(这个与最后阿尔玛对着伊丽莎白说出她隐秘想法的那段话有着相关联系)

接下来的一幕,依然是由各种看似毫无关联的图像拼接而成,鬼怪,蜘蛛,杀羊,钉手,雪地,枯木,围栏。。。这里并非全无含义,而是伯格曼的一种电影语言,想通过这些不安的因素,来表达出在生活“虚伪做作”的表面下那些恐惧,伪装,恶毒,残忍,痛苦,孤独,围困等情感映射,这也是影片中的两位女主伊丽莎白及阿尔玛在面对“虚假”外表下的心理写照。

再接下来的一幕,展现的是用白布覆盖的无声息的老人,此刻我理解是想传达一种“死亡”的表意,而随着清脆的电话铃声,老人忽然睁开了眼睛,这来自现实的“讯号”说明人还未死,却如死去一般,同样是在阐明在“虚假”生活背后人们的思想早已逝去,但肉体却存在于在这个世界上。而后出现用白布覆盖的男孩,实际是电影女主伊丽莎白儿子的映像。

男孩醒来,似乎在思索什么,然后翻开一本书,继而忽然伸出双手去追寻触摸,而触摸的那一幕,是一张模糊的脸,从电影后面得知这是女主伊丽莎白以及阿尔玛的脸,而之所以相互转换时隐时现,是借用伊丽莎白儿子的视角向我们传达着母亲对其真实与虚假的面对,是两种对立人格的体现,即“真我”与“假我”的区别。

影片随着一张张人脸的切换进入主题,之所以由人脸闪动来承接也是导演紧扣“假面”两字,即你看到的脸只不过是生活的表象,它并非内心真实的传达。在此之后故事正式开始,最初由精神医生交代护士阿尔玛去照顾一个在某天演出时忽然“失语”的女演员伊丽莎白。我在这里做一下关于“失语”原因的表述(这段很重要,理解了这里后面的剧情几乎顺理成章):伊丽莎白特定的“演员”身份使她在舞台上每时每刻都以表演示人,每一句语言每一个动作都是经过设计而展现的虚假表象,而她表情呆滞忽然又“想笑”是因为终于意识到:不仅舞台,人生不也是如此吗?一切都那么荒唐,那些看似合理的表现,都是经过思想的伪装,在某些人或事面前,要被迫做出适当的姿态,说出适当的言语,只有带上“假面”才能够生存下去,而当你一旦剥离开这些,赤裸裸展现在你面前的将会是难堪与折磨。这也是前文提到片名“Persona”伪装的外表,人格面具的基本表述,正是意识到了这些,伊丽莎白才开始了“抵抗”与“追寻”,即沉默不语,用来逃避这种精神上的自我认知与现实之间的痛苦与无望,同时实现自己对于“真我”的救赎。她想让人们去淡忘她已经形成于人们脑海中的固有角色,想摘去这层“假面”。此处丽芙·乌曼的表演十分精髓,把这种“觉醒”的心态转化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护士阿尔玛走进病房与伊丽莎白做了初次见面,阿尔玛惯例地介绍自己并试图与其沟通,但伊丽莎白却显得冷漠。因为此时的伊丽莎白已经进入了“还原真我”的状态,即不再试图以任何“应有”的形式去对待他人,同时也会自然排斥那些未曾卸下伪装,被迫做出反应的人们,阿尔玛即是如此,因为“护士”的身份使她不得不去用适当的话语去“去问候”,不论是行为还是言语,都是维持在“护士”这种身份之下的产物,所以伊丽莎白初遇是冷漠的。

后面是医生问阿尔玛与伊丽莎白相见的印象,阿尔玛此时卸下维持在伊丽莎白面前的“假面”,向医生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同时表达了自己并不想照顾伊丽莎白的想法。但从对话中可以看出,阿尔玛在卸下面见伊丽莎白“假面”的同时,又带上了另一副“假面”,即面对医生这种“身份”时所作的言语表达。

阿尔玛还是接受了继续照顾伊丽莎白的任务,她为她打开收音机,听到收音机里女演员的台词,伊丽莎白忍不住再次笑出了声音,这是电影中伊丽莎白第二次笑,与她之前的笑一样,都是因为“刻意表演”而觉得荒唐可笑。她的内心独白:“不论你的言辞多么恳切,情感多么投入,但你终究是在表演,是一种虚无的幻象,一切都不是真实。”

而后伊丽莎白惊恐地关掉了收音机,抓住了护士的手,此时的她是渴求的,因为虚假已经充斥了空间,她所希望的,就是一些来自外界,来自他人发自内心的真实表意,而阿尔玛真切的话语让伊丽莎白安心,此时的她卸下了护士身份的“假面”,说出一些自己内心的想法,甚至阿尔玛本身都觉得不妥,但这恰恰正是伊丽莎白需要的,所以她第三次露出了笑容,这个笑容是欣慰的。

而后阿尔玛为伊丽莎白播放了一段音乐,随着伊丽莎白脸部的特写画面渐渐暗淡,同时伴随掩面的叹息。我并不了解这段音乐是什么,但如果单纯把它当做“音乐”来看,或许是伊丽莎白相对于人的虚假来说,“音乐”这种纯粹的本体是可以接受的吧。

这一段是阿尔玛失眠醒来后的独语,她表达了对伊丽莎白行为的不解,同时与其做了对比,认为自己的嫁人,生子等等行为都是“内心真实”的写照,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行为,她自我认为满足于这种社会人格下的状态,但同时她的内心也开始产生了裂缝,伊丽莎白已经开始渗入她的灵魂,但阿尔玛依然用自我肯定的方式来安慰自己,这也为阿尔玛后面思想的转变做了交代与铺垫。此处毕比·安德松的表演同样深入精髓,将这种带有“不确定”的“自我肯定”表现的十分自然。

下一幕是伊丽莎白对于电视画面中关于“自焚”一段的惊恐。因为她意识到,自己与画中人是相似的,都是在用极端的方式追寻内心的“真理”,是对这个外部世界的反抗,但伊丽莎白依然是惧怕死亡的,在感同身受的同时又要保留生的底线,此时的她是惊恐与怯懦的。(与电影后面医生说她为何不选择“自杀”以及在面临死亡威胁时被迫发声的原因导演也在这里做了交代)

下面是阿尔玛为伊丽莎白读丈夫来信的过程,信中表明了丈夫的疑惑与自责,以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才导致现在的局面。同时发来了他们儿子的照片,不过伊丽莎白很快就将其撕毁了。撕毁的原因在本片的尾声部分有交代,这里提前告知一下,是因为自己在虚假生活的表象下,为了回应周围人们的“期望”才要了这个儿子,而当他真正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真实的想法是对其厌恶的,排斥的,但又不能表现出来,只得以“假面”相对,内心是挣扎痛苦的,所以她选择逃避,哪怕和他有关的东西。

下面是医生与伊丽莎白的对话。这段对话其实已经清清楚楚阐释了伊丽莎白“失语”的原因,这段话也是整部影片最关键的要素,是关于你是否可以看懂这部电影的根源。我在之前也有相关表述,相比于医生的“话语”,我所说的可能更容易被理解一些,这里我再次把医生的原话复述一下:
“无望的恶梦,不是表面上的,而是本质上的。每个梦醒时分都在警惕,两者之间的战争,别人怎么看你和你究竟是谁(q1),一种眩晕的感觉,一种想被最终暴露的持久的渴望,希望被看透,被击倒,甚至被淹没,每个欺骗的谚语,每个虚假的表情,每次苦涩的微笑,自杀,那是不可思议的,你不会那样做,但是你可以沉默和静坐,这样,你至少不用撒谎,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虚伪的表情和手势(q2),你是这么想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你的藏身之所也并不是密不透风的,到处都充斥着生活的骗局,你不得不做出反应,没人在乎,你是说实话还是撒谎,那只是在剧院里才变得重要的事,或者甚至在那里也不是(q3)。伊丽莎白,我懂你为何沉默,为何不动弹,你的毫无生气已成定局,我能理解,而且很钦佩,我想你该在这件事平静之后再扮演这个角色,直到人们不再感兴趣,你便可摆脱了,就像你摆脱其他角色一样(q4)”
为了便于后面剧情的解读,这里我再次为大家深度解读一下这段话,这里涉及到一些哲学与心理学的概念,即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以及拉康的“镜像阶段论”。
大家不要被这样的字眼吓到,我用最通俗最简短的语言来对这些理论做一下总结:主我与客我:“主我”指的是自己眼中的自己,“客我”指的是他人眼中的自己。自我互动:人不仅能够将外界作为认识互动的对象,也能通过与外界的联系影响从而把自己看作是是认识互动的对象。镜中我:与外界的互动中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相当于通过外界看到了自己。镜像阶段论:是在意识形态不成熟的情况下对自我的错误认知,以为自己是别人或以为别人是自己。
接下来我就将这些理论与电影中的相关内容结合来评说一下,伊丽莎白的头脑印象中,同样存在“主我”与“客我”两种人格(q1),而她之所以沉默,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即是对“客我”的排斥与否定,想回归“主我”的行为,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自我互动”。(q2)“客我”是他人眼中的已成人格,具体怎样其实别人不在乎也不关心(q3),所以他沉默的行为,只是在封闭“镜中我”,即自我认知的外界人格,想让人们逐渐淡忘“客我”(q4)折让伊丽莎白以为自己对外界不再有“客我”的表露,但是对阿尔玛来说实际上伊丽莎白形成了另一个“客我”,影片后半段,阿尔玛即陷入了“镜像阶段”,认为她就是我,我也是她。
我想继续通过截图来理解上述话语会更容易些,下面我们再次走入剧情。
医生安排伊丽莎白与阿尔玛前往自己的海边别墅进行“精神疗养”,在长时间的接触中,伊丽莎白被摘下护士“假面”的阿尔玛的“真我表现”所打动,渐渐接纳认可了她。甚至高兴自己终于寻找到了一位忠于自我认知,不被外界干扰的人,这与自己的“回归本我”的初衷吻合。而阿尔玛也在长此以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这种“真我体验”,伊丽莎白虽然一言不发,但却更加深入了阿尔玛的灵魂。

接下来是很美好的一幕,伊丽莎白在阳光铺满的海边拿过阿尔玛的手来看,此时的伊丽莎白不仅仅是接受,而是更加主动的对阿尔玛已经产生了兴趣,她觉得阿尔玛与自己是相似的人,至少此时此刻的状态是相似的,她也在更多的寻找着她们的共同点,据说这一幕也是导演伯格曼对于整部影片构思的灵感源泉。

阿尔玛为伊丽莎白读了一段书,内容大意是我们当下所有的焦虑,不安,残忍,恐惧,痛苦淹没了我们未来超脱的期盼,这里也对应了片头那些鬼怪,蜘蛛,杀羊,钉手,雪地,枯木,围栏的闪回片段,孤独与恐惧便是在抵抗这些生活虚伪背后的真实心理写照,伊丽莎白表示认同,但阿尔玛依旧不相信,说明阿尔玛的内心深处仍保有自己的角落,就像她当初夜半清醒独语时那样满足自己现有的生活,两种心理的博弈也正式拉开帷幕。

接下来是阿尔玛与伊丽莎白的日常对话,阿尔玛也在不停试探去窥察伊丽莎白的内心,于是给伊丽莎白讲述关于自己的事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试图去“医治”伊丽莎白的“失语”,同时想唤回伊丽莎白对外界生活的执着与热情,可不知伊丽莎白早已了然这一切。这里也体现了伊丽莎白与阿尔玛的两种对立心态。

伊丽莎白教会了阿尔玛吸烟,而她因此联想起了自己曾经逝去感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整个过程已经从“外缘”向“内部”扩展,就如同你与一个人接触越久,可能所表达的内容就越隐私,越真实,越直戳内心,伊丽莎白看似一言不发,但却在这场心理博弈中逐渐占据了主导。

导演把一个人心理演变的过程拍的很完美,而且是让一个拥有话语权的人逐渐溃败于一个沉默的人,伊丽莎白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却在无声息中牢笼了阿尔玛的心,此刻她又露出了微笑,因为她了解当阿尔玛的话语越真实,那么她就越接近本我,此时的伊丽莎白不仅仅想独自追求“真我”的理想,她也希望能够让阿尔玛有所觉醒。

终于,在接下来的一段谈话中,阿尔玛向伊丽莎白诉说了自己内心深处最不想为外人知晓的隐秘,诉说了自己“偷欢”的全过程,阿尔玛的心理倾诉也在此处达到了高潮,“真我”的展现也达到了极致。

阿尔玛诉说自己在那之后还与男友再次体验了“幸福之旅”,而且是从未有过的感受,她怀孕了,选择了堕胎,嘴上说无所谓的她其实内心十分痛苦,这份“假面”的加持让她自以为可以轻易度过,但却终究逃不过内心的审问,因此她泣不成声。

阿尔玛忽然觉得自己与伊丽莎白很像,实际这是一种回归“本我”的体现,她们已经拥有了共同的特征,进入了之前所说的“镜像阶段”。阿尔玛趴在桌子上即将睡去,但她朦胧之际似乎听到了伊丽莎白的声音(实际并没有发声),这是阿尔玛内心写照的一种暗示,她逐渐理解了伊丽莎白,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沟通”。而后,她回房间睡去,渐渐进入了自己的梦境。。

梦境里,伊丽莎白的影子再次出现,她们相拥,交融,接下来便出现了影史上著名的那个镜头,即伊丽莎白撩起阿尔玛的头发,摘下了她的“假面”。

次日,回归真实,阿尔玛问伊丽莎白昨晚的是否对自己说过话以及是否到过自己房间,但得到了否定的回答。伊丽莎白写信给丈夫,诉说了这段时间阿尔玛对自己的“隐私展露”,但阿尔玛在送信的过程中看到了这些内容,所以她心生怨恨,因为觉得在将“真我”展现之后却得到了背叛,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被研究被利用的对象,同时也意识到虽然伊丽莎白一言不发,但长久以来却一直以“假面”相示。

阿尔玛不小心打碎了玻璃杯,当她准备收拾好的时候想到了伊丽莎白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于是故意留了一块在房间出口处,赤脚行走的伊丽莎白果然因此受了伤,当阿尔玛向自己走来的时候,看到伊丽莎白不知所谓的面孔,图像开始变异并且再次闪动出类似片头那些虚伪不安的画面,这一处很关键,我们前文说过,这些不安的图像实际是一种“虚假生活”下的心理映射,而此时的阿尔玛,正是体会到了这种“虚假”,好比你把内心深处隐藏最深的秘密说给你值得信赖的好友,但你的好友却很快将其告诉别人,同时在你的面前装成没事人一样,这种被虚假支配的感觉涌上心头,使阿尔玛也第一次意识到了伊丽莎白的伪装,至此,剧情也达到了一个反转,既伊丽莎白由一个厌恶“假面”的人成为了一个“佩戴”假面的人。
“假面”的定义被延伸,阿尔玛经历了由一个佩戴“假面”到摘下“假面”再到面对“假面”的过程。而伊丽莎白由一个“真我”追求者演变到了以另一种“无声假面”佩戴者,这也对应了医生前面的话——
“你至少不用撒谎,你可以把自己封闭起来,把世界关在门外,这样你无需扮演任何角色,做任何虚伪的表情和手势,你是这么想的,但现实是残酷的,你的藏身之所也并不是密不透风的,到处都充斥着生活的骗局,你不得不做出反应”
虽然你远离了绝大部分人群,但生活无孔不入,但你身边只要还有一个人在,你的伪装就会再次出现,伊丽莎白也印证了这句话。

接下来一段利用镜头虚化的处理方法,表现了阿尔玛眼中伊丽莎白的形象模糊起来,本以为可以完全交心,看得真切,却被其所利用,变得模糊,而阿尔玛也再次向伊丽莎白请求开口,当得到的是否定答案的时候,阿尔玛说出了一切,自己的心被一层层拨开之后又被丢弃,直戳伊丽莎白的“假面”。

最终矛盾激化,甚至出现了肢体冲突,直到阿尔玛试图用沸水泼向她时她才终于说出了“不要!”,这也是临近生命底线的妥协,在前文中就有提到过,伊丽莎白是惧怕死亡的,即使平时的意志有多么坚强,在此刻也不得不表露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阿尔玛因为这句话冷静下来。

下一幕是阿尔玛对伊丽莎白的诉斥,伊丽莎白面对阿尔玛的表现再次露出了笑容,因为伊丽莎白知道阿尔玛并不是真的想杀死她,而是一种“演戏”来迫使她发声。伊丽莎白自己在舞台上的“表演”,收音机里的女主角的“表演”以及现在阿尔玛在自己面前的“表演”,都是同样的道理。

气氛缓和,阿尔玛与伊丽莎白互相达成谅解,但阿尔玛彻底领悟了一个事实,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伊丽莎白是愤恨“假面”,追寻真我,她用缄默不语来对抗这个虚伪的世界,但实际上,这种无声的对抗,恰恰是给自己佩戴的另一幅“假面”,她在所有人面前伪装健康,但只有阿尔玛得知她内心的挣扎,她反而成为了自己最厌恶的那种人。阿尔玛道穿这一切,也是对伊丽莎白精神的反抗,这也确实戳中她心中的痛点,导致伊丽莎白愤然离去。

此时的阿尔玛知道自己冒犯了伊丽莎白,所以诚恳的道歉请求原谅,她对伊丽莎白依然是依赖的,因为自己在伊丽莎白的影响下逐渐接近了“真我”,她体验过这份赤裸的真诚,所以她依然选择追逐伊丽莎白,但当伊丽莎白依然决然而去的时候,她的内心是孤独且痛苦的,如同你把我领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你自己却离开了,此时的她就像个无家可归的孩子,找不到灵魂的寄点。

接下来导演用了一组伊丽莎白与阿尔玛两人的空间交换,阿尔玛坐在岸边怅然若失,伊丽莎白也在徘徊等待阿尔玛的归来。此时伊丽莎白翻出一张照片,照片上显示的是一些在“生命威胁”之下举手投降的人们,这也影射了当伊丽莎白受到“死亡威胁”时举手投降说出的“不要”以及阿尔玛在伊丽莎白“愤然离去”之后才举手投降恳求原谅,人们只有在极端的胁迫下才会表露“真我”。

入夜,阿尔玛似乎听到一声召唤,她来到伊丽莎白的床前,看到她那张除去平日“假面”真实的脸,她们是彼此需要,彼此依恋的,阿尔玛通过伊丽莎白的影响逐渐走出“假我”,回归“真我”,而伊丽莎白也排斥外界的虚假,需要一个不再佩带“假面”出现自己面前的人,此刻她们相互牵引,相互融合。阿尔玛逐渐理解了她,她也渐渐感知到了那个在尘世里佩戴假面的伊丽莎白的处境,并已然化作了伊丽莎白的“假面”本身,感受着伊丽莎白对丈夫说出一些“应付”的话,麻痹自己相信自己本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事实”,镜头中伊丽莎白作为“真我”一直出现在镜头中窥探着这一切,就好像虚伪面具背后的灵魂,而阿尔玛作为“假面”也在反窥那个真实的自己,终于,他感知了痛苦与无望,她知道这并不是真实,她表现出来的都是虚假,都是刻意,她开始反抗,就像伊丽莎白最开始那样。

阿尔玛看到了伊丽莎白手中的照片,是那张被已经被撕毁的自己儿子的照片。这是伊丽莎白内心痛点最尖锐的反映。阿尔玛道出了这一切的事实,她是受到外界的影响要了这个孩子,而当孩子真正来临时她又是厌恶的,她觉得那是束缚,那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可她不能表现,只能将这种情感隐藏压抑,向外界展示出“好”的一面。

但这个孩子对母亲是如此的“向往”,所以她只能违背内心的感受去尝试,去接纳,带上“假面”去面对他。可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这个过程的痛苦与无奈。所以她开始选择逃避,用沉默不语的方式来抛开这一切。这里也是影史上经典的一幕,一段一模一样的话,却分两个人的视角完整复述了一遍,这里其实是伊丽莎白的两种人格体现,一个是“真我”的表露,一个是“假面”的映像。

此时的阿尔玛,似乎已经完全理解伊丽莎白的行为,她同样的体会到了这种痛苦,这种无望,她似乎也认清了生活的虚伪,与伊丽莎白感同身受,但她也还在挣扎,还有自己的认知,她不想变成另一个“伊丽莎白”,她已被改变但还未被全部吞噬,所以这里出现了片中的另一慕经典,伊丽莎白与阿尔玛的两张面孔在同一张脸上各占了一半。

接下来阿尔玛重新穿回护士装,与伊丽莎白做了最后的“较量”,她用力拍打桌板,这正是她思想挣扎的体现,她无法从伊丽莎白的“假面”下走出来,无法从伊丽莎白对这个世界的“虚假”映象中走出来,但她没有放弃,他依然坚信生活,坚信这个世界的“真实”。她用“惨烈到自残”的方式来使自己清醒,来还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终于,伊丽莎白屈服了,在这个对决中败下阵来。

她用力抽打伊丽莎白的脸,希望能够让她清醒,在狂风骤雨之后,伊丽莎白虚弱的已经无力支撑“假面”,当“假面”掉落, 她也得到了解脱,终于开口说了话,阿尔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此时画面又回到之前伊丽莎白为阿尔玛卸下“假面”的一刻,与此时此景做了对比。

一切都已结束,阿尔玛和伊丽莎白收拾行礼,准备回归生活。阿尔玛来到镜前,再次撩起头发,直视自己的面孔,画面第三次闪过伊丽莎白与阿尔玛在一起的一幕,来回忆这段艰苦的心路历程,汽车缓缓开动,正如生活向前行驶一样。镜头又出现了孩子那渴求的身姿,只不过那张模糊的脸却渐渐消失,说明“假面”已经不在,未来的将会是真实。

结尾,电影胶带偏出了轨道,预示着生活并不都是虚假,并不都是演戏。这也是影片整体思想基调的转变。伊丽莎白自己为抛开生活的“假面”回归“真我,但殊不知其实这是给自己带上的另一幅“假面”。我猜想导演伯格曼也一定经历过伊丽莎白这种“迷惘期”,感受过生活表象下的荒芜与无奈,也同样经历过思想上的痛苦与挣扎,不过他也最终认清了现实,逃避与沉默并不是选择,虽然生活的确有各种虚假的映像,虚假的表现,就好比我们面对每一个不同的人要说出不同的话一样,看似佩戴“假面”,但这并不是伪装,而是生活本身的真谛,是“真我”的体现,是整个世界前行的动力。所以说这部影片从某种程度上“拯救了他的生命”。不仅仅伯格曼,许多抑郁症患者大多都是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任,有的极端会选择自杀,而当它看穿这一切重燃都生活希望之时,就是自己重生之日。

整部影片看完,我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看似波澜不惊,一个滔滔不绝,一个沉默不语,但是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博弈,每个细微的表情,每个不起眼的言语,都是导演思想的传达,不论是剧本还是演员都已深入精髓。很多人或许不喜欢伯格曼的这部影片,认为它拍的过于模糊隐晦,但就像伯格曼自己说的那样“我破天荒头一遭真的不在乎电影能否被大众接受”(出自《伯格曼论电影》),这部电影对于伯格曼的意义或许要比它本身带给世人的成就要大许多。
最后再次声明一下,这部影片我只看了两遍,而且第二遍还是以截图的方式看的,以后我想还会再看几遍,当有了新的感受新的领悟时,我可能会回来修改它,但就此时此刻,以上的所有解读,都是出自我个人的角度,而这部影片理解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并不一定拘泥某一种,另外有些片段我并不了解是什么所以我也并没有去尝试解读。(例如片头与片尾都出现的类似于“烧铁”的图像,那是什么我并不知道)我不是一个专业写手,驾驭文字的能力并没有那么强,我不知道我的解读在你的角度来看能够明白多少,但每一幕每一个画面,都经历了我思想的打磨,最终演化出来平实的文字,希望你就算觉得通篇错误也不要嘲讽,可以说出你的思想我们来交流,至少我努力去做了。
真心感谢大家观看。
稀有电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稀有电影记事3】 (10人喜欢)
- 【10部日本关于时空穿越的佳片电影推荐】 (14人喜欢)
- 【10部来自罗马尼亚新浪潮的佳片电影推荐】 (11人喜欢)
- 【稀有电影:记录一次完整的资源搜索过程】 (55人喜欢)
- 【10部关于露营的佳片电影推荐】 (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