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曾经最珍视的东西
从小我的性格懦(gu)弱(pi)、胆(zi)小(bei),很幸运没有成为自闭儿童,作为人群当中不起眼的一个我,成年后成了一个潜藏在成人身体里的小孩,玩具和糖果早就不是我的最爱,现在的心头爱就只有更多更多的百元大钞,只要有财,当守财奴也不是不可以的!
大概在十三岁的时候,我从夜市地摊上看到了《流星花园》的翻版小说,买回家后看得如痴如醉,每天都从广播里收听《流星花园》主题曲,除了完成作业,剩余的时间我都在脑子里想像剧情,零花钱是没有的,也没有念头去追星或者买下所有偶像剧的周边产品,更没有奢望日本版台湾版大陆版《流星花园》全部看完分析一遍,唯一的疯狂举动就是把买来的小说一遍一遍看,那种感觉很梦幻很陶醉,在文字构筑起来的世界里倘佯是种奇特的感受,这跟喝酒喝醉或者吸毒上瘾是有很大区别的。现在回想,我从未看过一集《流星花园》电视版,后来我把小说借给了同学看,同学也是对小说爱不释手。后来的主演F4成员与大S因为《流星花园》大红大紫,除了周渝民与大S还活跃在娱乐圈,其余的主演已淡出观众视线。当年的我也马上从这种不正常的状态里调整过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要重温《流星花园》小说或者电视剧的念头,不过那段沉迷于《流星花园》小说剧情的经历让我记忆很深,理智让我不可以重蹈覆辙,直到2016年我看到了《三体》。
高中的时候看了一点电影版的《千与千寻》,得益于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优势,我家电视能收看明珠台,明珠台周日晚上一定会放电影,有一段时间每周都放日韩电影,《千与千寻》《龙猫》都是从电视看的,于是迷上宫崎骏的动画,当时已经流行网购图书,一位相当有经济头脑的同学在全班传阅图书目录,这位同学通过收集大量同学的购书需求统一购买书籍,已经是金卡会员,通过赚取图书的差价来补贴生活费,我就通过这个渠道订购了一本宫崎骏的作品集,大A4开的书,里面全是精美的配图,文字说明很多,这是一本宫崎骏电影的入门书籍,为我全面了解宫崎骏此人做了很详细的说明,由此我把与我同年诞生的电影《龙猫》作为我自己的昵称,而我认识的另外一位同样喜欢宫崎骏电影的同学把自己叫做“千寻”。我的爷爷被我强行改为“龙猫阿公”,我的妈妈则是“龙猫妈妈”,很有纪念意义。为了满足自己的观影需求,我买了很多DVD,从1986年的《风之谷》到2003年的《哈尔的移动城堡》,每一张DVD我都反复观看,上大学后,对周围的人闭口不提此事。当年能六点半到教室上自习的我天真以为可以大学时学习漫画类专业或者当配音员,毕竟看到优秀的作品自己感受到血脉喷张,现实就是当我拿到大学通知书后将一切抛之脑后,我所学的专业与动画电影没有一丝联系,而且大学四年我也没有心心念念宫崎骏电影,《起风了》也是工作之后才了解到的。
也曾多次在淘宝上搜寻龙猫周边产品,衣服包包抱枕等周边很多很多,欣赏完图片之后一个订单都没下,一是自己租房住,没有那么多空间存放,二是经济情况也不允许这么做,要吃饱吃好才有力气工作生活。在IPHONE 4S价格还是在5K左右的时候,身边的同事人手一台IPHONE,我忍着羡慕嫉妒没有买,几次去香港都不舍得入手,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58同城上面找到二手的IPHONE 4S,成交价几百元,到手之后我玩了一段时间就发现其实IPHONE也不过如此,于是对手机只有不卡内存够大价格便宜这三个硬性要求,内心有点窃喜花几百元买的手机能彻底让自己对IPHONE手机有清醒认识,心心念念的东西到手之后断了断念,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所向,也是好事。
对于那些能长期坚持一个爱好或者坚持做一件事情的人,我真的很佩服他们的勇气与内心的笃定,而我呢就在年纪的增长中慢慢丧失了对糖果玩具、书籍、影视作品、电子设备的兴趣,我选择简单生活,当一个内心纯粹的人是我的初衷,但是不得不面对现实的一些羁绊。每一代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文化符号出现,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每个人珍视的东西都不一样,后来我发现,有人收集了一堆的乐高玩具,有人收集了满满一屋子的超级玛丽,现在流行的小猪佩奇、大眼睛小黄人,也会让一批人沉迷其中,他们的感受,我很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