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下,我们是如何成为“透明人”的
说正事之前,先说点题外话:最近某知名地教授事件尘埃落定,好像是被学校给了处分。这么些年一直都在听说学生受处分,哦,原来老师也是可以呀,呵,有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赶脚。
本来我真的是懒得关注这些事,无奈公众号一窝蜂的推送,看就看看吧。好像 事件过程是这位知名地老师和某学生走得很近,但后来把人家给拒了,不能说是谁的责任吧,总之最后出了“大问题”,那这就...不好说了。

其实 重点 是,时隔二十年,这件事情还能被翻旧账,单从证据的角度讲,这位地名老师定是有什么 把柄 在人家手上的。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的今天就更不用质疑了,在数据的世界里,只要你还是一个社会人,你的信用行为早已和玻璃是一个颜色。
回归正题来说征信。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征信企业的工作,就是依法收集、整理、加工我们的各种信息,通过对外提供信用报告、信用评估、信用信息咨询服务来赚钱。So,你正在用的 支付宝评分、花呗信用额度、零首付购买瓜子二手车,甚至经常接到的无抵押贷款垃圾短信等等,都是征信产品的一种,通过对你的各种信用信息进行分析计算,最终得出的授信额度,也可以说是贷款额度。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资产等等信息还是保密的,那真是想多了。最近一个银行工作的Z君讲,某征信产品能够把他的资产情况精确到“万”。没错,在网络覆盖了你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生活范围的当下,已经没有什么是别人不能知道的了,这些信息是否被利用,只不过是在合法的前提下,看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收益比是否为正而已。
究竟我们的哪些信息已为人所知,成为对自己信用评判的标准

MD...这些数据都是哪来的?

以前下载APP的时候,还琢磨者看一下协议条款,现在看来还是算了吧,你能因为它获取了你的数据你就不用它么?再者说,淘宝根据你的浏览数据和各种身份信息,为你推荐心仪的产品,这不也不算坏事么~
拿到这些数据,征信机构就可以利用现在已经算是发展成熟的 大数据计算、深度学习等知识对你进行信用评估 :
产品
反欺诈
信用风险评估
数据
数据应用平台
数据处理与数据脱敏
数据采集
数据获取
在评估的过程中,其中某一项信息被列入黑名单,都可能对我们今后贷款申请、签证申请等等造成重大影响,且 某些信用记录是无法被消除的。
对信用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旦出现失信行为,我们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贷款拖欠为例,舆论造成的压力足以让我们喘不过气:

所以,想维护自己的信誉度,我觉得要么严于律己,要么舍弃各种电子设备,回归原始生活。。。
end
扫描二维码
没事听我说说那些有的没的 ~
